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食品行业门户网站,宣传食品安全发展,服务品牌创建品牌传播。食品行业影响力融媒体整合传播推广平台。
服务消费经济 诚邀各大品牌合作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农牧 > 正文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开封脱贫动真功

2018-10-19 10:49   浏览量:24416     来源:农民日报

  本报记者冯克 张培奇 刘振远 范亚旭

  萧瑟秋风今又是,满城菊花展芳颜。金秋十月,菊城开封再次向全世界发出邀请,邀请那些钟情于“花之隐逸者”的知音人前来鉴赏、吟咏;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千百年来,菊花高洁、不屈的品格,融入菊城人的血脉,历久弥新,勃发出脱贫奔小康的不竭动力。

  时光倒回至去年三月,当兰考成为全国首批、河南首个“摘帽”贫困县的喜讯传来,开封这座砥砺奋进在全面小康路上的古城倍感振奋。然而,市委、市政府绷紧的脱贫攻坚之弦却丝毫不敢松懈:全市仍有118个贫困村、8万多农村贫困人口。在距2020年底仅剩两年多的时间里,在所辖其他区县均没有贫困县“帽子”、未能享受特殊政策的情况下,开封脱贫如何从兰考“一枝独秀”向全市“花开满园”转变?

  “脱贫攻坚进入总攻阶段没有别的捷径,只能盯紧‘硬骨头’,苦干动真功!”市委书记侯红说,开封全市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焦裕禄同志对群众的那股亲劲、抓工作的那股韧劲、干事业的那股拼劲的“三股劲”精神,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聚焦产业扶贫,打好打赢这场攻坚战。

  下够“笨功夫”

  ——不留死角大排查,不留情面大整改,以问题导向出发找准聚焦深贫进行攻坚的“靶心”

  回望过去,开封交出了一份优秀的阶段性脱贫成绩单:2014年-2017年,全市贫困村从406个减少至118个,贫困人口从26.09万人下降到8.6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6.11%下降至2.12%。

  审视当下,开封也面临着脱贫攻坚冲刺阶段亟待破解的共性难题:聚焦深贫进行攻坚的“靶心”在哪里?造成一些扶贫措施低质低效的“短板”在何处?政策给得多、干部埋头干,贫困户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却“低位徘徊”的痛点又是什么?

  迎难而上,开封选择下一番“笨功夫”,调转刀头,对自己进行一次通透的全面“体检”。今年5月9日起,市委、市政府组织市县两级500多名核查人员,在50天的时间里,针对杞县、通许县、尉氏县、祥符区、龙亭区有脱贫任务的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了拉网式大排查。

  开封市脱贫攻坚督查巡查组组长张影向记者介绍,这次“体检”按照“发现问题、找对办法、群众满意”的目标导向,把握全面排查不留死角、反馈问题不顾情面、分析研判不避忌讳、培训指导不遗余力、及时交办不误时机、问题整改不准应付、督导抽查不走过场的原则,确保督查不漏一村一户一人。

  通过排查,基础工作不扎实、档卡填写不规范、政策掌握不透彻、产业覆盖不全面、村集体经济不明显等曾经或隐或现的问题都被摆在了台面上。

  症结找准了,开封对自己动起了“手术刀”:将发现的所有问题交办给当地党委、政府以及行业部门限期整改,同时要求纪委督查部门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督查问责。

  排查“见血见肉”,整改立见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共排查贫困村1704个、建档立卡贫困户57549户,发现问题86490条,已经整改79975条,整改完成比例达92.47%。

  政策落实水平提升了,扶贫干部的精气神和工作方式也大为改观。市委副书记秦保强评价说:“以前少数干部扶贫总想着‘大约摸’,现在人人‘见真章’;以前‘说得多’,而现在‘做得多’。”

  在这个处处追求速度的时代,脚踏实地的“笨功夫”才是大智慧、真功夫。开封的大排查大整改行动好比一面“三棱镜”,既反映出基层贫困群众的心声,又折射出横亘在脱贫决胜路上的深层次问题,还为市委、市政府啃下脱贫“硬骨头”理清了思路。

