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食品行业门户网站,宣传食品安全发展,服务品牌创建品牌传播。食品行业影响力融媒体整合传播推广平台。
服务消费经济 诚邀各大品牌合作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农牧 > 正文

湖北襄阳襄州区多措并举筑牢农业发展根基

2021-01-05 11:28   浏览量:13862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位于襄水之阳,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让襄州区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连续12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区”,连续14年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区)”,连续6年被评为“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

  近年来,襄阳市襄州区不断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由传统农业大区逐步迈向现代农业强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厚植农业绿色底色;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探索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农业经营体系;借助科技力量发展智慧农业,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引领,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参与农业全产业链,推进乡村振兴。

  image.png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探索集约化经营模式

  过去,襄州区农村劳动力外流,导致不少农田出现季节性撂荒。为解决这一难题,襄州区积极探索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托管或半托管的典型社会化服务模式。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该区40多家市级以上大型植保、农机等专业合作社有序错峰投入春管春耕生产,小麦“托管服务”面积达到100多万亩,确保了疫情防控和春耕备耕“两不误”。

  打造“政府支持引导+企业全面参与+合作社组织管理+贫困户主动配合”模式,培育以集体经济组织为载体的合作模式典型,发挥示范作用。目前,全区已拥有家庭农场49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221个,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53家,网络带动农户达30万人,带动全区5.6万名农民就业,从业农民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

  据了解,合作社涵盖买种、旋耕、播种、管理、收割、售卖一体化服务的生产经营全环节。如此一来,即使农民外出务工,也不愁地没人种、没人管,从而规避了土地流转带来的经营风险,让农民吃了定心丸,提升土地规模经营效益。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打造生态循环农业

  如何开创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襄州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

  张家集镇何岗村在水稻田埂上种满硫华菊、波斯菊和格桑花等植物,不仅打造了一道亮丽的乡村风景,更吸引来不少水稻害虫的天敌。襄州区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曹邦志介绍,水稻害虫的天敌喜欢花蜜,通过种植花类植物为害虫的天敌提供庇护所,“天敌多了,害虫就少了,达到绿色防控的目的”。

  围绕绿色农业的发展基调,襄州区通过推广抗病品种、太阳能杀虫灯、性诱剂(食诱剂)和诱捕器结合诱杀等绿色病虫害防控工程,以及实行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沼液沼渣还田、机械施肥等施肥方式,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2020年,该区绿色防控示范片农田,农药减量达到30%,化肥减量达到6.92%。

  以减量增效为抓手,按照“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整区推进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襄阳喜旺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遵循种养有机结合、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的理念,打造养猪-粪污处理-水产养殖和农林种植的生态种养结合模式,做到全场不外排一滴猪粪,形成立体种养的“微循环”,预计2020年收入达1500万元。

  据了解,目前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4%,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为100%,实现畜牧产业绿色健康稳定发展。

  科技助推智慧农业

  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一头连着科研院校、专家院士,一头连着田地,襄州区充分发挥专家院士工作站作用,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全新的科技理念和要素。襄州区幸达鑫家庭农场800多亩田间安装了62个摄像头,农场主李涛坐在办公室看电脑就能掌握农场每一处农作物的长势。

  卫星导航、无人机飞防、智能农机等现代化设备的运用,让襄州区农业越来越智慧。襄州区祥瑞丰农机专业合作社新引进的油菜精播机,一台机械一天可播种80亩地,一亩地种子比过去节省50%,肥料节省20%,预计增产60斤左右。目前,襄州区农作物机械化综合作业率为89.37%,主要农作物机械化作业率为91.67%,农机装备数量、大型先进设备及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居全省前列。

  农作物机械化水平高,得益于“襄州造”农机产品的支持。襄州区着力推动农机装备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多旋翼植保无人机、无人驾驶拖拉机和智能植保机等“襄州造”农机产品逐步走向市场。投资55亿元的襄阳东风井关农机产业园,年产各类农机具7000台(套),年产值4亿元。丰疆智慧农业公司生产的首台“羿农”植保无人机,填补了全省农机高端智能制造领域的空白。

  持续推进产学研结合,培育农业专业人才。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现场培训与室内培训相结合,累计培训农村人才2万余人、职业农民650余人;聘请85名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培养农业科技示范主体440个,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5%。

  聚焦优势主导产业

  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栽下梧桐树,引来凤凰栖。襄州区厚植农业土壤,引来国内外农业龙头企业纷纷落户,培育出一批优秀本土农业品牌,“一桌菜、一壶油、一袋面、一提米”的品牌效应逐步放大。

  截至2020年10月,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8家,产值达213.8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0.5%。初步形成以正大食品、康福达肉食品为主的畜禽水产品加工,以襄阳鲁花、元大粮油、丰庆源为主的粮油加工,以盼盼食品、卧龙锅巴、郭襄食品为主的休闲食品加工,以正大有限、襄阳希望为主的饲料加工,以襄阳孔明菜、程河柳编为主的传统特色加工等农业产业集群。

  建设园区,打造发展平台。襄阳农产品加工产业园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化园区”。目前,起步区8平方公里已建成,综合配套设施已完善,已入驻项目20个,总投资70亿元,初步形成粮油加工、仓储物流、畜禽加工、滨水休闲、居住生活和生产服务六大功能版块。

  培育龙头,发挥示范效应。深入了解企业发展战略和投资计划,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全方位合作,推动正大、鲁花、盼盼等企业落户襄州。制定《襄州区农村物流融合发展规划》,建设以电商平台为龙头、物流网点为支撑,辐射区、镇、村的“三级配送网络”,全区物流企业已达600多家,年物流总额达500亿元。投资20亿元建设襄阳新发地农批城项目,打造集电子交易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十二大产业品牌管理运营中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全球化农特产品交易平台。

  优化服务,强化政策支持。实行“百名局长包百个招商引资项目、百名局长包百家成长型企业、四大家领导包百个重点项目落地”制度,总投资20亿元的盼盼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用38天。设立5000万元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定期召开联席会及企业家座谈会,支持企业发展。完善“税企对接”“银企对接”机制,落实各项税收减免政策,每年为企业筹集发展资金4亿余元。

  促进农业融合发展

  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襄州全区粮食复种面积313万多亩,粮食总产常年稳定在27亿斤左右,每年为国家提供商品粮22亿斤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在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的前提下,襄州积极探索丰富农村经济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

  朱集镇潘湾村滩多地少,农业发展一直受到地理条件限制。变滩涂劣势为优势,该村确定了“鄂北梨香、花海云聚”的总体目标,引进黄花梨、黄金梨等多个品种,结合产业特色,发展生态旅游。今年的梨花生态旅游周上,全村旅游总收入达到200余万元。

  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不断焕发乡村活力。今年上半年,襄州区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380家,接待量达171万人次,综合收入9.3亿元,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10多家。现已形成以双沟、张家集、黄龙等镇为主的休闲农业观光带,以峪山、伙牌、黄集等镇为主的农家乐集中区。2020年9月,襄州区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双沟镇开幕,网络主播现场直播带货,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产业扶贫、消费扶贫促农民增收。

  襄州区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初步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张家集镇邵棚村村民连片种植瓜果蔬菜,发展各类养殖,截至目前,村内已有7家经济实体,年总收入超过2500万元。黄龙镇丁湾村建成以冬桃为主的2000亩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形成以冬桃赏花采摘为主的生态农业观光采摘区。(聂欣琳)

分享到:

上一篇:哈尔滨实现“十三五”高质量发展 擘画“十四五”规划新华章
下一篇:四川甘孜州积极推进品牌农产品培育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