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5 09:41 浏览量:17199 来源:中国食品网
每一个有所成就的中国男人,都有一帘退隐田园的幽梦。
功名云烟,悠游林泉,若再偶有权贵贤达慕名来访,高谈间拨弄一二风云,更是十分圆满。
周劲松,1969年生人,现年55岁,笑傲媒体江湖二十余载,离职后任成都市葡萄酒协会会长(现任秘书长)、四川省葡萄酒与果酒行业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
少年时以文笔露峥嵘,青年时做新闻求练达,中年时入酒业酬乡土。
改革深化的时代浪潮,报业繁荣的时代胜景,周劲松走过了繁花般的岁月,然后投身于四川的葡萄酒和果酒领域,在这方相对小众、冷门的川酒田亩上,以“川酒农夫”的新身份孜孜耕作,造福乡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中国报业黄金周期乘风破浪二十余年后,顺平媒衰落大势而退出的周劲松在四川的山水间找到了新的事业,算是部分实现了“田园梦”;但从另一个层面而言,他的转行并非归隐,而是奋进。他的田园,不是悠然闲适,而是辛苦耕耘。
对于周劲松来说,这是事业的始终,也是人生的圆满。
01:
笔杆子的繁花岁月
有人少年锋芒,有人大器晚成,周劲松属于典型的前者。
1985年,还在念初三的周劲松在《读与写》报纸公开发表了第一首散文诗,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其创作的诗歌、散文屡屡见载于《儿童文学》、《诗刊》等全国刊物。更是在高中三年间先后采访、撰写了100多篇中学生口述实录的报告文学,并在《中学生文学》上连载发表,被学校和当地文联视为奇才,甚至引来了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中学生报》等近20家新闻媒体的采访。随后,这些报告文学被四川少儿出版社以《少男少女们的自述》结集出版发行。
彼时,周劲松共计收到全国各地的中学生来信5万余封,他逐一阅读,从中寻找写作素材,甄别回访,干了如今许多媒体人一辈子也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然而,少年得意的周劲松很快就遭遇了人生的第一个教训:由于在写作上投入了太多精力,偏科严重,没法参加高考。
1988年夏,高中毕业后,南充市文联以专业创作员的身份招揽周劲松,让他专职搞文学创作。搞了半年,十八、九岁的周劲松受不了坐困办公室的清贵,毅然决定投笔从戎,报名参军。
是金子,总要发光。当时,前来招兵的新疆某部队团长看到了周劲松公开发表的100多篇文学作品,立即就要周劲松跟他走。负责征兵工作的南充军分区一看不妙,赶紧给四川省军区打报告,省军区相关领导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当即指示周劲松只能在四川当兵,以“文艺特长兵”的名义,硬生生的给截了胡。
在接下来的三年多时间里,周劲松也没让四川省军区失望,他在宣传处期间所写的部队新闻报道多次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媒体发表,争气也争光。
1992年,已经明晰了自己发展道路的周劲松婉拒了部队领导的挽留。他先后在《厂长经理日报》等报任职,几经辗转,于1995年进入刚刚创办的《成都商报》,在深化改革和四川报业大发展的双重时代浪潮中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繁花岁月。
说到《成都商报》,年岁较长的朋友应该知道,在当时,那可是“成都三大报”之一,其初创人员真可谓是人才济济,精英荟萃。那时候的记者,都是铁脚板,是实打实的要成天出去跑新闻的。在这段长达20年的职业生涯中,周劲松把社会新闻、经济新闻、政法新闻、文化新闻、经济专刊等领域轮了个遍,修成了“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正果。
2015年,网络兴而报业衰,时年45岁的周劲松不愿接受商报安排的高薪清闲职位,决然主动离职,开启了他人生的下半场。
