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9 10:04 浏览量:18149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近日,从国新办举行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建设和健康扶贫等民生工程的深入推进,我国居民体格发育与营养不足问题持续改善,城乡差异逐步缩小,居民膳食能量和宏量营养素摄入充足。6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均已实现2020年国家规划目标,特别是农村儿童生长迟缓问题已经得到根本改善。
但由于家庭人均每日烹调用盐和用油量仍远高于推荐值,同时居民在外就餐比例不断增高,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继续上升,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我国居民的慢病防控工作仍面临巨大挑战。
农村儿童生长迟缓得到根本改善
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李斌表示,2015—2019年,国家卫健委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癌症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开展了新一轮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近6亿人口,现场调查人数超过60万,根据监测结果编写形成《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报告结果显示,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建设和健康扶贫等民生工程的深入推进,我国营养改善和慢性病防控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居民体格发育与营养不足问题持续改善,城乡差异逐步缩小。居民膳食能量和宏量营养素摄入充足,优质蛋白摄入不断增加。成人平均身高继续增长,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持续改善,6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均已实现2020年国家规划目标,特别是农村儿童生长迟缓问题已经得到根本改善。居民贫血问题持续改善,成人、6—17岁儿童青少年、孕妇的贫血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近年来,居民吸烟率、二手烟暴露率、经常饮酒率均有所下降。家庭减盐取得成效,人均每日烹调用盐9.3克,与2015年相比下降了1.2克。居民对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定期测量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健康指标的人群比例显著增加。
李斌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健康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但由于慢性病患者生存期的不断延长,加之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和行为危险因素流行对慢性病发病的影响,我国慢性病患者基数仍将不断扩大,防控工作仍面临巨大的挑战。
“通过监测我们也看到,我国居民的一些营养问题仍然突出。膳食脂肪供能比持续上升,食用油、食用盐摄入量远高于推荐值,而水果、豆及豆制品、奶类消费量不足;超重肥胖的形势严峻,城乡各年龄段居民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部分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如婴幼儿、育龄妇女和高龄老年人面临的重要微量营养素缺乏等问题仍需要引起关注。”李斌说。
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卫健委将推进实施健康中国合理膳食行动和国民营养计划,以一个行动、一个计划为抓手,采取有效措施来积极应对。一是加大科普宣教力度。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倡导减盐、减油、减糖,同时加强“三健”促进活动,多吃豆类、奶类、蔬菜、水果等健康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为更好地帮助居民践行合理膳食,促进营养与健康,目前正在组织对现行的居民膳食指南进行修订,以指导居民合理膳食,提升健康水平。二是推进食物供给与人群营养需求协调发展。加强营养对农业、食品加工业等食物产业链的导向作用。三是持续开展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的监测、食物成分的监测等,动态掌握我国居民膳食及营养状况的变化,评价营养改善工作的成效,及时发现问题,实时调整和完善国民营养改善的策略,细化相关的工作措施。四是针对重点营养问题实施以目标为导向的综合干预措施。
脂肪供能比持续增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赵文华表示,除了营养不足、微量营养素缺乏症这两种已经比较熟知的营养不良以外,第三种形式的营养不良是超重肥胖。超重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多种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超过50%,6—17岁的儿童青少年接近20%,6岁以下的儿童达到10%。所以可以用超重肥胖上升速度较快、流行水平较高、全人群均受影响来描述当前人群的超重肥胖形势,这也预示着这项工作将面临巨大挑战。
“人群的超重肥胖既是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也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密不可分。”赵文华说,从人群层面来讲,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超重肥胖发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脂肪供能比持续增加,高油、高糖、能量密度高、营养素密度低的食物摄入较多,蔬菜、水果、豆及豆制品摄入不足,主食精细化等导致个体能量摄入增加。另一方面,各个年龄人群的职业劳动程度普遍降低,出行越来越方便,电子产品普及导致了居民静态生活时间普遍增加,也导致了能量消耗的减少,能量摄入和能量支出的不平衡,是导致个体超重肥胖的直接原因。从社会层面讲,促进健康的食物供应系统和人们积极参与身体活动也十分重要。
赵文华表示,超重肥胖的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未来,一是需要继续加大推进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改善饮食和食物的供应环境,比如推动健康食堂、健康餐厅,鼓励食品企业生产低油、低糖的食品,为居民选择营养丰富的食物、实现合理膳食提供更多的支持条件。改善促进人们身体活动的支持环境,加强人行道、自行车道、健康步道的建设,鼓励绿色出行。加大体育、健身、娱乐场所、公园等促进身体活动设施的建设,并且向公众开放。二是加大健康体重知识的宣教,继续大力推进“三减三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中的健康体重专项行动。要教会居民选择食物和端好自己的每日餐盘,掌握在工作、学习、出行、家务、锻炼等方面达到充足身体活动的方法。2018年起,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体育总局已经组织制定针对我国各个人群的身体活动指南。三是要加强个体化的体重管理服务,着力推进以吃动平衡为核心的健康体重管理适宜技术,加强对超重肥胖个体化的指导,通过合理营养和充足身体活动,把健康体重贯穿在全生命周期。
赵文华认为,超重肥胖的控制必须坚持预防为主,贯穿全生命周期,要从女性备孕、母亲孕期开始,从儿童青少年时期抓起。为了应对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问题,今年10月,国家卫健委与教育、市场监管、体育、共青团中央、妇联等6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以强化家庭、学校、医疗机构、政府四个层面的责任为核心,对未来1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工作提出目标要求和具体落实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的问题将得到有效遏制,全面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
上一篇:菲仕兰“爱心月嫂项目”荣膺“年度优秀CSR 项目”奖
下一篇:高度加工食品改变儿童膳食结构? 业内人士:合理选择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