  练就“硬功夫”

  ——聚焦“六业扶贫”,实施“百日攻坚”,以贫困户产业增收项目叠加度的提高增强脱贫底气

  走进祥符区半坡店乡石碑湾村木易牧业有限公司的养殖场,现代化的养殖大棚里,三四百头奶牛或站立或卧倒,悠闲地咀嚼着饲草。

  这家公司在当地村民那里有着响当当的口碑。“牛奶品质好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我们带着大家脱贫奔小康。”公司总经理陈书峰一谈起扶贫,“话匣子”就合不上,“咱企业86名员工,29人是贫困户,每人月工资至少2000元。咱还和277户贫困户签订了奶牛代养协议,将贫困户的到户增收资金入股奶牛养殖,一户每年能分红600多元……”

  “单这一家企业,就带动了乡里80%贫困户的产业增收。”半坡店乡党委书记王兆峰告诉记者,“此外,乡里还发展了服装加工、电子加工、中草药种植等产业,初步实现了扶贫到户增收资金入股分红的全覆盖。”

  而在相邻的杞县,将“高大上”的电商嫁接成“接地气”的带贫产业,同样赢得了贫困户实实在在的好口碑。

  就在几年前,作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的杞县大蒜,照样难以应对产销错位的“魔咒”。如今,农村电商不仅让蒜农对接上稳定的市场,还成为当地产业扶贫的主力军。

  “现在光通过电商每天就发出去3000多件大蒜。”该县裴村店乡振伍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振伍说,“效益好了,我带着大家致富的底气也更足了。今年就吸纳了34个贫困户就业,帮助他们增收11.5万元,还销售了22万斤贫困户的大蒜。”

  像木易牧业公司和振伍合作社这样的企业在开封还有很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徐超文介绍,我们从全市产业布局和贫困户实际出发,重点选择特色农产品、绿色养殖、扶贫车间、电商流通、旅游扶贫、定向转移就业这6个产业,构建“六业扶贫”的新格局。

  说起来容易,其实产业要选准绝非易事。什么样的产业项目才能更有效地带动深贫人口脱贫?县区、乡镇和村组该如何因地制宜布局产业,才能实现带贫的精准高效?采取什么样的模式,才能打通弱劳动能力、无劳动能力贫困户融入产业的“最后一公里”?要实现产业扶贫的精准有效,以上每一道问题都在渴求着答案。

  为了一鼓作气,集中破题,从8月20日至11月30日,开封全市聚焦产业扶贫中发现的具体问题,开展产业扶贫“百日攻坚”专项行动,面对深贫高标奋战100天,苦练产业扶贫“硬功夫”。

  “之所以采取专项行动的方式,是为了整合资源、集中力量,紧紧抓住主要矛盾。”秦保强说,“这绝不是搞运动式扶贫,专项行动结束后,我们的帮扶政策不会改变、投入不会变少、力度更不会减弱。”

  “百日攻坚”到底咋个攻法?市扶贫办副主任张利民介绍,围绕“六业扶贫”,全市建立了科学的督导和责任机制,完善了产业扶贫发展规划和政策体系,确保每一个贫困户都能参与1-2个产业增收项目,不低于全省产业增收项目叠加度1.78的平均值。

  攻坚号吹响,古都大地热起来了,动起来了。且看——

  县区层面,因地制宜。每种业态至少选择两家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形成“12+N”机制,确保每个乡镇都有龙头企业带贫项目,每个贫困村都有带贫特色产业,每个贫困户都有产业增收机会;

  部门层面,凝聚合力。市政协负责督导,市扶贫办、发改委、农林局、畜牧局、商务局、旅游委、工信委和妇联等部门基于责任分工,出台具体帮扶措施,其他部门理顺政策清单,为产业扶贫提供支持;

  村级层面,细化到户。“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村“两委”成员等一线扶贫干部,结合本村资源禀赋和贫困户实际,选择带贫项目和特色产业,细化分解任务,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产业帮扶人。

