2025-04-21 12:02 浏览量:17955 来源:中国食品网
当晨雾漫过郎酒庄园的陶坛酒库,赤水河的涛声与颁奖台的掌声在郎酒庄园交响。这座占地10平方公里的酒业奇迹之地,此刻成为当代文学的精神乌托邦。
4月19日,青花郎·人民文学2024年度奖颁奖典礼在郎酒庄园举行。施战军、阿来、徐则臣、侯志明、刘醒龙、罗伟章等文学大家齐聚郎酒庄园。
这是中国文坛十年难遇的奇观——作为唯一同时与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缔结战略合作的企业,郎酒用十年时间完成对当代中国文学版图的“集邮式”覆盖。不仅集齐了三大重磅奖项,更是集齐了大半个当代文坛到郎酒庄园做客。
可见,郎酒“将诗意与美好酿进酒里”的文化追求正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正如泸州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党组书记张伟在活动现场所强调的:“郎酒与《人民文学》的携手对四川文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们要鼓励青花郎·人民文学奖办出更大影响力,群策群力将其打造为‘泸州名片’‘四川文学名片’。”
01
一场诗酒共酿的年度盛典
四载持续迭代
到今年,青花郎·人民文学奖已经连续举办四届,完成了自己的“四渡赤水”。每一年的颁奖,都在见证文学史上的进步与浪漫。
在颁奖现场,共颁出长篇致敬奖、长篇小说奖、中篇小说奖、散文奖、诗歌奖等11大类奖项。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奖项有颇多新意:长篇小说奖中增设长篇致敬奖,特殊文体奖授予了科幻题材的剧本,以及颁发与时俱进的“传播贡献奖”。
凭借《命运慢跑团》获得2024年度青花郎·人民文学奖中篇小说奖的蔡崇达说到:“或许我也是《人民文学》生长养藏的作品之一。好作品和白酒一样,需要生长养藏沉淀,才有各种况味。”
近年来,郎酒不仅以文学赋能青花郎价值属性提升,也持续与文学界联动,推动文学事业的发展。2021年起,郎酒携手《人民文学》,共同主办《青花郎·人民文学年度奖》,2022年、2023年,《青花郎·人民文学年度奖》颁奖典礼连续两次在郎酒庄园举办。
而在“青花郎·人民文学奖之外,梳理时间线发现,中国另外两大文学重磅奖项——茅盾文学奖已评选至第十届、鲁迅文学奖则评选至第八届,在此之前,双方并未开展品牌合作的先例。这也意味着,青花郎是两大奖项的首个品牌合作方,也是白酒行业唯一与两大奖项合作的品牌。更值得注意的是,青花郎与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战略合作规划长达12年。
此时,每年一度的青花郎·人民文学奖的意义更加真实,亦更加丰满。站在文学界来看,是每年一次的“工作复盘”;站在白酒行业来看,是青花郎跨界融合,站在文化的等高线上,推动酒与文学的进一步融合。正如郎酒一直在说的:“人民的文学,大家的郎酒。”无论是文学,还是美酒,都是服务于人民的美好生活。
《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在活动现场说到:“文学与酒之相似,在于它们无始无终。文学的生长,好酒的酿造,它们的艺术与工匠精神,往古来今,绵延不绝,无始无终。它们的相似,也在于它们的有始有终。一部作品的诞生与被认可,一滴酒的诞生与被接纳,都有其醒目的时间标志。”
如今,“青花郎·人民文学奖”的设立已有四载,今年的颁奖礼是郎酒与人民文学合作至今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展示。而在成功“集邮”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三大文学界重磅奖项之外,郎酒庄园更是先后吸引了莫言、贾平凹、舒婷、苏童、阎连科、余华、阿来等众多文学大家前来采风,不断留下关于中国白酒、庄园风月的佳作诗篇。就在不久前,众多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得主还再次齐聚于郎酒庄园,开启一场诗酒交融的采风之旅......
就像业内盛传的那句话:“一杯洞藏青花郎,半部当代文学史。”放眼大半个当代文坛,皆在郎酒的“朋友圈”里。而酱香与墨味之所以能够完美融合的关键,正是因为写作与酿酒在内涵上的深度契合,是因为青花郎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宗旨。
02
从“文学携手”到“文化共生”
透视200余篇作品背后的产业逻辑
唯有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之下,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郎酒的文学气质。
在颁奖典礼当日举办的“青花郎·人民文学畅谈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阿来回忆起自己1989年第一次喝郎酒的情景,“一位老乡找到阿来,说你是我们这里第一个出书的人,我要请你喝酒”,他表示,那个时候郎酒的包装没有今天好,但第一瓶打开几乎干了。自本世纪初以来,他更是几乎每年都要来郎酒,甚至有一年来了三次,可谓看着郎酒一步步壮大起来,更理解了在文学之外的另一种工匠精神。
数据显示,截止去年重阳下沙时,郎酒的优质酱酒年产能达到7.2万吨,贮存量更是高达26.5万吨。这一数字彰显了郎酒工匠数十年如一日酿好酒的底气与决心,也是郎酒极致品质的支撑,是其穿越周期的保证。而这,也恰恰是中国无数作家愿意相信郎酒、与之同行的重要前提。
在“酱酒热”退潮的行业周期中,郎酒的文学战略显现出穿越周期的韧性。
当颁奖礼尾声的谷雨洒向赤水河,这场持续十年的诗酒对话显露出更宏大的文明意义。从李杜诗篇中的“金樽清酒”,到莫言笔下的“红高粱精神”,中国白酒始终是文明传承的液态载体。
这或许解释了为何数百作家愿在此驻留:在机器替代人手的时代,在赤水河左岸的洞窟深处,他们触摸到了文明传承最本真的样态——就像《人民文学》76年不改的红色刊头,就像郎酒工匠三十年如一日地翻糟动作,那些需要以生命长度丈量的事业,终将在时光里沉淀为民族共同的记忆。(酒庄头条)
上一篇:茅台1935推出375ml款,在玩什么新花样?
下一篇:庞泉酒庄战略新品庞泉·国潮亮相 重新定义清香白酒价值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