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食品行业门户网站,宣传食品安全发展,服务品牌创建品牌传播。食品行业影响力融媒体整合传播推广平台。
服务消费经济 诚邀各大品牌合作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头条 > 正文

成都高新区变革30年:从“试验田”到创新创业热土

2018-12-28 13:13   浏览量:16023     来源:中国食品网

  编者按:从成都人南立交出发,沿着中国最长的城市中轴线天府大道一路向南,浓厚的现代化、国际化气息扑面而来。这里是成都高新区的核心区域,极具现代艺术感的地标建筑鳞次栉比,数以万计的创新创业企业聚集于此,无数创业者在这里上演着创新创业的动人故事。

\

  而30年前,这里还仅仅只是成都南郊的一片农田。

  198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巨轮驶向第一个10年的重要关口。以建设国家高新区为重要内容的火炬计划在我国正式实施,成都高新区顺时而生。

  自诞生之日起,成都高新区就肩负起“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创新与创业结合”的历史使命,始终与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脚步同频共振。

  从第一批高科技企业入驻激活市场一池春水,到如今各类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抢滩市场,在一片农田里起步的成都高新区,用30年的时间,发展成为西部创新高地,实现了创新创业企业数量从零星几家到12.8万户的飞跃。

  过去30年,成都高新区诞生出诸多“第一”:第一家中成药进军海外的破冰者——地奥集团;国家级高新区首个股份制企业——成都倍特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国首家综合航空技术服务业上市公司——海特高新;首家打破国际垄断超导磁医学成像技术的企业——奥泰医疗。

  30年的时间跨度,筑成30年的创新高度。在中国改革创新的宏伟篇章中,成都高新区留下了自己的时代注脚。这里,已成为创新创业企业扎根的沃土,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加速聚集,政策、载体等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上世纪80年代,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下,科技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中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浪潮涌起。

  当中科院著名等离子物理学家陈春先率先书写“中关村民营科技第一人”故事序章的时候,在陈春先的家乡——成都,一颗“创业”的种子在同是中科院研究员的李伯刚心中生根发芽。

  1988年,夏季汉城运动会,成都人陈龙灿拿下中国乒乓球队历史上第一块奥运金牌,家乡为之雀跃。此时,出身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李伯刚,已靠着四处借来的50万元创业经费,在成都高新区创业路26号创办起地奥集团。

  这一举动,在当时引来不少质疑。“那个年代还不流行‘创业’这个词,开工厂、办公司、做生意都叫‘下海’。”尽管如此,在李伯刚看来,“为了让研究人员的心血走向市场,造福于民,我不怕非议。”

  不久后,地奥心血康胶囊问世。2012年,地奥心血康胶囊在荷兰注册上市,成为我国成功进入欧盟市场的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性药品。

  “不仅地奥从这里走出国门了,过去的田地也慢慢变成了大企业、大集团的聚集区。”李伯刚感叹成都高新区30年的巨变。

  “传奇”不只在创业路上演。从建区之初的2.5平方公里起步区,到如今“五次扩区”之后的613平方公里,这片区域的创新脉动一直在迸发。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后第一波留学人员回国大潮到来。求贤若渴的成都高新区将目光聚焦在了这群怀揣才情、抱负的海归身上,开始了最初的人才扶持。

  1998年8月,成都高新区在高朋大道5号设立中国成都留学人员创业园。2000年,成都高新区揭牌成立中国成都博士创业园,成为全国首家由人事部与地方政府共建的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次年9月,博士创业园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

  毕业于悉尼大学植物病理学的黄永是首批入驻创业园的海归博士之一。2000年6月,在成都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黄永创立成都特普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将其“让国人吃上不含农药的蔬菜瓜果”的梦想安放其中。

  和黄永一样,随着国家发展巨变而改变人生轨迹的,还有邹学明。今年59岁的邹学明,先后赶上了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第一批国家公费留学、大批留学生回国创业这3个历史节点。

  2005年6月,邹学明从美国回国,在成都高新区创办奥泰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在他的带领下,奥泰医疗成功研发出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5T超导磁共振医学成像系统整机。一举打破国际医疗巨头在中国30多年的技术、工艺和市场垄断。