  “这次专项行动就是要剔除‘空壳’项目,让‘悬浮’的项目真正落地,连接到每一个贫困户身上。”祥符区扶贫办主任赵振永说,“贫困户的产业增收项目叠加度提高了,脱贫的底气越来越足。”

  做足“实功夫”

  ——扶贫车间遍地开花,贫困户家门口就业脱贫,溢出效应壮大村集体

  “留住一个妈,守住一个家,兜里有钱花,孩子乐开花。”在祥符区八里湾镇磨角楼村金伯利仿真花有限公司的外墙上,镌刻的这句标语格外引人注目。

  在不少村民眼中,43岁的公司总经理闫利霞确实有着妈妈般的慈爱。2007年,她从城市返乡创办金伯利公司,如今建成3个扶贫工厂,并设立30多个外包加工点,辐射带动周边2000余人增收致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1300名妇女和50名残疾人。

  磨角楼村贫困村民权秋鸽就是其中一员。她每天到村口的车间上班,筛选花束、精剪枝叶,只需动动手,一天就能拿到60多元的工资。

  与权秋鸽同样幸运的,还有尉氏县水坡镇李岗村村民钟艳红,脱贫不久的她还沉浸在摘掉贫困“帽子”的喜悦里。

  “以前只身外出打工吃了不少苦,现在家门口就能就业,生活改善了,我还当上车间的带班主管。”在李岗村福甬集团制衣分厂的扶贫车间里,尽管缝纫机的声音嗡嗡作响,却掩盖不住钟艳红的兴奋,“普通员工一个月能收入3000多元,而我现在能拿到60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这好日子真是越过越有劲儿。”

  将劳动密集型企业建在贫困户家门口,是开封提升产业带动深贫能力,激发深度贫困人口脱贫动力和信心所采取的一项实招。全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百企帮百村”活动,把企业开设的一批扶贫车间建在贫困村或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非贫困村。

  “为了激发企业参与产业扶贫的积极性,政府给予扶贫企业在金融、税收等方面相当优惠的政策支持。其实,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本身也是增加企业带贫能力的实招。”尉氏县扶贫办主任刘建波说。

  与此同时,为防止有的企业“挂羊头卖狗肉”、钻政策空子,开封在带贫企业的筛选上,以贫困户用工比例和带贫能力为标准严格把好准入关。对于政府参与投资建设的扶贫车间,带动贫困户的比例不能低于30%;对于社会资金建成的扶贫车间,带动贫困户的比例不能低于20%。

  出招实在,效果自然实在。除了带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不少企业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兜底村里的五保户。

  在尉氏县大营镇三户赵村,河南天龙壹圣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启师告诉记者:“我们吸纳了7名贫困村民务工,每月还无偿捐助村里14名没有劳动能力的五保户每人300元。”

  在村党支部书记赵新军的眼里,扶贫车间的好处远不止于此,他算了一笔账:“仅家具公司租用在村里闲置土地上建起的厂房,每年就支付给村集体10万多元租金。开封宋皇宴酒厂在村里建设的分厂也马上建成,将优先雇佣贫困户就业,到时候村集体光租金收入一年就能增加到30多万元。”

  扶贫车间的溢出效应确实是不小的惊喜。张影告诉记者:“扶贫企业往往租用农村闲置厂房和学校,农村闲置资源被激活,村集体收入也有了保障,同时部分企业在村里建厂还改善了不少基础设施,实际上实现了政府、企业、村集体、贫困户的多方共赢。”

  今日长缨在手,指日可缚苍龙!开封靠下“笨功夫”找到了精准帮扶深贫的“靶心”,靠练“硬功夫”补齐了产业扶贫低效的“短板”,靠做“实功夫”增强了贫困户脱贫奔小康的底气,为全国其他贫困地区攻克深贫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选择。我们可以畅想的是,这座千年古都一定能在新时代的脱贫鏖战中旗开得胜、再立新功!(中国食品网转载发布)

分享到:

上一篇:保健酒联盟走进大西北——探秘宁夏红为什么这样红?
下一篇:宁夏累计投入4.82亿元打造现代化生态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