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4 15:45 浏览量:21956 来源:中国食品网
访拜泉县鸿翔亨利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洪利
1967年出生于普通农户家庭的张洪利,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到绥芬河做生意,之后一直在俄罗斯和意大利从事进出口贸易,2010年生意小有成就的他回到家乡再次创业,筹资1.1亿元创办了鸿翔亨利米业有限公司,创业之初他便确定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的发展思路。不但使企业成为当地一家集生产、加工、生态养殖、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农业现代化企业,在走出了一条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
张洪利在杂粮基地
坚定初心 矢志不渝
作为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双阳河流域出生长大的农民的儿子,张洪利在一次回乡省亲时,吃着妈妈蒸的米饭,没有了当年的味道。想起儿时双阳河畜牧场每年在靠近双阳河边种的几十亩水稻,只有到春节三十晚上能吃到一顿大米饭,今天的饭怎么是这个味?是妈妈舍不得钱?买的米不好?还是妈妈年龄大了?蒸饭的技术退步了?带着这样的疑问,张洪利买来最贵的大米自己动手蒸起饭来,但嚼到嘴里还是没有印象中的那个味道。晚饭后,去邻居伯伯家串门,看到伯伯家备春耕储备的满屋化肥,想起饭不好吃的事情,就和伯伯谈论起来。伯伯是位庄稼地的行家里手。种地伯伯感慨地说:“现在的粮食,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粮食是增收了,可是口味变了”。
伯伯一席话深深触动了张洪利,一个晚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睡。第二天大早起来,绕着双阳河走着、思索着。
看到双阳河畔片片荒地,汩汩涌动的泉水,心思一动,我为啥不能回家种地呢?回归原生态的种植方法是不是就能吃到儿时的米饭了呢?
说干就干,他把自己的想法对村书记说了出来。书记中肯地提醒他:“孩子,你这样做是一个亏本的买卖啊,老的耕作方法,粮食的产量会差一倍啊。”张洪利毫不犹豫的说道:“为了吃到安全可口的粮食,我认了。”当天就与村委会达成租赁2200亩荒地的30年合同。开始了“海归”农民生活。
经过几年开垦,大片稻田呈现在眼前。无数次跑省城请专家指导,严格按有机种植模式耕种。从逐年减少到最终不用化肥农药,产量大幅下降使他而入不抵出,但张洪利依然坚持走有机粮食生产道路。
张洪利说,记得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整个拜泉县生态破坏非常严重,干旱、风沙、洪涝、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叠加出现,全县森林覆盖率下降至3.7%,黑土层厚度由1米锐减到30厘米,年流失表土厚度达4毫米,坡地种田跑水、跑肥、跑土严重。随之而来的是生态性贫困,粮食亩产不足百斤,农民人均收入不足百元。县域经济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拜泉戴上了“全国贫困县”帽子。然而,正是在拜泉县几代人30年多来的共同努力下,在持之以恒的生态农业建设实践下,情况得到了彻底改变。全县通过植树造林,治坡治沟,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2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3.7%提高到23.7%;坡耕地泥沙流失量减少89%,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1%,连续20多年未发生风剥地,粮食亩产由1980年的9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900多公斤。
张洪利说:“父辈的艰辛努力,才有了今天拜泉的青山绿水,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传承发展和保护好眼前的一切。”
老一辈的这种精神,深深的打动和鼓舞着张洪利,使他更加坚信自己选择的正确。就这样在八年的时间里,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张洪利终于摸索出一套生态循环农业成熟经验。
张洪利表示:“我始终坚信,有这么好的生态环境,我家乡的这片土地,是可以生长出最好粮食作物。”
据介绍,拜泉原名巴拜,以城西南巴拜泉子得名。巴拜泉又名八百泉,蒙语叫做巴拜布拉克,巴拜蒙语意即宝贝,而布拉克意为泉水,合称为“宝贵的泉水”,故县名为拜泉。曾被联合国工发组织命名“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属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东北四大粮仓之一,曾获国际生态工程一等奖、第三届地球奖,素有“拉不败的拜泉”之美誉。
而张洪利所选的地块内,便有三口常年自喷的泉眼,水质清冽甘甜,PH值8.5左右。属于纯天然弱碱性水质,且所处位置为双阳河和二道河流域,地下水源有着丰富的地上河流补给。
“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有气象生态、土壤肥力、 灌溉水质农艺技术等。气候因素中温度影响最大,其次是料和水分,土壤类型不同品质也有不同,沙壤土、盐碱地生产的稻米味道要好于泥炭土。而我们这里有这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弱碱性水资源,再加上我们拜泉县纯净的空气、充足的阳光和土壤积温,这一切真是老天的恩赐。”张洪利告诉记者。
无尘包装车间
鸭稻共栖 成功创业
2010年,原本为了丰富生活,在种植基地水面养殖几百只鸭子。突然一天几十只鸭子跑到稻田里了,张洪利和工人们驱赶一下午,还有很多没有驱赶出来。张洪利无奈的放弃了,生气的对工人说:“别驱赶了,以后也别喂它们,饿死拉倒。”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了,稻田里的鸭子活的很健壮,奔跑能力日益加强,想赶出来更费劲了。大约一个月后的一个黄昏,张洪利坐在稻田边看着稻苗,突然发现,有鸭子的稻田稻苗稀了很多,他急忙走过去仔细查看,看到虽然稻苗稀疏一些,但是,杂草也明显比其他地块少,并且秧苗明显强于其他地块。中国食品网
张洪利开始带着疑问四处查询,才知道这样的耕作称为鸭稻共栖,鸭子嬉戏田间起到中耕浑水作用,鸭的粪便排到水中又达到施肥的效果。于是,他每日观察鸭子和稻子的长势,秋收时与其他地块分开收割。碾磨后,用两样大米分别蒸出米饭,品尝后有鸭子的稻田产的米,口感、色泽明显优于其他稻田大米。第二年张洪利刻意把鸭子放到稻田去,并且扩大了面积。年底,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国食品网
