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2 14:48 浏览量:19338 来源:中国食品报
本报记者 王 薇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持续推进食品科普工作,破除食品安全谣言,国内食品科研工作者始终不曾停歇。今年是孙宝国委员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第七年,作为食品领域的院士,7年来他依托自己的专业优势,提交了10多份与食品相关的提案,涉及科技创新、低碳环保、产业发展、食品科普等多个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两会期间,还是日常工作生活中,做科普、说科普,已成为孙宝国常抓不懈的一件事。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围绕今年的食品科普提案,以及如何更好地开展食品科普工作等内容,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孙宝国。
破解食品谣言还需多管齐下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食品安全谣言屡禁不止的问题不可忽视。”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孙宝国带来了“关于强化食品安全谣言整治力度,塑造风清气正舆论环境的提案”。孙宝国介绍,近两年,有关食品安全的谣言屡禁不止,其中也有别有用心者,利用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不了解和焦虑心理,恶意造谣、谋取个人利益,动摇公众的食品安全信心。这种情况既不利于我国食品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对于食品安全谣言,需要快速、反复地破解,更要自信、有技巧地讲好食品与科学、食品与文化的故事,传播正能量,为食品产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
在孙宝国看来,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谣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食品安全的固有认知误区被反复炒作。比如,“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十大垃圾食品名单”“方便面24小时不消化”“喝牛奶致癌”“食品添加剂有害”等谣言多年来反复出现、屡禁不止。这些认知误区普遍存在传播范围广、迷惑性强、群众接受度高、有外力持续推波助澜等特点。
二是对食品领域“新兴产业”的报道解读易“以偏概全”。比如“预制菜”。传统的肉冻、鱼冻就是预制菜,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预制菜从厨房到产业化,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是先行者。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的大多菜肴都是预制菜。202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恰逢其时。预制菜产业化是社会快节奏发展、多样化消费、乡村振兴和食品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预制菜产业化同样遇到诸多“成长的烦恼”。尤其是出现对其不科学、不客观的报道时,舆情走向没有回归理性,反而“以偏概全”,使得行业与消费者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愈发加重。
三是个别直播间存在食品安全隐患。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受理的60多万件投诉中,直播行业成为重灾区,包括“低价引流”“虚构夸大商品原价”“虚假宣传”等行为。
如何破解食品谣言?孙宝国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大对顽固谣言的科普宣贯力度。建议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牵头,协调多部门联合开展行动,从国家层面梳理、发布食品安全与健康领域的顽固谣言清单;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科技社团等发挥食品领域科学家的重要作用,以科技界共识的方式对谣言内容进行科学、全面的解读;加强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科普宣传,让科学跑赢谣言,让谣言止于智者。
加大对不实信息、谣言的清理整治力度。开展食品安全谣言专项整治行动,对传播内容进行严格的科学把关。对于一些长期散布不实信息、谣言的机构及个人加大监管、惩罚力度;强化各信息发布机构自我监管责任。
探索建立多部门协同的谣言治理体系。目前我国并没有明确的部门或机构负责食品安全谣言的治理,建议依托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中国科协等已有食品安全、舆情、科普职责的相关单位,明确食品安全谣言治理的目标职责、责任单位和工作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食品安全舆论环境。
“科普小书——最好的伴手礼”
“做科普是每个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如果每个科技人员每年都做点科普,那就会形成一支庞大的科普大军。”孙宝国说,
“科普工作要接地气。把高深的科学问题用公众听得明白、听得进去、听得下去的语言实事求是地表达出来,是需要下些功夫的。”多年来,孙宝国在坚持做食品科普工作的同时,不断创新科普形式——不仅主持编写了《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国酒》等科普图书,做了逾300场食品科普讲座,还常常即兴编写朗朗上口的打油诗,来科普食品的相关知识。
自《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出版以来,无论出差还是开会,这本科普小书已成为孙宝国最爱送出的伴手礼。据了解,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发布的279项奖励成果中,这本看似不起眼的科普小书《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占据一席。近10年时间里,该书已印刷15次,数量达53320册。《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是一本系统介绍食品添加剂的科普读物,所涉及的118个问题是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筛选出来的,并在孙宝国的领衔下由食品业界多位专家联合撰写而成。
食品科普需要久久为功
孙宝国认为,科普要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充分准备。对问题的解释要有理有据、干净利落,不能想到哪说到哪。
近几年市场上出现了这样的一种现象:许多产品包装上都标注着“零添加”,这有科学根据吗?对此,他以在科普工作中常举的“卤水点豆腐”的例子加以解释。“卤水豆腐中的卤水,就是一种食品凝固剂,主要成分是氯化镁。而石膏豆腐中的石膏,主要成分是硫酸钙,也属于食品凝固剂,这两种都是食品添加剂。如果没有这两种食品添加剂,那就做不成豆腐。”孙宝国坦言,片面地宣称“无添加”“零添加”,很大程度上是商家出于商业利益考虑,以吸引更多消费者。但这样会加深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引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最终受到伤害的不仅是消费者,还有商家自己。
“食品科普工作任重道远。科普是每一个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孙宝国认为,科学家应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做科普,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要慎言。科学家也不是什么都懂,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是专家,在其他领域就是科普对象。“科普工作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需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中国食品报》(2024年03月12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