  “从选址到项目扶持,成都高新区都给予大力支持。我感到在这片土地上也燃烧着和我一样的创业热情。”邹学明说。

  李伯刚、黄永、邹学明们的到来,不断引起蝶变效应。“学院派”“海归派”“蓉归派”“创客派”人才纷至沓来,国内首款智能掌上超声设备、全球领先的DNA编码化合物库,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地震预警技术,全球首创的3D打印血管等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21世纪移动互联网加速发展,全球创新的磁场愈渐强烈。在成都高新区的“新长征”中,越来越多的草根创业者加入创新创业的队伍中,奏响时代音符。

  新技术浪潮下,来自成都本土创业企业的阵营更是星光璀璨。医联、Camera360、咕咚智能运动手环、百词斩、极米无屏电视、王者荣耀……一系列“高新造”蜚声海内外。

  回顾30年发展历程,围绕“人产结合,以人促产”融合发展的思路,成都高新区以不遗余力的政策支持,让人才资源和创新动力,在613平方公里的热土上,产生了“引进一个人才、吸引一批团队、创办一个企业、兴起一个产业”的裂变。

  柔性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6人,国内外院士19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创办企业1762家,海外人才离岸基地25个……从“内培”到“外引”再到柔性引才,从高校到城市再到海外揽才,成都高新区实现了从成立初期677份人才档案到52.5万人才的“量变”。

\

奥泰医疗

  如今,成都高新区已聚集各类企业12.8万家,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227家。

  创新创业成果遍地开花的背后,是创新载体的不断拓展。从1990年当时全国面积最大的孵化楼——成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竣工,到天府新谷获批为中国第一家国家级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器,到2005年全国最大的单体软件园区天府软件园投用,再到2016年承载了中韩创新创业园的菁蓉汇投入运营……成都高新区已建成各类创新创业孵化载体93家,总面积达430万平方米,总体规模和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在越来越多的创新创业者眼中,成都高新区不仅有一个个特色各异的孵化载体,其本身也就是一个不断优化升级、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服务的大型孵化器。

  2015年,“创客”第一次进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成都高新区谋时而动,相继出台全国首个区域双创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布“双创十条”,构建“国际化、专业化、众创化、集群化”的大孵化体系。

  如今,一个贯通创新链、融入产业链、并对接资本链的“成都高新区高新技术服务超市”应运而生。在高新技术服务超市网站上,企业只需像网购一样下单,便可以突破时间、空间限制,享受到区内其他园区甚至是海外的科技服务。

  资金是企业发展路上的“拦路虎”。作为全国首批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地区,为破解高新技术企业轻资产、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成都高新区创新投融资模式募集资金,推动创新创业企业“加速跑”。

  从发起国内首支由政府全额出资的创业天使投资基金,到形成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天使基金、风险投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上市融资等多种方式组合的梯形融资模式,再到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省内推广、走向全国。成都高新区金融创新与创新创业牢牢相拥、高频共振,奏响最美和声。

  “在创业最艰难时期,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向极米提供500万元贷款,解决了燃眉之急。”极米科技CEO钟波说,极米在2013年落户成都高新区后,得到租金减免、政策扶持等多方面的支持,这些帮助公司突破发展瓶颈、快速成长壮大。如今,极米科技已成功跻身成都市潜在独角兽企业名单。

  “成都高新区对企业的服务心是很可贵的,始终抱着服务意识在帮助企业成长。”在成都高新区耕耘30年的李伯刚说。

  “高新服务”成为“金字招牌”。从“一站式”服务、“矮柜台服务模式”到“一窗式”政务服务平台,从“三段式”服务体系到首次启动项目报建并联审批,从“仅跑一次”到率先推行“首证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都高新区以建设“审批最简区、效率最高区、服务最优区”为目标,创新政务服务,激发创新活力。

\

2018全国双创周主会场活动在菁蓉汇举行

  现在,在成都高新区,每3分钟就有一家企业破土而出。

  今年10月,一场全国创新创业领域的盛会在成都拉开序幕。2018全国双创周成都主会场举办地菁蓉汇吸引了国内外创业者目光。至此,“北有中关村、南有深圳湾、东有长阳谷、西有菁蓉汇”的全国创新创业区域引领版图完整构建。

  历经30年发展,成都高新区已成为全国创新创业版图上最亮的坐标之一,成为成都、四川乃至中国西部与世界创新链对话的新舞台。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高新区将继续勇担国家使命,坚持在“高”和“新”上做好文章,以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为中心建设四大产业功能区,打造高效益创新驱动先行区,加快建设国家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为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成都高新区创作团队 记者叶青)

分享到:

上一篇:联合调查组回应权健事件:将根据调查结果分类区别处置
下一篇:四川省新视标建筑公司为甘孜镇捐赠20万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