02:
耕耘川地高山葡萄酒
周劲松说,之所以离开干了20年的《成都商报》,除去明了大势,知道在报业再难有所作为之外,也是因为一个契机。
这个契机,就是《成都商报》曾于2009年起致力于葡萄酒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推广,他深度参与了这个事情。2011年,成都多家葡萄酒企业觉得应该在成都搞一个协会,但又互相不服,于是让第三方的周劲松来牵头成立协会并担任挂名会长。
虽是挂名,但周劲松却在葡萄酒这个领域接触到了很多新鲜的东西,在做报纸渐成定式、了无新意的背景下,他从中找到了新的活力。
因此,这也就间接促成了周劲松离职《成都商报》,由虚转实,挑起了这副担子。
一啄一饮,自有定数,世间因果的奇妙,概莫如是。
干了成都市葡萄酒协会的会长,周劲松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进修专业知识,并到全国各葡萄酒产区进行调研。调研下来,周劲松才发现,原来中国除了宁夏、新疆和山东,四川也是有葡萄酒生产企业的。四川的酿酒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生产,基本分布在甘孜、阿坝、凉山等较高海拔的贫瘠山区,规模小,但品种、口感丰富。这就让周劲松来了兴致,“把四川高山地区葡萄酒推出去,扶贫增收,造福一方”的乡土情怀油然而生。
深入实地考察过后,周劲松发现,四川葡萄酒的优势和劣势都很明显。其优势在于,四川的酿酒葡萄种植区域位于高海拔山区,风土气候得天独厚,海拔的差异造就了其丰富的口感;而劣势在于,因高海拔山区的地形限制,四川的酿酒葡萄种植规模小,不连贯,无法采用机械化作业,且包材、运输不便,产量小,成本高。
因此,周劲松给四川葡萄酒提出了“小而美,做中高端精品”的发展策略,并多次组织产品“走出去”,以及技术人员、意见人物“走进来”的活动。
周劲松的努力没有白费,2018年,在四川省经信厅的支持指导下,周劲松将成都市葡萄酒协会的功能专注于流通领域,又创建了四川省葡萄酒与果酒行业协会,主要服务生产企业。
四川的高山葡萄酒声名不彰,周劲松就组织企业,带着产品老老实实的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开品鉴会、推介会;生产不够先进科学,他又牵线搭桥,帮助从国内外引进技术和人才;缺少文化,他就牵头编撰出版了《四川高山葡萄酒产区概论》专著;需要扩大影响力,他便推出了四川高山葡萄酒产区课程,培训认证讲师,在全国各地组织四川高山葡萄酒产区课程培训班……十年的水磨功夫下来,四川的高山葡萄酒现已打出了四个知名的品种,其中部分品种的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小金的高山霞多丽、得荣的高山赤霞珠、九寨沟的高山马瑟兰、西昌的高山仙粉黛,这就是代表四川高山葡萄酒顶尖水平的‘四朵金花’。我们的酿酒葡萄种植面积总共也就不到四万亩,年产一万多吨,规模虽小,但小金的高山霞多丽干白葡萄酒目前已经做到了供不应求,订单都是要排队的。”周劲松如此说道。
产品畅销,厂子自然就会年年下来收葡萄,种葡萄的藏族等少数民族群众也就顺理成章的拿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这对于经济水平相对较差,年青人外流严重的当地来说,周劲松确实当得起一声“扎西德勒”。
03:
再添果酒新田亩
一块田是耕,两块田也是耕,在为四川高山葡萄酒而奔波的过程中,周劲松意外的发现,四川竟然存在三十多种水果酿造的果酒。在看到其小而散、生产技术落后的现状后,他把这块田也纳入了耕作的范畴。
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周劲松有三重考虑:
一是果酒的概念和口感更迎合年青人和女性,未来的市场想象空间较大;二是名酒企业如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纷纷布局果酒,让他感觉有底气;三是四川水果资源比较丰富,深加工有利于当地经济,帮扶果酒企业符合他“造福乡土”的情怀。
