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食品行业门户网站,宣传食品安全发展,服务品牌创建品牌传播。食品行业影响力融媒体整合传播推广平台。
服务消费经济 诚邀各大品牌合作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要闻 > 正文

功能食品开发新趋势: 满足个性化需求 主食功能化

2018-11-27 10:35   浏览量:25973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有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1.26亿,高血脂人群1亿,超重肥胖人群2亿,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膳食结构不合理而导致亚健康。同时,农村人口慢性病患病率持续上升,贫困地区儿童生长迟缓情况依然存在。面对这些健康问题,功能食品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应从哪个角度去开发功能食品?

  11月20日,在中国食品报社主办、中国保健协会食物营养与安全专业委员会承办的2018中国营养健康产业企业家年会功能性食品发展论坛上,来自学术界、企业界人士就居民饮食结构变化导致的健康状况及功能食品的开发思路进行了充分探讨。

  功能食品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功能食品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和认可,功能食品也一直是国际食品界的热门话题。目前国内还没有功能食品的法律定义,但国家文件中多次出现“功能食品”字样,如2017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关于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开展食品健康功效评价,加快发展婴幼儿配方食品、老年食品和满足特定人群需求的功能性食品。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制定的《“十三五”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出,围绕婴幼儿、孕妇、老年人的健康营养问题,重点推动抗衰老产品、膳食补充剂、营养强化食品、功能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食品的研发。

  国外对功能食品是如何认识的?日本营养学家对功能食品的定义是:凡以具有食品成分,能调节机体功能,在机体内能体现出防御功能、调节功能、预防和康复病症功能为目的而设计加工的食品叫功能食品。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从事健康食品研究的科学家认为,功能食品具有生理活性,可提供除基本营养素之外的特殊营养,并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促进病人的康复。

  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黄建生认为,保健食品可以认为是功能食品,保健食品定义中就有“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的表述。黄建生进一步表示,国内外的研究均证实,功能食品在保护人体健康、降低疾病风险方面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多数食品都能提供不同的营养素,未来功能食品的发展和开发前景非常广阔。希望此次论坛能够提高大众对功能食品及保健食品作用的正确认识,能够使企业在功能食品研发中提升保健食品科技含量。

  主食功能化及个性化定制成新商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介绍了1982年以来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变化的情况。蛋白质摄入量没有太大变化,但蛋白质结构发生变化,原来以植物性蛋白质为主变为以动物性蛋白质为主。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为谷薯类食物,米和面的整体消费量从1982年到2012年下降的幅度并不大,下降最多的是其他谷类,从1982年的每人每天103.5克下降到2012年的每人每天16.8克,薯类从1982年的每人每天179.9克下降到2012年的每人每天35.8克。在蔬菜摄入量下降的同时,深色蔬菜摄入量远远没有达到全部蔬菜量的50%这一水平。中国居民水产品的消费率只有42.9%,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中国人不吃水产品,鱼虾消费更低,只有22.7%。

  面对膳食结构的变化,如何利用功能食品进行营养干预?功能食品从哪个角度进行开发?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食品工程研究发展部主任段盛林表示,保健食品的发展趋势是去剂型化,要改造主食,让其具有更强的功能性,让主食功能化、功能食品主食化。比如,开发低升糖指数即低GI食品,像低GI糕点、配餐棒,让糖尿病人不再为每天吃主食而担惊受怕。段盛林介绍说,目前技术上可以达到根据不同营养素需求对米、面、粥进行重组,利用食物GI值调控技术、临床验证研究技术、多组学研究技术、控糖功能主食加工技术对普通食品进行调整,形成低GI食品,比如低GI碗粥、低GI竹笋曲奇、低GI功能米、低GI芝士蒸蛋糕、低GI代餐粉等。段盛林表示,低GI食品不仅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40年的全球研究发现,健康的低GI饮食对所有人群和整个生命阶段都有益,同时他提醒说,平时蒸煮方式、咀嚼方式、饮食习惯都与GI值有关。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张召锋认为,目前保健食品同质化严重,要在认真分析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开发功能食品。随着消费观念的不断成熟,提供功能和目标更加明确的产品并定制服务是大势所趋,私人定制功能食品成为最新潮流,比如,癌症患者化疗后对胃粘膜产生损伤,如何做一款促进胃肠黏膜修复的产品,肠道的屏障又如何修复,这是患者急需的。张召锋认为,随着大众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烈,我国低水平同质保健食品将逐渐被淘汰,产品研发逐渐成为首要竞争手段,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缩短。目前保健食品行业中小企业密集、投资过亿元企业小于总量2%,产品研发投资远低于销售额的10%,因此要改变这一现象来迎合新时期大众对功能食品的需求。

  与会嘉宾分享了各自研发的功能食品。台湾褐藻糖胶发展学会理事、台湾海洋大学生命科学暨生物科技学系助理教授黄培安介绍说,藻褐素(岩藻黄素)是在1913年瑞典科学家研究日本冲绳居民罹癌率低的原因时被发现,它在调节高血糖(糖尿病)、改善脂肪代谢异常(肥胖)、抗自由基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台湾丰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何协勋分享了“益生菌代谢产物被认为是具有功能层次的最终产物”的观点。黑龙江福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食品工程师李显松表示,补充多肽对促进体质提高,增强防病、抗病能力,延缓衰老具有深远的意义。

  特医食品发展空间广阔

  有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消费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约560亿—640亿元,市场每年以6%的速度递增。但目前我国这类产品的市场规模很小,总量不足6亿元,不能满足实际临床需要。

  国外大量临床试验证明,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可以使患者缩短住院周期、节省医疗费用、保护胃肠道功能,具有很好的成本效益。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标准三部副主任韩军花介绍说,我国目前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已发布一个规范标准、两个产品标准,即良好生产规范GB29923-2013、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GB25596-2010(1岁以下)、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GB29922-2013(1岁以上)。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参考欧盟标准,结合我国应用管理情况分为全营养配方食品、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非全营养配方食品三类。全营养配方食品指可作为单一营养来源满足目标人群营养需求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指可作为单一营养来源能够满足目标人群在特定疾病或医学状况下营养需求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其是在满足相应年龄段全营养配方食品的基础上,依据特定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而对部分营养素进行适当调整。符合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技术要求的产品,单独食用时即可满足目标人群的营养需求。非全营养配方食品指可满足目标人群部分营养需求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其不能作为单一营养来源满足目标人群的营养需求,需要与其他食品配合使用。非全营养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应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的指导下,按照患者个体的特殊状况或需求而使用。(中国食品网转载发布)

分享到:

上一篇:首都餐饮业品质提升工作总结大会在北京举行
下一篇:山东沂水马站镇五举措筑牢食安篱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