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食品行业门户网站,宣传食品安全发展,服务品牌创建品牌传播。食品行业影响力融媒体整合传播推广平台。
服务消费经济 诚邀各大品牌合作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要闻 > 正文

代餐行业仍旧存在灰色边界 专家建议出台标准强化监管

2023-06-19 16:19   浏览量:21728     来源:中国食品报

  近年来的食品大市场中,宣传具有减肥、美容等功效的代餐食品备受追求健康、热爱身材管理的消费者所青睐,但也仍旧不能避免在火爆的另一面,充斥着“代餐真的能够减肥吗”“代餐的营养真的能够符合人体健康需要吗”种种质疑声音。业内人士认为,迅速发展的代餐行业,仍旧存在灰色边界。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不能任由商家贩卖焦虑,进行自我宣传。”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说,代餐市场鱼龙混杂的现状与缺乏相关国家标准不无关联,建议尽快出台国家强制标准,强化监管,规范代餐食品市场,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不可完全代替全日膳食

  在各大电商平台搜索“代餐”,出现包括代餐粉、代餐棒、代餐饼干、代餐奶昔、代餐杂粮等各类代餐食品,且大多销量火爆。这些食品宣称含多种营养物质,具有高蛋白、低热量、易饱腹等特点,通过代替正餐来控制热量摄入,与人体代谢所需要的热量形成缺口,从而达到身材管理需求。

  “代餐食品配方难以实现个体化,长期服用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等身体问题。”营养搭配师贾任杰说,由于个人体质不同,需要摄入的营养量及营养元素也有差异,而当前市面上销售的各类代餐食品大多营养配比单一。比如,很多代餐食品都宣称富含高蛋白,但对于本身蛋白质并不缺乏的人来说,长期食用有可能造成蛋白质摄入量超过身体需要,导致内脏负担加重,引发其他疾病。

  为验证代餐食品是否真的营养科学,广东省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曾选择10款代餐产品,对它们的安全、营养、功效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10款代餐产品中有4款标注的营养指标与实际检测值不符,比如,外包装上脂肪标称0克/100克,但实际却检出1.62克/100克。此外,大部分品牌样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能量或营养素偏低的情况。

  相比营养不均衡,添加违规有害成分更会给消费者健康带来严重损害。此前,曾有媒体报道浙江一名女大学生通过微商购买代餐粉和代餐饼干,食用半个月后出现腹胀等不适,后医院确诊为肝小静脉闭塞,最终不得不进行肝移植手术。

  福建省厦门市政协副主席国桂荣多年来一直关注代餐市场发展,她发现当前不少通过社交平台营销的代餐产品出自小作坊,有的代餐食品虽标榜营养,却只是普通碳水化合物;甚至有商家将违规添加的盐酸西布曲明、酚酞、利尿剂等导致腹泻、脱水的药品,包装成所谓的“先进技术”,消费者食用后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此外,网络直播带货等营销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代餐产业在过于逐利情况下产生多重问题。

无研究成果表明可直接减肥

  在品牌营销层面,不断制造女性身材焦虑诱导消费,也是代餐行业得以乱象横生的“推手”。一些品牌的代餐产品,明示或暗示其具有减肥效果,给消费者建立一种不运动、不挨饿,吃代餐就能减肥瘦身的固有印象。

  “这类宣传过度放大了代餐食品的身材管理功效,涉嫌诱导消费者。”陈音江说,当前并无任何研究成果表明食用某种代餐食品能实现减脂瘦身,但部分商家极力宣称其瘦身效果,甚至可以完全替代正常饮食。这种夸大宣传涉嫌违反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构成虚假广告、虚假宣传。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也认为,一些商家在向消费者介绍推销代餐食品时,强调其具有瘦身功效,而且把“低热量”“饱腹”等接近减肥的词汇用于广告宣传,或明或暗地提及减肥瘦身的功能,有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之嫌。

  “代餐食品仅仅是单方面控制能量摄入,有人食用代餐食品,看似短期达到减肥瘦身效果,实际上只是变相的节食减肥。”在贾任杰看来,代餐食品并非不能食用,但仅可用于偶尔代替正餐或作为正餐后充饥的额外补充,当前很多商家宣称的可完全代替全日膳食等口号,不仅是对消费者的误导,也会间接对消费者身体健康产生危害。

  陈音江提醒,代餐食品首先要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确保无毒无害,不能添加违禁成分;商家也应尽到必要安全提示,要以显著方式提醒消费者,代餐食物不能长期食用等。

尽快出台强制性国家标准

  当前,代餐食品主要通过线上渠道售卖,陈音江说,必须加大网络食品销售监管,将代餐食品纳入网络食品监管体系,平台要严把准入关,审核商家和产品信息,社交平台也应严格管控售卖代餐食品等行为,强化日常监测,一旦发现问题或有网友举报,应配合相关部门调查,并采取封号等必要手段。

  2020年1月,经中国营养学会法规标准委员会批准、被业界誉为“代餐食品营养科学标准”的代餐食品团体标准实施,该标准对代餐食品的定义、营养标准、标签规范进行了明确的要求,其中明确列出代餐食品所需营养元素,并进行了定量规范。但专家表示,该标准并不具有强制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内代餐市场质量良莠不齐。

  “应尽快出台强制性代餐食品国家标准,从源头把好质量关。”国桂荣建议,国家标准要参照中国成人每餐摄入的营养标准进行制定,对必需营养素,如蛋白质、能量、脂肪、膳食纤维、微量元素种类和总量等有明确要求,同时应强制要求代餐食品加工企业在明确标注各营养成分、含量。

  “出台代餐食品强制性国家标准,能够为企业生产经营和政府监管执法提供法律准绳。”陈音江补充说,应进一步强化代餐食品监管,进行专项抽检,特别是通过网络渠道销售的代餐食品,要对产品质量和虚假宣传等问题双管齐下,对涉嫌虚假宣传、非法添加的不法商家要加大惩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此外,要不断加大健康知识普及力度,引导消费者理性购买代餐食品,科学瘦身。

  去年年底,国家卫健委答复了全国政协委员所提《关于尽快出台标准进一步规范代餐食品市场发展的提案》,将组织研究制订《控制体重用代餐食品指南》,拟提出核心营养素、必需成分、可选择性成分等的含量要求和标示要求,规范指导行业生产。

  业内人士认为,诞生于“健康”的代餐,在利益趋动与标准的不完善中游走在灰色边界,使得这门“健康”生意的可持续发展仍旧存在不确定性。丁香医生也曾在《代餐行业营销洞察报告解读》中指出,52%的代餐消费者选择了放弃,食用1个月内的消费者中,只有7%表示会一直坚持使用代餐。代餐品牌距离成为被长期选择的健康消费品乃至真正实现身材管理的替代品,势必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健康”问题。

  (本报综合整理)

分享到:

上一篇:助力数字中国! “数字伊利”引领全链数字新未来
下一篇:两部门印发防范外卖食品浪费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