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食品行业门户网站,宣传食品安全发展,服务品牌创建品牌传播。食品行业影响力融媒体整合传播推广平台。
服务消费经济 诚邀各大品牌合作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要闻 > 正文

文化探秘:古蜀文明之根,唐明皇在这里御笔修觉山?(1)

2024-02-29 16:00   浏览量:10774     来源:中国食品网

  为何天府之根,巴蜀之源,在成都新津?老君山、观音寺在此闻名四方,为何这里有唐明皇御笔修觉山?199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宝墩古城遗址在这里惊艳世人,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日,走进成都新津,探访修觉山,宝墩遗址,触摸巴蜀文明。

 

  新津,从历史走来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秋,秦灭蜀,新津为秦国领地。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新津属蜀郡。秦灭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蜀郡是其一,新津仍属蜀郡。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置犍为郡,新津地属犍为郡。元鼎二年(前115年),置武阳县(今彭山境内),属犍为郡,新津地属武阳县。建安二十一年(216年),犍为郡守李严凿天社山,开辟了沟通成都平原与眉嘉平原的新渡口,代替了汉安桥的旧渡口,故皂里江、文井江、布濮水(即蒲水,今南河)三渡合称新津。

  宝墩文化从哪里来?

  宝墩,成都平原文明起源。4500年前,古蜀宝墩先民就是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种下一粒稻谷,从此开启了跨越千年的璀璨文明。2022年1月21日,宝墩遗址展馆开馆,“天府之根”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向公众开放。

  宝墩古城遗址位于新津区宝墩镇,地跨宝墩村、双石村、龙马村。遗址距今约4500—4200年,是成都平原发现年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城址面积约276万平方米,为目前发现的具有内外双重城墙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城址之一。宝墩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在199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6月25日,宝墩古城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遗址作为成都平原稻作文明发源地和城市文明起源地,是成都平原迈进文明门槛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古蜀文明和中华文明史的重要明证,被誉为“中华文明之光,长江上游文明之源”。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以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十二桥文化,勾勒出古蜀文明长达2000多年的发展脉络。

  从何而起、又去向何方?

  2013年,在温江红桥村发现了一座距今4000多年的宝墩文化时期的墓葬,墓葬中安葬着一位30多岁的男子,身高1.60米左右,他的左手边放着一根长约1.04米的象牙权杖,而他的身后,则放着象牙牌饰。根据这些陪葬品,考古工作者认为,他可能是一位部落首领,但他究竟是谁?这还是一个迄今未解的谜。

  宝墩文化去哪儿了?三星堆遗址发现的神秘金杖,和宝墩时期的神秘象牙杖是如此形似,其间有没有渊源关系?金沙遗址发现了一只4000多年前来自良渚的玉琮,这只玉琮会不会早在宝墩时期就已经来到了蜀地,跟随先民辗转迁移?这些疑问,等待着未来的考古发现来解答。

  修觉山,唐明皇御笔?

  新津是川西平原的泄洪口,有岷江的五条支流——金马河、羊马河、杨柳河、西河、南河,在县城东南的修觉山下汇合。在惊涛骇浪的大江之上,却巍然矗立着一座风光独具的神秘山峰,一座在古代名气很大的川西文化名山——修觉山。

  明末崇祯六年(1633)出的墨绘斋刻本《中国名山录》,入选此书的天下名山仅有50座,把黄山、嵩山、泰山、武当、华岳、武夷山等天下名山一网打尽,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修觉山竟然位列第45位,排在青城山、岳阳、点苍山之上。

  《中国名山录》是当时的画师郑千里、吴左干、杜士良等所绘。修觉山在画师的笔下被刻画得极幽美,但见重峦叠嶂,溪流飘闪,松柏堆翠,森森古木掩映着古香古色的亭台楼阁。

  修觉山为何会列入天下名山?首先,是地异。在五水汇流处的大江边,千仞峭崖拔地而起,修觉山奇特的地貌,注定了世人必然为之怦然心动。

  其次,是地胜。修觉山风景绝美,古迹昭彰。那时,隔河相望的天社山诸峰,树绿山青,刹观错落。修觉山虽方圆不足一里,却耸立着四庙一亭:半山腰的白观音,山顶的修觉寺,修觉寺左侧不远的宝华寺,修觉寺右后山巅的玉皇观(雪峰观),以及翼然于绝壁之巅的纪胜亭。其间,绝壁、古柏、灵泉、白塔、诗碑、岩刻、殿宇、竹树交相辉映,景致变化纷呈。

