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30 11:45 浏览量:20690 来源:中国食品网
俗话说,病从口入,但其实病由心生。不良的情绪如焦虑、忧郁、痛苦、愤怒、怨恨、恐惧等,除了直接影响神经系统,还引起体内激素的变化而导致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其他系统功能障碍而发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中国食品网
糖尿病是大家谈之色变的病,因为至今没有一个完全治愈的方法,不能够彻底的根治。人们只能在控制自己的血糖、认真的吃饭和服药中不断地纠结着。其实,如果能够很好的调节自己的情绪对有效的控制病情是很有好处的。
临床医学表明,30%—5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心理障碍。抑郁、愤怒患者不仅血糖控制差,而且慢性并发症也多。实际上,消极的情绪是回避不了的,悲伤、愤怒或失望等情绪有时也是人之本性。我们不可能只知道快乐而不知道忧伤。但是,长期的消极情感、抑郁、焦虑心境容易患病,而患病后也难于治疗,甚至使病情加重。
糖尿病对于患者的心理伤害是极大的,心理因素对其发生、发展、疗效、预后均起重要作用。患者焦虑、沮丧、抑郁、暴躁的心理状态,可加重糖尿病,引发各种并发症。而且糖尿病又可加重患者心理障碍,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愉快的心情对血糖值有很好的调节作用,笑一笑更具有不可忽视的效果。
早在医学古籍中就有关于不良情绪引发糖尿病的记载,《灵枢·五变》云:“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转为消瘅。”《临证指南医案·三消》中云:“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渴大病。”中国食品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曾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中说:“情志失调,肝失疏泄,则中焦气机郁滞,形成肝脾气滞、肝胃气滞;脾胃运化失常,饮食壅而生热,滞而生痰,变生糖尿病。”
国外研究者也不乏情绪影响糖尿病发病的探索,著名的英国医生托马斯·威利斯曾于400多年前就指出,糖尿病常常发生在那些经历了显著的生活压力、悲伤或长期处于不幸中的人们身上。直到1935年,美国精神病学家梅宁格博士第一个验证了托马斯·威利斯的假说,指出了心因性糖尿病的存在并将其描述为“糖尿病的个性”。中国食品网
密歇根大学流行病学系曾于2008年对情绪应激中的抑郁症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进行了分析评估,在13项研究的荟萃分析(Meta分析)中得出,抑郁症受试者患糖尿病的风险较正常人高出60%。也有报道称,过度加班造成的巨大压力竟然能增加4倍患糖尿病的风险。
对于已患糖尿病的人群,由于糖尿病慢性、终生性的特点,多项研究均表明糖尿病会引起患者沮丧、抑郁的情感障碍,从而影响到患者血糖水平及生活质量。
近年来,患抑郁症的人不断在增加,包括产后抑郁、生活所致的抑郁、工作抑郁等。正常人罹患抑郁症会产生很多不健康的心理。那么,糖尿病患者罹患抑郁症,则会加重病情。在没有出现忧郁症状的人群当中,糖尿病的患者在治疗中随访期间出现忧郁症状几率较高。与此相反,空腹血糖未受损者和未经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的忧郁症状风险下降。所以,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不但会远离疾病还会让你的生活更和谐。中国食品网
不良情绪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增加糖尿病的患病率,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例如处于情绪不好的状态时,有人选择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去缓解,暴饮暴食、吸烟、酗酒,而这些行为都是大家熟知的糖尿病危险因素。再者就是通过生理机制,例如焦虑可以激活下丘脑——垂体——靶腺轴传导途径,促使肾上腺分泌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导致血糖的升高;抑郁情绪不仅可以抑制胰岛素的分泌,降低糖代谢调节能力,还能激活肾上腺皮质轴或交感神经系统而导致腹部肥胖。另外,情绪应激还可直接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明显升高。中国食品网
心情跟健康是成正比的。所以,心理情绪难以控制者应学会做情绪的主人,努力避开来自社会、环境的不良刺激,进行自我调节让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恢复正常。还可以积极进行体育锻炼,转移不良心境,宣泄积聚在内心的忧伤、委屈及怒气。
可见情绪调节,情志养生对糖尿病患者意义重大。《皇帝内经》告诫人们不可纵欲,并提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最佳养生境界,所以“知足”方能“常乐”,要学会满足;其次对日常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要免生闲气、对某些不如意的人和事免生怨气;还应善于化解不良情绪,学会向亲人、朋友诉说烦闷与痛苦,免生闷气;再者戒骄戒躁,保持平和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是糖尿病人要追求的精神境界。中国食品网
巴甫洛夫说:“一切顽固、沉重的忧悒和焦虑,足以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笑出一片蓝天,糖尿病人要放宽心境,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疾病,对控制血糖非常关键。中国食品网 (张峻康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