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食品行业门户网站,宣传食品安全发展,服务品牌创建品牌传播。食品行业影响力融媒体整合传播推广平台。
服务消费经济 诚邀各大品牌合作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综合 > 正文

摄入足量骨营养素至关重要

2020-12-09 14:07   浏览量:14084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人们常将身体与骨骼联系起来,谓之“身子骨”,意味着人体健康的落点在“骨骼”上,比如老朋友相见总要问候一句“身子骨还硬朗吧”便是证明。的确,骨骼是生命的支柱,具有贮藏骨髓、支持形体和保护内脏等功能,享有“生命工厂、体质银行”之誉称。这也是中医养生学说高度重视“养骨”的症结所在。如何养骨呢?记住骨营养素这个概念,并要天天吃足,则骨健康幸甚。

  骨营养素在食谱中不可或缺

  要说清楚骨营养素这个概念,得从骨骼的成分谈起。从医学看,人体的骨骼主要由有机质和无机质两类构成,前者包括胶原蛋白和蛋白多糖,决定骨骼的弹性特征;后者则有钙、磷、镁、钾、钠、锌、锰、铜等矿物元素以及蛋白质及脂质,决定骨骼的硬度及刚性特征。骨营养素则是上述各种元素的总和。

  从含量看,位列骨营养榜首的当数矿物元素钙。人体钙总量的99%都在骨中(仅1%游离在血液中,简称血钙),使命是保持骨的正常强度和硬度。但骨骼又是“活”的,一旦钙质摄入不足,骨中的钙就会释放到血液里,以维持血钙浓度,时间一长,骨密度就会越来越低,骨质随之也越来越疏松。钙因此被誉为骨骼的支撑者,每日摄入足量的钙也就成了增加骨营养的关键点。

  其次是蛋白质,占了骨的20%左右(主要是胶原蛋白),扮演的是“混凝土”角色,使骨头硬而不脆、有韧性,经得起外力冲击。另外,还有n-3多不饱和脂肪酸,在改善骨骼生长的同时,可减低人与心脏病和某些癌症结缘的概率。无论成人或孩子,都应摄入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鱼、豆油等。

  值得一提的是,钙元素有不少盟友或帮手,比如铜、锌、锰、硼、镁、维生素A、维生素B12、维生素K、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C等。虽然以上元素在食物中含量都不太多,但其生理作用无可替代,食谱中不可或缺。

  如何补充足够的骨营养素

  食物品种多样化 建议平均每天吃12种食物以上,每周25种以上。因为骨营养素形形色色,没有哪一种(即便是奶类)或几种是“全能”的。以矿物元素为例,人体每天大约需要摄入镁400毫克,富含镁的食物有荞麦面、小米、玉米、高粱面、豆类、苋菜、芥菜、干蘑菇、紫菜、海带等;铜两毫克,富含铜的食物有坚果类、海产品、动物肝、小麦、干豆类、根茎蔬菜、鹅肉等;锌11—15毫克,富含锌的食物有禽肉、肝脏、牡蛎等;锰2.5—5毫克,动物性食品中含锰较少,但吸收率高,植物性食品中含锰较多但吸收率低,需要粗细搭配;钾4.7克,富含钾的食物有香蕉、橙子、土豆、李子、葡萄干、番茄等。此外,人体每天大约需要摄入维生素B122.4微克,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有动物肝、贝类、瘦牛肉、全麦面包和低脂奶;维生素K90—120微克,维生素K多以叶绿醌的形式存在于绿色蔬菜(蔬菜颜色越深,维生素K含量越高)、动物肝脏、鱼类、肉等食物中;维生素A主要来源于海水鱼、动物肝、蛋黄,以及含有胡萝卜素的蔬菜和水果,如胡萝卜、南瓜、菠菜、小油菜、小白菜、芒果等;维生素E主要来自含油脂丰富的种子,如核桃、松子、杏仁、花生等坚果以及大豆、淀粉类豆子和谷胚;维生素C则广泛存在于新鲜水果和蔬菜中,如鲜枣、猕猴桃、绿叶菜、青椒、番茄、橘子等。

  把握好营养平衡 即便是蛋白质、维生素A等营养素也并非多多益善,否则会打破营养素之间的平衡,反而不利于骨骼健康,增加骨质疏松甚至骨病的风险。再如,钙与磷的平衡比例是2:1,如果摄入磷太多,将此比例改变,则会减低钙水平,削弱骨的坚度与密度。应遵循以下要点:保证谷薯类摄入,每天约250—400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蔬菜300—500 克(深色蔬菜应不少于一半);新鲜水果200—350 克;供足蛋白,优先选择鱼和禽类,平均每天摄入总量约120—200 克;每天1个鸡蛋,不弃蛋黄;常吃豆制品,适量吃坚果;保证奶及奶制品摄入,摄入量相当于每天液态奶300克。

  纠正错误补钙方式 如喝骨汤或喝豆浆补钙等。虽然动物骨中含钙较多,但处于结合状态,即使通过高温也很少能溶于汤中。试验显示,用高压锅蒸煮两小时后,骨髓里面的脂肪(俗称骨油)纷纷浮出水面,而汤里的钙仍是微乎其微,一碗骨汤中仅含钙两毫克,若按每天需额外补钙600毫克计算,需要喝300碗才能达标。结果是钙没能补多少,却摄入了大量脂肪,引起高血脂,给心脑血管健康埋下隐患。另外,豆浆是大豆加20倍水后磨制而成,钙含量只有大豆的1/20,等量牛奶的1/10。

  用好食物补充剂 如遇到食品采购困难,或因长期食欲不振、疾病等原因导致食物摄入量减少,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营养制剂进行补充,包括均衡型肠内营养制剂、蛋白质补充剂及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如钙制剂等。

  忌口 大量饮用碳酸饮料的青少年发生骨折的风险会增加3倍,而饮酒量超出肝脏代谢能力,则所含酒精削弱肝脏功能,引起脂肪代谢紊乱,致使血液里的微小脂肪滴增多,堵塞供应骨头营养的小血管,引起缺血坏死。三餐吃得过咸,大量的钠可以排挤体内的钙质,导致缺钙而伤及骨骼。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锻炼肌肉 医学研究显示,一个人肌肉含量的多少和骨密度呈正相关,即肌肉含量高的人骨密度也高,所以,保持规律的运动、锻炼肌肉,有助于很好地维持骨量。丹麦一项研究表明,无论年轻人还是老人,只要两个星期不动,腿部肌肉力量就会削弱三分之一,相当于衰老40—50年。

  抓住养骨的黄金期

  骨的一生大致分为3个阶段:20岁前,骨骼不断成长、壮大,骨密度不断增强,称为生长期;30岁左右,骨发育成熟,骨密度达到峰值,进入成熟期;40岁以后,骨中的钙质开始流失,骨密度开始下滑,逐渐走向衰老,称为衰老期。无论哪个阶段,供足上述骨养分都是首要举措,尤其要抓住年轻时段(35岁之前),尽可能将骨峰值提升到最大值,为一生储备充足的骨量,以便将老年期的骨量下降幅度减到最低。医学研究证实,年轻时钙摄入充足的女性,绝经后每年骨量下降仅0.01%,没有采取钙补充措施或补钙不足者,每年骨量下降可达到1%。

分享到:

上一篇:“百事营养膳食项目”启动
下一篇:充足的维生素D有益糖尿病患者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