  更重要的是,禅宗六祖北派祖师神秀、唐玄宗李隆基,还有杜甫、陆游、范成大、苏轼苏辙兄弟、钟惺等历代的文化名人,他们不仅在山上留下了神秘的踪迹,而且留下了传世的华章。

  修觉山上最值得一提的是修觉寺和纪胜亭。

  修觉寺座落在修觉山巅。寺前有参天唐柏两株分列左右,树后各有古井一口,左右二井相通,春夏汲东井,秋冬汲西井,如此则井水清凉甘冽,反之则浑浊苦涩,故号灵泉。古井之后,有二座高达七八米的唐时密檐式白色砖石塔,分列寺前。再配上寺前石阶、石径,景观奇异。前人把修觉寺全景喻为“卧龙戏水”,说得有眉有眼。瞧,修觉寺的数重殿宇为龙身,唐塔为龙角,古井、石阶、唐柏,便顺理成章分别象形为龙眼、龙鼻、龙须,通往山下的石径路为龙舌,龙舌凌江作戏水状。此处古迹虽已湮灭,邑人却至今眷恋不忘,每念及此,无不津津乐道,如数家珍。

  修觉寺有殿宇五重,依山取势,排列在修觉山巅。穿过沙门内簇拥着甬道的两列翠柏,登上石级就是大殿,殿内供奉高达五尺、造型优美的铜铸观音,两侧有罗汉数龛。正殿供高达丈余的铁铸南岳大帝。大殿右侧置有新津十二景之一的“杜甫诗碑”。镌刻诗圣杜甫《游修觉寺》、《后游》、《题新津北桥楼》五言律诗三首,系清乾隆时新津知县徐荛手书(徐荛是新津历史上治水和复修通济堰的重要人物)。寺前有纪念苏东坡游踪的东坡读书亭,左侧观音岩上有苏东坡所题“洞天春色”岩刻,每字二尺见方,字体因风化侵蚀不清,由明代万历年间新津知县王秉乾仿东坡手迹重书。

  修觉山一山飞峙,雄踞江边,绝壁千仞,下临深渊。创建于唐代的纪胜亭,翼然于悬崖之巅。此亭六角飞翘,卓然独立,俗称六角亭,亭柱间有飞来椅供游人休憩远眺。登临斯亭,即凌绝壁,放眼眺望,五水汇流处江天空阔,气象万千,因风景绝胜,故又名绝胜亭。亭中树青石碑一通,上刻苏辙《纪胜亭》诗,因此诗而引发后世的纪胜亭热,文人墨客和诗无数。此亭毁于明代,清嘉庆时邑令王梦庚重修。

  神秀大师结庐 唐玄宗寻幽

  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位少习经史、博学多闻的高僧神秀,云游至新津修觉山结庐,创建了修觉寺。修觉山钟灵毓秀,抚慰着在此修真养性的神秀。神秀(606~706)是唐汴州尉氏人(今河南省),俗姓李。他后来到蕲州双峰山东山寺(在湖北黄梅县东北)拜谒禅宗五祖弘忍求法,这时他已50岁了,仍努力从事打柴汲水等杂役六年。弘忍对他深为器重,称其为“悬解圆照第一”、“神秀上座”,并令为“教授师”。五祖弘忍死后,神秀成为禅宗六祖所谓渐悟法门的北宗创始人,在江陵荆州当阳山玉泉寺传法,声名远播。

