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食品行业门户网站,宣传食品安全发展,服务品牌创建品牌传播。食品行业影响力融媒体整合传播推广平台。
服务消费经济 诚邀各大品牌合作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名酒庄 > 正文

中国食品网 空心西红柿属畸形果并非有害 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低

2018-06-04 16:01   浏览量:22906     来源:中国食品网

  近两年,关于空心西红柿是打了激素的传言在网上广为传播,宣称“空心的、带尖的、外表红里面绿的西红柿是打了激素,不能吃”。这则传言让很多人惶惶不安,望着鲜红亮丽的西红柿垂涎欲滴,却又有点纠结:是吃还是不吃呢?近日,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对此进行了解答。

  西红柿为何会空心?

  专家认为,西红柿空心的原因有很多,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即人们俗称的植物激素)没有太大关系。植物生长调节剂(如番茄灵)的确能促进西红柿果实的坐果和果实膨大,如果使用浓度过高的话,可能会导致其空心。但这并不是西红柿空心的唯一原因。

  据了解,光照不足、养分供应少、受精不当、外界温度过高、肥水施用不当等都可能会导致空心。空心是瓜果种植中经常碰到的一种生理性病害。空心西红柿属于畸形果实,只是形态与正常果有点不同而已,可能口感稍差,但并非有害,是可以吃的。

  西红柿为何会畸形?

  资料显示,在西红柿种植过程中,尖的、桃形的、瘤形的、带疤的等,都属于畸形果。西红柿果实能否发育成正常果,主要由西红柿花芽分化的质量决定。如幼苗期花序形成时遇低温、氮肥多、水分多,花芽过度分化,果实则形成桃形、瘤形或指形;如苗龄拉长,低温或干旱持续时间长,果实则形成裂果、疤果或籽外漏果实;花芽细胞分裂过旺,心皮数目增多,开花后由于各心皮发育不均衡,果实则形成多心室的畸形果。

  专家表示,畸形果是西红柿种植中经常碰到的一种生理性病害,也是西红柿种植的一个技术难点。另外,现在有些西红柿长尖,其实是育种专家选育出来的新品种。可见,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番茄是否长尖并没有太大影响。

  西红柿的颜色是怎么形成的?

  西红柿的颜色主要受基因调控,其色泽主要与果皮的类黄酮类物质、果肉中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类物质有关。番茄红素是成熟西红柿的主要色素,其也是类胡萝卜素的一种。果皮颜色分为黄色和透明两种,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果肉颜色主要分为红、黄、橙三种,分别由不同的基因控制。

  在西红柿果实发育早期,果实内色素主要是叶绿素,在后期成熟过程中,叶绿素逐渐被分解,类胡萝卜素不断合成。由于西红柿果实颜色受到不同基因控制,这些基因的作用机制在于控制类胡萝卜素生化合成过程的不同环节,从而影响类胡萝卜素的组成,最终使西红柿表现出不同的颜色。

  植物生长调节剂安全吗?

  专家强调,在国际上,迄今为止从未发生过因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而引起的食用安全事件。在我国,使用过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农产品对消费者来说也很安全。

  与其他农药相比,植物生长调节剂虽然纳入农药范畴管理,但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致病、防虫、除草的农药,其产品大多属于低微毒性,有些甚至因为几乎无毒而被列入不需要制定残留限量的豁免清单。

  由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用量微小,如过量使用会起反作用,农民也不大可能大量使用。因此,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产品上的残留很低。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膳食暴露风险很低。有检验结果评估显示,21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暴露量基本都在安全参考剂量的1%以下。

  专家认为,可适当有意识地对农产品进行处理,但过分担忧和处理则没有必要。只要残留不超标,就不会出现安全问题,就好比人们每次呼吸都有可能会吸进病菌,但却并不会引起发病。建议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放置、洗涤、去皮及烹调的方式降解农药残留。

  (来源:新华网)

  食评

谣言猛于虎 仅有“武松”还不够

  2017年2月,有一段网民称“买到假紫菜”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宣称“福建晋江企业产的紫菜是‘废旧黑塑料袋做的’”。

  尽管企业、协会、食品监管部门纷纷辟谣,谈起此次“紫菜风波”对企业的影响,以紫菜深加工为主营业务的阿一波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志江连连用“很受伤”“伤不起”形容。

  据报道,从去年2月17—3月28日,黑龙江、广西、甘肃等多家超市下架紫菜产品,18家经销商退货,退货金额达468万元。“尽管谣言已过,但总体来看,养殖收购价格下降三成左右,商超的订货量缩减了30%。”

  事实上,我国现行法律正不断加大对于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情况,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然而,据《2016网络谣言传播以及成年人认知情况研究报告》显示,在2016年上半年移动舆论场中的450个谣言案例中,仅有少部分谣言及其相关责任人被警告或处罚。中国食品网

  网络谣言为何频繁上演?根本原因在于,网民法律意识淡薄,网络暴力盛行却法不责众,相关机构或自媒体传播谣言所得的非法利益远大于侵权成本。中国食品网

  随着新媒体的高速发展,谣言没有一刻远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谣言对社会、对经济建设、对公众的个人生活造成影响。在惊呼“谣言猛于虎”的同时,必须呼吁,对付谣言这只“猛虎”,仅仅让“武松”来打击还不够,还要依法加大对造谣者追偿经济损失,让造谣者不敢造谣,造不起谣,以更加有力的重拳,弘扬正气、激浊扬清。中国食品网

  (来源:中国经济网)

分享到:

上一篇:中国食品网 品种多产量少 温州农特产品如何跨出本土市场
下一篇:中国食品网 “全面禁捕”的刀鱼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