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食品行业门户网站,宣传食品安全发展,服务品牌创建品牌传播。食品行业影响力融媒体整合传播推广平台。
服务消费经济 诚邀各大品牌合作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综合 > 正文

辽宁食品工业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思

2018-12-29 11:12   浏览量:13154     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

  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走过40年。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是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社会实践。改革是中国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就是面向世界,拥抱未来。回首40年,沧海桑田、日新月异,我们才知道已经走出多远,但是走得再远都不能丢掉初心,忘记来时的路。
 
  抗战胜利后,辽宁工业包括食品工业分别受到日本战败前、苏联拆迁以及国民党战败前的破坏,整个工业体系受到严重的破坏。1948年11月,沈阳解放,标志着东北全境解放,辽宁食品工业随即对没收的官僚资本企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食品工业得到迅速的恢复和较大发展,到1952年,全省食品工业企业达到2470家,工业总产值6.46亿元,比1949年增长3.3倍。但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及其他多种原因影响,食品供给仍然紧缺,从1953年粮食计划供应开始,大量民生商品包括绝大多数食品开始凭票供应或限量供应,比如粮油、啤酒、糖果、豆腐都需要凭票供应。面对重重困难,辽宁食品工业迎难而上,坚持稳步发展,到1978年全省有食品工业企业1073家,产值达24.1亿元,是1949年的16倍。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会议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目标,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辽宁食品工业适应市场、参与改革、自我革新,40年,虽历经风雨、多次起伏,但在大的经济波动中仍较好地发挥了稳定器作用,作为辽宁发展重要的产业地位更加巩固。
 
  40年发展回顾:跌宕起伏

  80年代:黄金发展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辽宁食品工业按照“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企业发展活力,食品工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1984年,全省食品工业总产值39.25亿元,占全省工业产值的6.8%,特别是啤酒行业发展迅猛,产量占到全国的12.9%。
 
  1984年,大连经济开发区成立,外资食品企业开始落户辽宁,农业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功也带动了乡镇食品企业的发展,食品价格的逐步放开和大量的待业青年促进了个体私营企业的快速发展。这一时期,尽管其它所有制食品企业出现蓬勃发展,但起主导作用的仍是国营食品企业。
 
  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发展过热、通胀加剧,国家开始治理整顿,国有食品企业技术设备老化、体制机制僵化、竞争力下降等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发展疲态开始显露,为90年代初的衰退埋下伏笔。而同期其它经济类型食品企业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尽管如此,1990年全省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91亿元,接近改革开放前的4倍。
 
  1981年,为推动食品工业发展,国家成立了食品工业协会,辽宁也在同年成立了省级食品工业协会,承担全省食品工业“统筹、规划、协调、服务”的行业管理职能,此后的近40年时间里,成为来年食品产业发展的推进统筹机构,为辽宁食品工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容忽视、积极有益的贡献。
 
  90年代:先抑后扬,开启近二十年的稳步发展
 
  进入90年代,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随着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市场已由卖方市场悄然转入了买房市场。而辽宁食品企业,特别是国有食品企业受“双轨制”影响,市场化改革并不充分、不彻底,经营理念和适应消费需求的能力与发达省份企业相比差距不断加大,到90年代中期,辽宁地产品在大中城市的市场占有率不到4成,白酒、饮料等不足3成。
 
  1996年,时任省长闻世震在朝阳酒厂调研时第一次提出了要实施“北水南调”“北粮南运”工程,以酒饮料及粮油加工的快速发展带动全省食品工业的发展,之后又提出了促进食品工业发展的二十四字方针“强化管理、提高质量、培植名牌、开拓市场、稳定发展、树立形象”,在全省上下掀起了共同推进食品工业发展的高潮,辽宁禾丰牧业、沈阳德氏、辽阳富虹、营口鲁冰花等企业都是在这一时期创建并不断发展壮大起来。到1998年,啤酒白酒、饮料的地产品市场占有率均突破了80%。
 