  后为武则天遣使迎至京师长安内道场,时年已90余岁,深得武则天敬重,朝野景仰。神秀大师圆寂时,享年100岁,中宗赐谥“大通禅师”。当年神秀禅师的结庐之所,多年后成了唐玄宗李隆基避安史之乱前来游览的驻跸之地。时间应该是赐死爱妃杨玉环、即将“天旋地转回龙驭”的第二年秋天了。唐玄宗在南京成都度过了1年零85天的清闲日子。此时的北方虽战火不断,却捷报频传,而处于大后方的四川仍是一派歌舞升平景象。作为太上皇的玄宗,自然有心情寻幽览胜了。这一次,玄宗出成都,由新津老君山、修觉山,并经蜀州去青城山。明《蜀中名胜记》引前代《志》有明确的记载:新津“县南一里,修觉山,神秀禅师结庐于此,唐明皇驻跸,为题修觉山三字。”唐玄宗所书的“修觉山”三字,刻于寺前左边山岩上。对此,钟惺《修觉山记》中有载:“明皇书嵌佛殿左侧岩壁上,字方广二三尺,一字各专一石,飞翥沉着,且甚完好。予入蜀所见唐碑,独此耳。”修觉寺原名四安寺,因明皇题写“修觉山”名,而更名为修觉寺。

  江山花柳迎诗圣

  在文化意义上给修觉山带来熠熠光环的,按时间顺序,首先是结庐修觉山的禅宗六祖北宗神秀禅师,其次是前来游览驻跸并心血来潮题书山名的唐明皇,第三位才是是诗圣杜甫。诗圣杜甫以他对人世间的悲悯情怀,人格魅力,以及非凡的诗情,使修觉山在中国文学的圣殿里永远光采夺目,他的影响是神秀和明皇难以企及的。

  杜甫曾四游新津,写下了八首赞美修觉山及新津风光的诗篇传世,诗圣客居草堂期间共留下23首诗,写新津的即占八首,可见他对新津有多喜爱。诗人第一次登上修觉山是在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初秋。上元元年在杜甫的一生中是个极值得纪念的特殊年份,也是他诗歌创作的分水岭。

  诗情画意的新津定然给杜甫留下了挥之不去的美好印像,他在次年(761)的阳春三月,两次来到新津,又留下了四首诗。以《后游》及《题新津北桥楼》这两首为最佳。但上述二诗已屡见报端,“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西川供客眼,惟有此江郊!”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和对当代新津人的精神抚慰。

  《游修觉寺》诗云:

  野寺江天豁/山扉花竹幽/诗应有神助/吾得及春游/径石相萦带/川云自去留/禅枝宿众鸟/漂转暮归愁。

  野寺耸峙,江天开阔,花木扶疏,鸟鸣山幽。诗人诗兴勃发,好像有神明相助一般。石径就像绕在山林间的飘带,大江之上的天边白云悠悠,眼前的山水之美却触动了诗人客居异乡的一缕乡愁。

  《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诗云:

  暮倚高楼对雪峰/僧来不语自鸣钟/孤城返照红将敛/近市浮烟翠且重/多病独悲常阒寂/故人相见未从容/知君苦思缘诗瘦/太向交游万事慵。

  在这首诗中,诗人道出了登高楼遥望到的美景——夕阳照耀下如海市蜃楼般的西岭雪山。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每遇晴好天气,总能见到雪峰映朝阳或落日的壮丽景象。西天火烧云一般的晚霞,辉映着山下江对岸的孤城新津;转瞬间,暮蔼迫近,将山、水、城及雾岚又转换成了墨绿色。诗人以他敏感的心灵,浓重的色彩,将夕晖映照至暮云四合时新津古城的惊人之美,凝固于笔端。

  陆放翁与范成大

  南宋大诗人陆游,于乾道九年(1173)夏被任命为蜀州(今四川崇州)通判(副州长),但前后仅一年多时间。其时新津隶属蜀州。

  从乾道九年(1173)至淳熙四年(1177)的5年间,陆游曾数次来新津,有时是履行职守视察通济堰岁修工程,有时是游历,有时是陪友人,诗人也为后人留下了八首写新津的诗,其中竟有四首是写修觉山的。他的《过修觉山不果登览》诗,有“白塔映朱阁,间见青林间”的诗句,不仅成为后世描写修觉山的经典句子,而且成为今人追忆修觉山的精神寄托。

