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0 13:55 浏览量:18008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可口可乐公司的装瓶合作伙伴Coca-Cola Hellenic Bottling Company(可口可乐希腊瓶装公司)于近日发布2018年第三季度交易数据,称其气泡饮料业务取得了“一个成功的季度”,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7%,除意大利、尼日利亚和瑞士以外的所有市场都表现良好。该公司净销货收入在中性货币基础上同比增长4.5%,实报销货收入同比增长2.6%。第三季度成交量增长4.2%,发展中市场和新兴市场表现强劲。
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的无/低热量气泡饮料产品在上个季度销售额增长了25.9%,而全糖产品仅增长2.1%,反映出消费者偏好向低热量饮料转移的趋势。
气泡饮料的转变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视糖为不必要热量和体重增加的主要来源,消费者正开始积极地控制自身的糖摄入,很多消费者开始减少包装食品饮料的购买。
在消费者的低/无热量需求以及一些国家政府推出“糖税”的作用下,制造商不得不正视这种转变,希望推出原料、配方更健康的产品以重新赢回消费者。
这轮新风向下首当其冲的就是碳酸饮料,碳酸饮料的含糖量一直为人所诟病,一瓶的含糖量就超过常人一天所需的糖分,容易导致肥胖甚至诱发糖尿病。在消费者开始关注含糖量这一问题后,这几年碳酸饮料的销售量表现明显不尽如人意。
可口可乐等公司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可口可乐宣称,支持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游离糖摄入量控制在每日所摄入卡路里的10%以下的指导方针,并一直在改良产品的配方以减少饮料中的糖。
事实上,可口可乐公司一直在积极求变,在2005年就推出了无糖可乐,但市场反响平平。
进入2018年,由于控糖饮料已经渐趋流行,市场开始成熟,于是可口可乐最近动作频频,持续加码低糖低能量、零糖零能量产品。
可口可乐希腊瓶装公司观察到,“消费者对低热量产品的偏好在奥地利尤其明显,在零度可乐、零度芬达和新推出的零度雪碧的推动下,气泡类产品的增长尤为明显。”甚至在意大利整体气泡饮料减少的情况下,零热量的饮料如零度可乐、添加甜叶菊的无热量可口可乐和零度芬达的销量都有所增长。在希腊,气泡饮料的“积极表现”来自无糖的零度可乐、零热量的芬达和几种雪碧,以及乳香脂薄荷和柠檬怡泉等风味创新的推动。
健康成为饮品创新出发点
糖对于人有着原始的吸引力,因此多年来饮料中添加糖成为吸引消费者购买和提高销量的有效动力。随便拿起一瓶饮料看一看配料表,白砂糖总是出现在添加剂的前几位。而配料表的配料先后顺序是严格按照添加量的多少来决定的。
日本是在无糖饮料领域走得较远的国家。同样的7-11便利店,日本的饮料墙上,无糖和健康类饮料占据了6成以上的位置。有各式无糖的茶类饮料可选,同时也会有其他类型的无糖碳酸饮料,或者是豆奶类无糖饮料。
目前,国内也逐渐开始重视饮料的含糖量,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加,消费者也渐渐开始对饮料的含糖量进行有选择性的挑选,所以目前一些涉及中国市场的饮料企业,也纷纷开始布局无糖饮料市场,频频推新。
可口可乐近月推出新品,不添加糖,使用真正茶叶泡制,无糖也能自带甘甜回味。目前有玉露绿茶、玉暮红茶、铁观音乌龙三种口味。新品在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地区已率先上市。
雪碧在今年3月就已经推出新品,主要卖点是“纤维”以及零糖零卡路里,每瓶含有相当于2个苹果(7.5g)的膳食纤维,可满足成人每日约30%的膳食纤维量。这款全新产品是可口可乐公司全力打造新型饮品的重要探索,也是对雪碧自身品牌资产的再深化。
怡泉+C柠檬味的上市,不仅带来全新包装,更减糖33%。
此后,可口可乐又将膳食纤维加入饮用水,推出水类新品,能满足成人日需约28%膳食纤维,零糖、零能量,饮品共有原味和青柠黄瓜两种口味。
目前我国饮料中加入膳食纤维的已多达上百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蒙牛乳业推出的慢燃纤维奶昔,中粮悦活推出的非断食塑形果汁饮品;泰国SINGHA(胜狮)集团的膳食纤维果汁饮品等。此外,膳食纤维应用固体饮料的范围更加广泛,市场中80%的膳食纤维补充剂都是固体饮料形式。
随着饮料市场消费升级和产品创新,消费者正寻找更健康的饮品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全球市场调研数据显示,55%的中国消费者希望自己购买的食品中添加有膳食纤维。如今饮品成为人们生活的必要部分。饮品中加入膳食纤维也成为饮料发展趋势之一。
就在上月,维他无糖茶在内地上市,从包装来看,无糖茶字样非常明显,并且还特别强调了“0蔗糖、0热量、低温冷泡萃取”的卖点。
另外达能也推出了少糖茶饮料,有南美马黛玫瑰柚子味绿茶、南非路易博士缤纷莓果味红茶两种口味,其100毫升的含糖量小于5克,但效果如何还需市场检验。
尽管国内许多企业对纯茶市场都寄予厚望,但业内人士表示,“市场教育成本很高,仅就无糖型产品而言,目前,企业都还在交学费”。
纵然产品更符合当下“健康”的消费趋势,但如何让消费者接受这个品类,企业还需在口感、研发、营销概念等方面再下功夫。(中国食品网转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