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7 09:14 浏览量:21967 来源:第一财经
近期,国内首个工坊啤酒(精酿啤酒)团体标准就将进入公开征求意见阶段,这背后是不断升温的中国精酿啤酒行业。
在此前举行的第三届CCBA中国精酿啤酒大赛上,主办方用了短暂却极为迅猛来形容精酿啤酒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国内精酿啤酒的总品牌数已有800个之多,市场正在崛起。
爆发的中国精酿啤酒
“现在店里消费精酿啤酒的人已经有一半以上是中国人了,在2015年或更早以前,很多线下的精酿啤酒门店中更多是外国人聚集的地方。”梦想酿造创始人沈恺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
上个月,沈恺和他的梦想酿造完成B轮超3000万元的融资,布局了位于上海静安核心商圈中的梦想酿造旗舰门店,而沈恺旗下的另一个项目,2015年建立的精酿啤酒界的大众点评——酒花儿,已有注册用户20多万,并转型成为国内最大的专业精酿电商平台之一。
在河北邯郸,优布劳(中国)精酿啤酒有限公司总裁李庆则正忙着解释:“我们这里设备、生产工艺和猪肘子是德国的,其他的并不是。”作为北方最大的精酿啤酒工厂之一,从2013年开建到2015年建成,其漂亮的厂区、全套的德国进口设备和3万吨的产能,让很多初入精酿行业的新手神往,甚至业界流传着“优布劳的地砖都是从德国运回来的”,这让李庆哭笑不得。
如今优布劳已有数十万粉丝,还有不少网友慕名而来,生产计划几乎排满。
精酿啤酒概念来自美国,上世纪70年代,美国掀起了一轮精酿运动,用更高品质的原料手工精细化酿造代替传统的工业生产。精酿啤酒第一次萌动是2008年,以高大师、拳击猫、丰收精酿为代表的第一批精酿啤酒品牌开始出现。
在精酿界看来,中国的啤酒行业一直存在品类缺失的问题,工厂啤酒大行其道,但相比于其他国家的啤酒产品,国内的工厂啤酒产品显得“寡淡”,这也为精酿日后的快速发展埋下了伏笔。
在2015年前后,国内啤酒市场遇冷,进口啤酒热度不断上涨,精酿概念转热,第一批精酿啤酒品牌中,高大师、熊猫精酿等拿到融资,行业迎来快速爆发期。
“目前国内精酿啤酒行业已形成四种业态。”李庆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第一类是以销售进口或国产精酿啤酒产品为主的专业渠道;第二类是前店后厂的酒吧模式;第三类是精酿爱好者,这一类在美国人数众多但在国内数量较少;而第四类则是以工厂生产或代加工的工厂模式。其中又以第二类和第四类为主,前者在官方口径里是“餐饮与自酿酒吧即饮”,以申请餐饮许可在店内使用500~2000升的设备生产鲜啤酒在店内售卖。后者是“委托加工的预包装”,即以委托有生产许可证(SC)的啤酒厂代加工生产预包装产品的形式在零售和餐饮渠道流通。
中国精酿大赛组委会数据显示,从2015年开始,中国精酿啤酒行业以每年40%的速度高速增长,虽然中国精酿啤酒消费量只占整体市场不足1%,但目前在中国已有800家精酿啤酒的品牌。而中酒协此前有数据预测,未来精酿啤酒的市场份额有望占据市场的3%到5%,生产单位逾3000家。
爆发后的隐忧
“精酿啤酒的年平均增速很高,现在消费品领域没有哪个行业能够以如此速度迅速增长。”沈恺表示,北京是亚洲市场中精酿啤酒最大的区域市场,有逾1500家线下门店在卖精酿啤酒,上海是精酿啤酒品牌最集中的城市。
在业内看来,中国精酿啤酒的爆发一方面是由于长期饮用工厂啤酒的消费者,在接触精酿啤酒后,被其复杂多样的口感所征服;另一方面是精酿啤酒行业较低的进入门槛。
“现在进入门槛已很低了,开一个小啤酒厂并不难,几百万就够了。”丰收精酿的创始人王睿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王睿是四川精酿界的代表人物之一,当年他在投身精酿啤酒行业时,几经周折,很多全靠自己琢磨,而如今在他看来,入行已变得简单。
在网络上出现大量的精酿啤酒培训机构或加盟项目,付款后马上就可以买到全套的酿造设备和培训课,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培训班和设备厂能够对精酿普及起到作用,但真正地把酒做好,光培训班的那点知识和经验完全不够。”王睿认为,入行简单并不意味着能做好,目前国内精酿啤酒的产销虽然一直在上涨,但行业尚不具备爆发式增长的可能,因为消费者教育需要时间,且各个厂商并没有做到真正的零距离消费者,大部分消费还集中在酒吧里,这些年涌现的一批批新品牌,很多垮掉了,毕竟酒吧经营不只是靠酒本身,还要考虑选址、管理、营运等。