  《新津小宴之明日欲游修觉寺,以雨不果呈范舍人二首》这二首诗作于淳熙四年(1177)六月,是陆游写给范成大的。范成大淳熙二年(1175)至淳熙四年任四川制置使,邀陆游作参议官。二人是诗文之交的故人,又曾共过事,彼此不拘礼数。范成大因病告老,离开成都,启程返回老家苏州。六月初一,他指示载送家人及行李的船只先行至眉州彭山县停靠等待,他则陆行骑马往永康军(今都江堰市),经青城山、蜀州、江源、一路游览,再到新津。其时雨大,在新津与送行友人滞留两日,然后从新津县坐小船出发至彭山江口,和家人会合。两人原拟游修觉山,怎奈连日大雨。范成大《吴船录》有载:“修觉者,新津县对江一小山。上有绝胜亭,一望平野,可尽西川。杜子美所谓‘西川供客眼,惟有此江郊’。是日,雾雨昏昏,非远望所宜,故不复登。”二人只好话别。范成大的散文集《吴船录》一开篇就写道:“新津,绿野平林,烟水清远,极似江南。”他人到了新津,却不能登修觉山,不可谓不遗憾。

  苏辙视野的纪胜亭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宋朝眉山人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兄弟合称“三苏”,在“唐宋八大家”中苏氏父子八占其三,可见“三苏”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之不凡。这年,大苏19岁,小苏16岁,兄弟二人寓居修觉山宝华寺,读书吟诗,寻幽访胜。大苏在新津虽未留下诗作,却有6首诗是和我县的宋代名人、徽宗时任宰相的张商英唱和的。在原修觉寺和宝华寺,分别有东坡读书亭和东坡洗墨池纪念苏轼的游踪。

  但小苏留下的《纪胜亭》诗却影响深远,其诗曰:夜郎秋涨水连空/上有虚亭缥缈中/山满长天宜落日/江吹旷野作惊风/爨烟惨淡浮潜浦/鱼艇纵横逐钓筒/未省岳阳何似此/应须仔细问南公。

  此诗虽咏纪胜亭,落笔却是亭下水泊,意境宏阔,尽写江水风貌。。“夜郎秋涨水连空”,一开篇就先声夺人,气势非凡。“未省岳阳何似此,应须仔细问南公”,末二句竟然把纪胜亭与名扬天下的岳阳楼相提并论,让后世的新津人好生自豪。

  女几山,古昆仑岷山之首

  洪荒之初,天和地相距并不遥远,人和神可以通过建木神树在地面和天庭间相互来往。相传,龙马之祖“人皇氏”就出生在这天穹之下。《山海经》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岷山之首,马身龙首曰女几之山;女子国北,穹山之际轩辕之国,其不寿者八百岁;其城方三百里都广之野,人面蛇身,尾交首上;此诸夭之野,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皇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所欲自从也。”故《华阳国志》云:“上圣则大禹生其乡,媾姻则黄帝婚其族,大贤彭祖育其山,列仙王乔升其冈。”女子国炎帝龙族与轩辕国黄帝马族联姻缔造的古駹国,这就是都广之野天地之中的最早中国。

  古昆仑岷山之首,马身龙首“駹”为图腾的远古部落供奉“女几”为始祖,“蜀之为国,肇自人皇。酒之所兴,肇自上皇。始立宗庙、以酒为醴。”祭祀岷山之首女几之山,是远古中国最重要的宗教活动之一。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山九次经》明确记载:“凡岷山之首女几山至贾超之山,毛用一雄鸡瘗,糈用稌,其祠修酒,先进酒为釂。婴毛一吉玉,祈璆冕舞。” 可以看出中山之国使用修酒祭祀女几山神已经列入早期国家祀典常态化、制度化。