鸭稻共栖
就这样,一年年试验,积累经验终于在鸭稻共栖种植上取得了成功。于2012年创建了自主品牌“八百泉”有机鸭稻米。基地地处双阳河北岸和二道河流域、此区域是天然屏障,隔离污染。其自开发的水源属于天然弱碱性水,曾聘请专业专家对基地进行多次勘测,研究探讨后发现此地下泉水有利于水稻生长,可自循环形成天然生态系统,未来可独立形成饮用水项目。
鸭稻米顾名思义就是稻田养鸭,他们采用从雏鸭到成鸭一直保持鸭子与水稻同步生长的办法,在长达60—70天持续不断地中耕浑水、刺激水稻生长的功能,则可以说人类即使借助于机器恐怕还难以做到。稻鸭共作是利用役用鸭旺盛的杂食性,利用鸭子在水田里穿梭、行走,水稻田间杂草可以全部吃掉、踏没, 鸭子身体散发出来的气味趋避或吃掉害虫、摩擦刺激水稻叶片,有效提高了水稻防病菌的能力, 利用鸭子在水田里穿梭、行走达到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效果。鸭子在田间生活过程,排出粪便为水稻生产提供有效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真正达到有机生产目的。鸭为水稻除虫、除草、施肥、刺激。松土,而稻田为鸭提供劳作、生活、休息的场所以及充足的水源和丰富的食物,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得益彰。最后鸭肉也可以食用。从而形成了种养复合循环生态型农业发展模式。公司投资引进日本、瑞士的高端有机米生产设备,对有机鸭稻进行深加工,开发新产品,安置周边农民就业120人,人均年工资达到2.4万元。培养了一批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为当地农民再创业奠定基础。抓住政府推进互联网+的契机,组织“有机鸭稻米、有机绿色杂粮”产品进入淘宝网、天猫网等电子商城线上销售;在此基础上配套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自主研发18方位全程监控系统,建立了二维码质量追溯系统。使整地、催芽、育苗、插秧、收获、加工、包装、运输等全过程一览无余,无论基地实时监控还是质量追溯,在国内同业中均属前列。其中主打的“红谷子月子米”营养成分十分丰富,从土地到餐桌全程无污染控制,经绿色基地种植全部施用农家肥,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传统工艺加工,100%保留了营养成分,有机小米里含有诸多的矿物质和锌、铜、硒、锰、碘、等微量元素,对人体维持机能和促进健康有着良好的作用。中国食品网
企业的发展得到了各界的认可,2015年荣获米兰世博会最佳可持续发展农业企业奖。这家公司还先后被评为省级龙头企业、市级龙头企业,“市级十佳优秀企业”,成为“国际绿色产业协会终身会员”。该企业荣获“中国绿色有机食品行业最具影响力十大民族标杆品牌”“GIA国际绿色有机农业示范推广产品”等。2014年“八百泉”牌有机鸭稻米在第十二届(青岛)国际绿色有机博览会上荣获金奖。2015年7月4日,央视新闻联播头条以“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之黑土地迸发新活力”为题进行报道。在取得社会各界认可的同时,也赢得了合作商家高度信任,2015年在省市领导和省市农委协调下,于2016年初与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北京石油分公司对接。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北京石油分公司领导在2016年三月初深入公司进行实地考察,在认可鸿翔亨利米业同时,北京分公司领导也很关注农民及农民企业发展与生存,决定尝试与拜泉县鸿翔亨利米业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并与鸿翔亨利米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2016年4月14日,与中石化合作“易捷八百泉”有机米正式登陆北京中石化加油站便利店销售。当年完成销售600多吨;2017年完成销售2089吨;2018年由于中石化达成年销售有机大米3500吨,功能性杂粮1000吨的意向性协议。一直以来,北京中石化的大力支持和鸿翔亨利人的不懈努力,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对未来发展更是信心百倍。中国食品网
黑大豆杂粮田
心系父老 共筑梦想
张洪利告诉记者:“我始终对养育自己的黑土地充满感恩之情,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梦想也一直激励着我。近年来,通过发展有机鸭稻,拓宽了我与乡亲们共同创业致富之路。”在谈及此事时他说有三个愿望,现在已经基本实现。
愿望一:从健康饮食,决定未来,做百姓身边的食养专家出发,构建“稳固优质原料基地+绿色有机食品精深加工+规模型专业市场+开发资源型产业项目+休闲观光旅游”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培育打造国内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知名企业。走出传统大农业,完成多元产品融合发展,走入具有自身特色的全产业链农业。
愿望二:开拓网络市场实现共同创业。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销售占比逐年提高。通过精深加工项目,提供就业岗位120个,年人均收入24000元。
愿望三:建设基地实现共同创业。大规模轮转农户土地及与农户签订种植收购订单形式,扩大基地基地面积,带动农户发展,帮助贫困人口脱贫。2018年力争实现销售收入10500万元、上交税金1100万元,巩固带动500户贫困户稳定持续增收。
目前,公司已发展成为,占地4.5万平方米,主要加工大米、杂粮等优质食品的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企业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05亿元,可实现税金1100万元。
在谈及未来时,张洪利这样告诉记者:公司未来的发展就是,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产业融合力度为“指导原则”。稳固和扩大大米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增加杂粮的深加及秸秆利用项目,形成绿色有机为主,农作物副产品加工利用为辅的产业格局,拉长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创立全新的现代化精米加工企业,规范企业管理,提升产品品质,打造有机、绿色、营养、健康经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