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0 15:13 浏览量:19758 来源:农民日报
沧桑六十载阔步新时代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农业成就综述
本报记者高飞
如果用一个坐标轴来显示广西六十年的发展历程,横轴代表60年,纵轴代表广西农业成就,那么,两者的交集所呈现的曲线一定令人惊叹:1958年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时,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只有18.6亿元,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如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到2017年的4743亿元。
六十载沧桑砥砺,一甲子阔步自强。广西立足温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龙头集群,推动农业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取得了显著成就。
2017年,广西水果产量位居全国第3位,柑橘、芒果、柿子、百香果、火龙果等特色水果全国第一,香蕉、荔枝、龙眼等居全国第二,是全国亚热带水果的“果园子”;广西全区秋冬菜种植面积达到1412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秋冬菜生产基地,每10棵菜有8棵运往北方,“南菜北运”年供菜近900万吨,是寒冬时节全国人民的“菜园子”;广西甘蔗种植面积1121.25万亩,糖料蔗产量占全国60%,是全国人民的“糖罐子”;蚕茧产量占全国5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桑蚕原料蚕生产和蚕丝加工基地。
岁月如梭,山水依旧,广西农业成就斐然。更为重要的是,“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标志着广西农业已然选择了质量效益并重的绿色生产方式,从农作物商品率低到“桂”字品牌农产品享誉全国、走向世界,昭示着广西农业不断拓展着中国农业的边界。
如今,广西农业正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迈着改革创新的步伐,向着绿色发展、提质增效、产业兴旺的目标阔步前行,在八桂大地上续写华丽新篇章。
绿色发展,理念始终如一
在百色靖西市湖润镇腾飞生态养殖公司院内,十几栋形如二层小楼的猪舍整齐排列,几乎闻不到臭味。“这里的猪住的可是‘楼房’。”该公司负责人黄小军笑道。这种“楼房”其实叫作高架网床,一楼的集粪区地面硬化,二楼的饲养区采用全漏缝地板,猪粪尿直接落到一层。这样一来猪舍通风良好,猪不易得病,又不需要用水冲刷,员工劳动强度也大大减轻。
这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益生菌,有着“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在饲料里添加益生菌,可以改善牲畜肠道环境、促进饲料吸收、减少粪便排泄量,并提高猪的免疫力,大幅度降低抗生素的用量,而集粪区撒入相关微生物,既能发酵除臭又能抑制蚊蝇滋生,定期清理即可获得优质有机肥。
目前,全区已建成并实施高架网床的养殖场超过500家,栏舍面积达63.16万平方米,应用微生物养殖场达828家。以“微生物+”为核心的广西生态养殖模式,不仅有效破解规模化养殖中抗生素滥用、饲料成本高、产品质量不安全等难题,而且基本实现养殖粪污减量化、资源化。
“利用稻田生态系统的内部循环,施用农家肥和农副产品养鱼,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产品无农药残留,提高了水稻和水产品的食用安全和品质质量。”梧州市农委主任赵春宝介绍,目前,梧州市万秀区积极发展稻鱼共生综合种养项目,示范带动思良江沿岸综合种养1000多亩,“一水两用、一田多收”效果显著,大大有效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了对外部环境的污染……
对生态的偏执似乎是广西多年的习惯。广西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当前,广西按每亩1元标准设置耕地土壤改良培肥资金,用于推广应用绿肥种植、秸秆快速腐熟还田、增施有机肥、酸化土改良等质量提升技术;每年发展冬种绿肥300万亩以上,秸秆还田3600万亩以上。同时,以绿色为引领,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每年30多亿元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
正是各项生态支持政策的不断配套,全区在农业生产中进行了以品种、土壤改良和科学种田为主题的技术层面的创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在生态技术方面成就斐然:生态富民示范村1000多个,“猪+沼+果+灯+鱼”生态养殖池5万多个,示范户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
据统计,广西绿色有机农业已形成了包括茶叶、白砂糖、大米、水果、蔬菜、中药材、食用菌、肉牛、食用植物油等产业,目前,广西种植业获得农业部的“三品一标”产品产量1300多万吨,面积超过1400万亩,其中绿色有机农产品年生产量300多万吨,面积400多万亩,产值达300多亿元,加快了广西农业由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使绿色有机农产品供给更好地契合和满足消费升级需要。
提质增效,改革创新助力
“我有一米七八,这甘蔗都快三米高了,一亩地估计能收8吨。而且总算可以用机收了,每亩地至少能赚1000元!”来宾市兴宾区凤凰镇黄安村的蔗田里,村民胡光付站在甘蔗下面比划着告诉记者,黄安村去年成为“双高”基地建设试点,经过小块并大块,村里的地块从1180块减少至36块。有了规模,修路、整地、机收都方便。