  洛水源自女几山,中山九次经云:“女几之山,洛水出矣,东注于江。”华夏文明源头思想的“龙马负图、河洛出书”就出自女几之山,女子国人皇氏兄弟九人“驾六羽,乘云车,出谷口,依山川大地之势,分大地为九州,兄弟九人各居一方,传一百五十世,立国四万五千六百年”。尧舜时代洪水泛滥,女几部落修己(女嬉)儿子大禹治水成功后九州称王。

  华夏酒仙女几,西汉皇室宗亲史学家刘向撰《列仙传》,其中收录了三皇五帝、先秦和汉之间的70多位神仙,“女几作酒常美,仙人过其家饮酒。女几蕴妙,仙客来臻,彭聃得之,五卷以陈”,披露彭祖寻仙问道、老子西出函关;秦始皇以蜀王拒交长生不老秘方而灭蜀于武阳,派三千童男童女随徐福追至扶桑不知失踪的秘密,千年凤求凰的女几山酿酒技艺在成都平原广为流传,“文君当垆,相如涤器”,司马相如与才女卓文君的邂逅,燃烧着热情似火的女子国千年琼浆。

  “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洛水出矣、东注于江。”远古岷山之首女几山是中华神话体系众神所居的天庭所在地“昆仑”,奉之为万山之祖、江河之源。故“大道之源”的《周易.系辞上》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古老的女几山文化与华夏文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历史长河中相辅相成同舟共济,形成了东方文明古国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民族精神。女几山不仅是华夏文明洛水之源,更是中国传统文化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理论的根源。

  据先秦典籍周公旦著《尚书·酒诰》王若曰:“明大命于妹邦。乃穆考文王肇国在西土”,朝夕曰:“祀兹酒。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中国酒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大禹和伯益时代的方舆古籍《山海经.中山九次经》记载的早期国家祭祀盛况:“岷山之首女几山马身龙首,洛水出矣。毛用一雄鸡,糈用稌,其祠修酒,先进酒为釂。婴毛一吉玉,祈璆冕舞…”

  华夏文明根源思想的河图洛书就源自洛水文化,洛水则出自古昆仑岷山之首女几山;天下之中都广之野祭祀“马身龙首神”使用的“修酒”,可能就是中华民族“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酒起源,列入了早期国家祀典制度化,严禁民间擅自使用。所以,东晋常璩著《华阳国志.蜀志》云:“蜀之为国,肇自人皇。始立宗庙,以酒为醴”和晋朝宰相江统《酒诰》:“酒之所兴,肇自上皇。”大禹母亲修己家族作为世代守护女几山“昆仑”神庙的大祭司,随鲧禹治水成功,分封天下九州而让“修酒”名闻天下。

修觉山

  “女几作酒常美,遇仙人过其家饮酒,以素书五卷为质。如此三十年,颜色更如二十。女几蕴妙,仙客来臻,倾书开引,双飞绝尘。”作酒常美、青春不老的女几与三皇五帝一并载入西汉史学家、皇室宗亲刘向著《列仙传》和大唐国师杜光庭撰《墉城(昆仑)集仙录》位列仙班名垂青史。“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斗转星移至大唐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梦游女几山写下《霓裳羽衣曲》,随著名道士叶法善“遂引帝至成都,市酒于富春坊。唐明皇驻跸,为题修觉山三字”。

  这是一个极为开放的东方帝国,彰显着礼仪之邦的国之气度,歌舞升平、包罗万象、气吞山河、万国来朝。如诗仙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云:“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晚唐成都人雍陶更对家乡酒赞不绝口:“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

(综合新津政府网、新津文旅)

  近代,修觉山遗迹碑亭遭受破坏,所剩无几,只能看到历史的痕迹。这片风水宝地却一直被文化界关注。修觉山当初的胜景,奇观,文化复兴的当下,是否还能有机会再重生?

  (中国酒文化品牌研究院整理综合)

分享到:

上一篇:成都市青羊区市场监管局开展食品安全推进2024民生领域执法行动
下一篇:2024世界文化旅游大使四川赛区暨四川省文旅推介活动即将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