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3 08:56 浏览量:20361 来源:中国食品网
中国食品报网讯 (叶青)11月22日,成都高新区召开产业培育大会,发布《关于深化产业培育实现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意见》共18条,提出进一步深化产业培育机制,加快构建以种子期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为重点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该政策设立100亿元新经济创投基金,重点对上述企业进行市场化投融资扶持;每年设立2亿元新经济应用场景专项资金,对经评定的新产品新技术,最高给予200万元补贴;每年设立5000万元业界共治专项资金,支持企业集群发展;对蓉归派、学院派、创客派、海归派等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三五”支持。
打造中国独角兽新摇篮
成都高新区设立100亿元新经济创投基金,重点对种子期雏鹰企业、瞪羚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进行市场化投融资扶持;每年设立2亿元新经济应用场景专项资金,对技术领先、市场规模大、带动性强的首台(套)新产品新技术,经认定后,给予最高200万元补贴。
对首次认定的种子期雏鹰企业给予5万元一次性奖励;对首次被认定为一年爆发式增长、三年复合高增长、五年连续增长的瞪羚企业,分别给予企业管理团队10万元、20万元、3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首次认定的潜在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分别给予企业管理团队30万元、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首次认定的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给予企业管理团队200万元一次性奖励。
支持初创企业成长为雏鹰企业,最高给予50万元一次性创业启动资金和房租补贴;支持瞪羚企业持续增长,连续被认定为瞪羚企业的,给予企业最高500万元奖励;支持独角兽企业提升效益,对符合条件的潜在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对企业管理团队或企业给予补贴;支持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行业整合。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力争三年时间培育种子期雏鹰企业1500家、瞪羚企业150家、独角兽企业10家、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5家,以本土企业培育发展塑造高新名片,挺起高质量发展“脊梁”。
向四派人才提供“三五”支持
在四川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发布的“双百优”榜单上,成都高新区10位企业家和9家企业上榜。为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成都高新区产业培育政策对产业载体提质增效给予支持:对经认定的孵化载体,每年进行综合评价排名,对5000平米以下的前十名和以上的前五名,分别给予最高300万元、500万元支持;鼓励楼宇引进国内外知名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经认定后,每引进一家给予楼宇运营方10万元一次性奖励。
据悉,此次出台的产业培育政策将对蓉归派、学院派、创客派、海归派等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三五”支持,即给予最高3年、500平方米创业空间支持,视团队规模提供5套以内的人才公寓,若所设立企业获得风险投资,最高给予500万元的一次性启动资金支持。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共有孵化器和众创空间93个,孵化载体总面积达430万平方米。为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成都高新区产业培育政策对产业载体提质增效给予支持:对经认定的孵化载体,每年进行综合评价排名,对5000平米以下的前十名和以上的前五名,分别给予最高300万元、500万元支持;鼓励楼宇引进国内外知名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经认定后,每引进一家给予楼宇运营方10万元一次性奖励。
每年1000万元支持业界共治
为充分赋能业界共治理事会、培育产业生态圈,成都高新区每年设立5000万元业界共治专项资金,对围绕重点产业设立的业界共治理事会给予每家每年最高1000万元支持,用于开展规划编制、企业服务、项目促进、生态营造等,支持企业集群发展。
“当前,成都高新区正积极推进产业功能区和产业生态圈建设,而构建产业生态圈,核心目的是服务于企业发展。”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传统单纯依靠政府主导的产业生态圈构建存在三个痛点:政府掌握土地、资金、政策等资源,却难以动态精准掌握企业需求,更难以持续专注于某一领域产业发展;企业熟悉产业实情,洞悉自身痛点,但企业间联络分散,缺少影响政府决策的渠道;社会中介资源丰富,但供需对接难、交易成本高,难以有效服务产业。
“业界共治”的内涵,是政府、市场、社会主体的多元参与。今年9月,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期间,成都高新区大数据和网络安全业界共治理事会正式揭牌,业界共治理事会成员由政府、企业、中介机构等构成,与新经济发展局共同负责区内大数据和网络安全产业规划、政策制定、企业服务、品牌推广和项目论证评估等工作,促进区域内市场主体从被管理、被服务的对象转变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