作为全国的“糖罐子”,蔗糖这一产业的战略性地位举足轻重,然而,成本高居不下,始终是广西蔗糖的一块“心病”。为了去除这一“顽疾”,从2014年开始,广西在全国率先创新开展糖料蔗高产高糖“双高”基地建设。蔗糖业的“第一车间”逐渐蝶变——以水利化为基础,测土配方、智能化水肥药一体化等精细化管理措施大力推进;同时良种良法的广泛应用,让高产高糖的目标越来越近。
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是糖业降本增效的核心,而机收则是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难点,也是降低甘蔗生产成本的关键。自治区“双高”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虽然国外甘蔗收获机仍占据市场主导,但正是“双高”基地的建设,才让国产甘蔗收获机厂商加大了产品研发,多项研究甚至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并在适用性、可靠性、作业效率方面不断提高。
农业提质增效离不开科技的保驾护航。作为荔枝之乡,钦州市荔枝种植的水平和规模当属国内一流。钦州市政协副主席、水果局局长李云昌告诉记者:“农户的种植技术水平对水果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据了解,为了全程跟踪服务荔枝种植,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在钦州设立了综合试验站,以体系为依托,钦州市水果局经常邀请国内著名水果专家开展技术培训指导。通过技术指导的形式,高接换种、密闭果园改造等一批实用新技术扎扎实实地落入了果园里。
政策有配套,更需制度新安排。在广西农业厅与广西农科院“厅院合作”机制引导下,6个广西农科院市级分院、7个广西蚕科院市级分院逐步建成,60个县域特色作物试验站分批建立。由自治区级农业主管部门主导,以自治区带市,以自治区、市带县的农业科研新机制创新搭建,广西的自治区、市、县三级农业科研体系得到全面重构,焕发出新的生机,特别是广西农业厅、广西农科院合作共建的60家县域特色作物试验站,把试验站建在主产区田间地头,让农业科技真正推进寻常百姓家。
产业与科技的高度融合,让农业科技创新诞生了许多新成果。据统计,2000年以来,广西农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8项。立足广西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成立了19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涉及农业产业22个,专家总数1539名。19个创新团队成立以来共获得科技成果奖141项,其中国家级奖项3个、省部级奖项75个,培育新品种超过530个,研发集成优质高产、绿色生态技术335项。
产业兴旺,园区促进融合
漫步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商圈、步行街内,人们会发现,一家家散发着诱人醇香的柳州螺蛳粉店越开越多;浏览在京东、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上,柳州螺蛳粉的销售也日趋火爆。
走进柳南区螺蛳粉产业园区,一股螺蛳粉特有的气味扑面而来,刺激着唾液分泌。一辆辆配送车辆有序穿梭前行,忙碌的工人忙着装货、卸货,仓库里整齐地码放着即将出库的成品螺蛳粉……进入配料加工车间,从农户那里收来的架豆,经由腌制、加工,切成长度精确到厘米的小段,装进统一规格的小包装袋里,成为一份酸辣鲜香的螺蛳粉方便袋装不可缺少的十三种配料之一。这样的一袋螺蛳粉,每天要从柳州发往全国各地80万包。
被螺蛳粉产业牵起的,不仅仅是目前在柳州各县乡种植面积高达8万亩的豆角产业,还有竹笋、木耳、水稻、香葱、叶菜、花生和小黄豆等产业。随着“路边摊”逆袭为“网红”小吃,螺蛳粉也从一般“行业”升级为特色“产业”。
柳州市农业局局长温成全说:“别小看这一包包螺蛳粉,仅原料生产这一部分,就带动基地农户20万人、贫困户4500多户,约2.3万人,人均年增收9000元以上。”
与工业名城柳州工业化思维做农业有所差异,自治区首府南宁更看重产业是否形成融合。在南宁横县,该县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茉莉花之都”,全国80%和全球60%的茉莉花及茉莉花茶均出自这里。横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并非“孤芳自赏”,而是“一带两区三园”的有机融合,即茉莉花种植标准化示范带,产品加工区、创新创业区,中华茉莉园、电商产业园、商贸物流园,2017年,随着该园入选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树立起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典范。
如今,在广西玉林市,“有边界、无围墙”的五彩田园,原有村落的肌理文脉没有被破坏,乡村的骨架、农耕文明的灵魂还在,在此基础上,续写着现代农业、美丽乡村的新篇章。在滚滚的邕江北畔,入选18个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的南宁市西乡塘区“美丽南方”,正交织成美丽又富饶的乐曲,悠扬地悦动在这个春风沉醉的时节。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厅长刘俊介绍,目前,田东县百色芒果、永福罗汉果、陆川猪被认定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横县、来宾、柳州市柳南区已成功创建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位居全国前列。广西累计启动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园、点)7539个,带动贫困户超过15万户,示范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当地提高30%以上……(中国食品网转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