  此后的十多年里,辽宁食品工业虽经历了2001年加入WTO,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三聚氰胺等事件的冲击,但行业整体基本保持震荡向上的发展态势。2010年以来,辽宁食品工业连续3年两位数增长,并在2013年有规模以上食品企业2088户,主营收入达到创纪录的5959亿元。但在繁荣的背后危机正步步临近。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央一系列反腐倡廉制度陆续出台,都为食品工业的未来发展蒙上一层阴影,特别是在高速发展的几年中,有关部门及企业瞒报虚报经济指标现象比较严重,更是为日后的快速下降埋下苦果。
 
  新常态的几年:高速发展模式终结,快速下降后进入蛰伏
 
  从2014年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期”,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同时受市场需求低迷、结构性产能过剩、有效供给不足等影响,辽宁食品工业发展出现向下拐点,2014年主营收入同比下降6.1%,2015-2017年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降一去一补”等政策,以及营商环境恶化、压实数据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辽宁食品工业呈现持续快速下跌态势,至2017年底,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数和主营业务收入分别降为1062户、1888.5亿元,全国排名也跌至19位。
 
  经过连续几年的快速下降,过剩行业产能已基本出清,行业短板正在补齐,新发展动能不断聚集,新业态、新模式有序推进,行业运行企稳复苏迹象明显,行业新一轮发展即将拉开大幕。
 
  2005-2017数据:喜忧参半,厚植基础渐成
 
  辽宁食品工业总体数据看,2005年到2017年,呈现倒三角状:2005年到2010年,辽宁食品工业趋稳上升;2011年到2016年,数据光鲜转入负增长态势,整体低迷;近两年,逐步探底并趋于稳定,步入上升轨迹。
 
  一是与全国食品工业对比。辽宁食品工业2010年后遇到了严峻的形势,整体呈现下滑趋势,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也明显下降,2017年仅为2.2%,对企业未来生存造成了较大压力。2015-2016年,辽宁食品工业总体运行状况、运行质量要好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利润占比权重较大,维持在15%左右;2017年,通过转结构、供给侧改革等方式,大力整合煤钢铁行业,利润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而在全国行业的位次下移较多,排出前20;2017年利润总额在辽宁工业比重仅占4.11%,同比2016年下降了11.2个百分点。
 
  二是从细分各行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仍占首位,近几年主要指标(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等)虽然逐阶下降,但占比情况大致趋于稳定,2017年细分行业排名前10的行业企业数685户,占比64.5%,主营业务收入1505.8亿元,占比80.0%,利润总额33.1亿元,占比52.2%;2017年,酒饮料精制茶以8.47%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占比(同比去年减少2.82个百分点),贡献了27.16%的利润(同比去年增加8.91个百分点),运行质量要优于其他细分行业。
 
  三是与农产品加工业对比。近年来,辽宁工业发展遇到了严峻的形势,辽宁食品工业受全省工业大势影响,总体运行状况也处于下滑趋势,但在农产品工业中贡献权重仍处于首位,占比虽逐年递增,但盈利却有所下降。
 
  四是与区域内其他省对比。 2005-2010年期间,辽宁省与同出东北的黑龙江、吉林相比,食品工业发展均居明显优势;近几年,辽宁食品工业虽低谷爬升,持续走低,但占东三省权重依然较大。
 
  五是省内各市发展情况。从2017年数据来看,主营业务收入合计超过百亿的有5个市;户均主营业务收入超过全省平均的有4个市,其中:营口市最高,户均4.72亿元,比全省户均高2.9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超过全省平均的有7个市,其中:本溪市最高,达到4.57%;规模以上企业户数占工业比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有7个市,锦州、铁岭、丹东分占前三位;沈阳、大连两市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合计544户,主营业务收入合计1043.1亿元,利润总额合计28.2亿元,分别占全省食品工业的51.2%、35.6%、40.6%。
 
  六是主要产品情况。2005-2017年,啤酒以外的主要产品排名、占比均有所下降,精制食用油、乳制品、白酒全国同行业排名下降较为突出,如:白酒产品从2005年第4名,下滑到25名,占全国比重0.2%,同比2005年下降了7.29个百分点。
 
  七是品牌建设情况。2005-2017年,辽宁食品名牌产品占全省名牌产品比重一直在固定范围内上下波动,大约占1/4左右,虽然运行低靡,但辽宁推进食品对品牌、品质、品种工作依然十分重视,成效明显。
 