当初早期进入精酿行业的人是情怀驱动,但随着精酿行业被认为是个风口,进入者的想法变得不再单纯,在精酿界看来,如果只是为了赚钱,那就违背了精酿的初衷。
由于国内对于精酿啤酒的概念没有定义,这也导致行业里以次充好或假冒精酿的情况无法杜绝,而消费者也很难辨识。“一般的酒花3万~4万元/吨,最好的酒花要30万~40万元/吨,用起来的意义和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一位酿酒师说。
李庆不希望一些没做好准备的人“入坑”。目前大多数精酿啤酒品牌的生存情况并不乐观,精酿啤酒行业并非摇钱树,如果自身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也没有根据地市场,就容易面临困境。
多位受访的精酿老板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精酿啤酒最大的问题在于销售渠道和消费场景都还没有蹚出一条路来。现在几个大的精酿啤酒品牌大多在拓展电商、餐饮和经销商渠道,但效果都不太好。电商渠道一方面运输不易、成本较高,且精酿啤酒毕竟还是小圈子产品,由于缺少品牌和消费者认知度,在流量上比较吃亏。而传统的经销商渠道又无法体现出精酿产品本身的优势,还面临价格战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大多精酿啤酒产品都以产品作为核心驱动力背后,除了对产品的绝对信心之外,也受制于资金的因素,打造品牌、教育消费者要大量的投入,是众多精酿啤酒老板难以承担的。
在啤酒专家方刚看来,目前国内精酿啤酒行业是萌芽期,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渠道和消费场景,如何去构建这两者是中国精酿啤酒要长期探索的。
大厂的挑战与行业标准
在中国市场,传统工厂啤酒占据市场99%份额,街头巷尾、便利店到超市,都是工厂啤酒的身影,而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百威英博、燕京啤酒和嘉士伯五强又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大厂并没有放弃精酿市场的机会。
动作最快的莫过于经历过美国精酿运动的百威英博。2015年,当中国国内工厂啤酒遇冷,精酿啤酒需求抬头的初期,百威就成立了颠覆性成长事业部,即ZX Ventures。其中Z代表Zythology,即啤酒研究,X代表Experience,即体验。
“在上海、北京等地开办了多家不同主题的精酿体验餐厅,部分餐厅内还配有酿酒设备,希望以此给消费者带来更沉浸式的精酿体验。”百威英博方面对记者称。今年年初,百威英博斥资6000万元在武汉建的新厂正式运营,该厂年产能3000万瓶,专为中国市场生产精酿啤酒。
国内啤酒巨头也在布局。
华润雪花表示,目前我国精酿啤酒是刚起步的状态,但已呈现出发展迅速、量小、有待规范三大特点,未来还会有更多国内外精酿品牌进入市场。借助与喜力的联手,华润雪花拿到了多个精酿品牌资源。雪花本身也在考虑并购部分优质精酿资源,下一步华润雪花会侧重于布局精酿和进口啤酒方面,并考虑有助于拓展产品分销渠道、促进产品多元化的收购标的。
虽然精酿啤酒在中国市场快速发展,但依然是一片没有规则的处女地,这也让行业发展处在无序的状态。
方刚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美国,精酿啤酒是协会认证制度,以工厂为标准,有严格的认证制度,精酿这个名字不是谁都可以叫,但在中国市场,无论是大厂、小厂、进口啤酒大家都在打着精酿的概念,鱼龙混杂的状态阻碍了精酿行业的发展。
2017年7月开始,中国酒业协会啤酒分会启动《工坊啤酒及其生产规范》的起草工作,经过多次调研和讨论之后,征求意见稿就将在近期公布。
中国酒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兼啤酒分会秘书长何勇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一标准的目的在于给精酿啤酒行业建立底线,保护行业发展,成为未来小微型啤酒行业规范发展的问路石,促进行业发展。(中国食品网转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