一回生,二回熟,有了助推高山葡萄酒的经验,周劲松在果酒领域的耕耘可以说是熟门熟路。走出去、请进来、技术人才下乡、资源对接等一整套操作下来,成效斐然。“刚开始的时候,我下到有些厂子去喝他们的桑椹酒,味道就跟酱油一样,根本咽不下去。后来通过技术指导和改进,一两年后,就好了很多。”忆及当时,周劲松失笑道。
在全国首开先河,把四川果酒行业团结起来抱团发展;组织技术培训;制定行业标准;组织参观交流;认定四川特色果酒品牌;评选四川果酒行业领军人物;集体参展做推广……周劲松的一系列的举措,被很多人看在眼里,于是就有很多外省的果酒企业申请加入,这就让他犯了难。四川省葡萄酒与果酒行业协会的职能范围仅限四川,外省的进来可就不合规矩。然而,周劲松又不好拒绝人家的拳拳之心,于是就在2022年咬牙搞了一个全国范围的果酒行业的松散联盟,没有公章,没有账户,要加入的免费,他无偿牵头做服务。
虽是“草台班子”,却有金玉作用:每年编辑出版《中国果酒行业年度发展报告》,每年主办中国果酒行业年度发展大会,每年举办中国果酒挑战大奖赛,每年组织两次全国果酒行业资源对接会,果酒产业链的董事长们以及专家学者济济一堂,资源对接、技术交流、避坑心得应有尽有——
这边刚说我需要什么水果原料,那边就接招说我这儿就有,保质保量价格优惠,俩老哥就看对了眼;那边愁眉苦脸的讲我遇到了什么技术难题,这边就有人接话说前几年我们也碰到了这碴,不过我们已经搞定了,于是又是一番传道解惑……
不是峰会而胜似峰会,周劲松搞的这种“老板局”很受欢迎,而没有活动经费的他,就只好笑嘻嘻的去找聚会举办地当地的果酒企业化缘,不停换地方,大家轮流做东。
至于平时,董事长们就在周劲松创建的联盟微信群里聊天,互证心得,向群里的专业技术人才请教,甚至邀约高工们莅临指导。
“在我们牵头下,部分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和生产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与一些果酒企业确立了一对一的帮扶关系,下到厂里也不收费用,管好吃住,给予人家尊敬就行。”周劲松说。
周劲松表示,从最近几年的数据来看,果酒每年的增幅都很大。国内这个领域,目前一枝独秀的是青梅酒,在全国市场已经有30多亿的规模,其中梅见约占25亿,是典型的扛旗者。接下来冒头的果酒,有可能是茅台悠蜜引领的蓝莓酒,也有可能是洋河今年下半年将要出炉的苹果酒,乃至是桑椹酒,而其它的品种目前都还比较弱。这之中的重要考量,就是这种水果是不是全国都有分布,是不是认知基础广泛,乃至于有没有文化、习惯上的传承。
“在2020年和2021年资本疯狂涌入后,历经两年的深度调整,国内的果酒产业如今已经进入良性发展阶段,技术和品质的提升都很快。2023年,国内果酒产业的规模接近300亿(按国家统计规上数据则不到100亿),按目前每年超过30%的复合增长率,再过三年,整体规模达到五、六百亿是有可能的。至于四川的果酒产业,除了享受水涨船高的红利之外,也会在五粮液、泸州老窖、舍得等涉足果酒的名酒企的带领下走向光明。”
末了,周劲松如是说。
后记:
在采访的过程中,周劲松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闲不住和故乡情怀。
闲不住好说,做媒体跑新闻跑惯了,停不下来。
但是,对于他“造福一方”的故乡情怀,我们一度是有点疑惑的。
当今的社会,“情怀”二字相当奢侈,奢侈到让人不敢轻信。
直到我们得知他是丁克一族,方才终于释然。
作为一个文笔天赋出众的人,周劲松自然具备文人的道德和情操,而不为儿女子孙所计,心思当然就很容易寄托到生养他的故土之上。
缘分所至,周劲松把这份情怀寄托在了最需要帮助、最需要浇灌的四川葡萄酒和果酒领域,辛勤耕耘,如同守望田野的农夫。
虽然田亩不大,但这确实是川酒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然相对小众,但也汇聚着许多人的生计与期望。
有人如斯,川酒甚幸!
倚天赋而做媒体,因机缘而事酒业,任情怀而践人生。——在繁花般的岁月里,周劲松活得精彩,也活得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