  40年改革成就:沧桑巨变,硕果累累
 
  食品工业门类齐全。1978年,辽宁食品工业门类还不齐全,大约仅有30个类小行业。截至2017年末,辽宁食品工业基本覆盖了全部4大类,21个中类,56个小类食品行业。
 
  产品产量充足丰富。到2017年,从可对比的产品看,植物油年产量由1978年的6.02万吨增长到158.2万吨,罐头由3.86万吨增长到16.33万吨,啤酒由5.75万吨增长到219.5万吨,碳酸饮料由1.0万吨(1980年)增加到63.78万吨。另外,冷冻水产品、啤酒、碳酸饮料产量分别位居全国第5、6、8位。
 
  科研实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前,辽宁省仅有一所高校开设食品专业(1958年大连轻工学院食品科学系成立)。改革开放后,开设食品专业的高校及相关科研院所如雨后春笋相继建立,1988年沈阳农业大学食品科学系成立,1992年省食品工业研究所、省轻工设计院成立,2004年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到目前全省已有16所高校开设食品类专业,大大增强了全省食品行业的研创能力,同时40年来也为行业培养了数万名专业人才。截至到2017,辽宁省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1个。
 
  技术装备不断升级。从改革开放前的手工或半制动化的生产方式转变为自动化、连续化生产方式,基本摆脱了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像啤酒、乳品、粮油加工等行业采用大型自动化成套设备和先进生产工艺,劳动生产强度大大降低;一些大型骨干企业开始智能化改造,引进无人车间、柔性化生产,使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均大幅提高。
 
  质检能力有较大提升。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不断提升,规模以上企业基本具有较强的自检能力,能够开展标准内绝大多数项目的检测,而像乳品、啤酒、白酒等行业,不论是检验设备还是人员配备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基本能够开展全项检测。一些企业的检测能力通过了国外检测水平测试,被评定为国家认可实验室。
 
  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从2002年沈阳农业高新区成立开始,各市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食品工业产业园区,目前全省已有产值10亿元以上的园区13个,其中沈阳农高区、大连(庄河)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已形成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态势,产业规模超500亿元。
 
  40年改革思考:砥砺奋进,经验宝贵
 
  总结过去是为了创造美好的明天。今天,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节点上,回顾辽宁食品工业40年所走过的不平凡的历程,有激动也有泪水,有荣耀也有失落,抓住过机遇实现了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也走过弯路,错失了历史发展机遇。可以说,辽宁食品工业的发展,因新中国而始,因改革开放而成体系,更得益于改革开放全面深入推进步入不断壮大和强势发展的轨道。
 
  40年的起伏凸显出的问题:快速下降后逐步筑底企稳,但回升基础不稳;成本持续增长、效益水平较低,劳动生产率不高、管理相对落后;龙头企业数量少、牵动力不强,产业规模较大、但有效供给不足;主要产品产量下降较快,部分产品达到近年来的低值;营销模式落后,有影响力的品牌较少,地产品市占率较低,多为中低端产品。
 
  40年历程的因素思考:观念落后,还没有与时俱进、充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的思维自觉和意识;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禀赋优势没能有效突显,没能形成产业优势,更缺少形成品牌优势;产业链条不完整、延伸差,产业结构固化、不合理,产品结构缺少纵深、创新活力弱;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成果不多、落地转化效率低,内生动力对行业驱动力度不高。
 
  40年发展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证明:对食品工业发展的认识和重视是关键;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基础;创新驱动是动力源泉;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亲、清”的政商关系是重要前提;质量安全、诚实守信是生命线。
 
  十九大以来,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辽宁食品工业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之以恒落实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全面推进“三品”战略为重点,积极培育行业发展新动能,努力推动行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以辽宁食品产业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基础、辽宁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有习近平总书记对辽宁振兴的批示指示精神指引,按照辽宁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确定的发展思路,在辽宁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系列措施的激励下,有理由坚信,随着新发展理念的深入实施、营商环境的根本好转、新动能的不断聚集,在不远的将来辽宁食品工业一定会重振雄风、再创辉煌,不断发挥其在促进经济发展、辽宁全面振兴中的支柱作用。

分享到:

上一篇:安徽岳西县专项整治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隐患
下一篇:五指山多部门联合督查元旦春节节前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