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6 13:02 浏览量:22514 来源:中国食品报
本报讯 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重庆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日前联合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儿童预包装零食消费调查报告。预包装零食指预先定量包装以及预先定量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的零食。此次调查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开展,网络问卷调查针对川渝两地3—14岁的儿童家长开展,收回有效问卷6460份;实地面访调查针对川渝部分地区的6—14岁儿童开展,收回有效问卷594份。
调查结果显示,超六成受访家长表示孩子每周吃零食次数在3次及以上,其中22.09%的受访家长表示孩子每天都吃零食,仅2%的受访家长表示孩子几乎不吃零食。
在零食开销方面,近三成家长表示每周为孩子零食花费上百元。15.15%的家长每周支出101—200元,7.06%的家长支出201—300元,4.2%的家长支出300元以上。
家长和孩子选购零食差异大,儿童偏爱高油、高糖食品。在选购零食种类方面,受访家长主要选择奶及奶制品、糕点类零食,占比均超过五成,其次是炒货及坚果类、肉干鱼干类,分别占比33.91%和29.35%。但受访儿童主要会选购“饮料、冷饮类”“糖果、果冻、布丁类”以及“膨化食品类”,占比为48.99%、41.74%及39.9%。
家长注重生产日期、配料及营养,儿童关注味道。零食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最受家长关注,占比70.5%,其次是营养成分表和配料表,占比均超过四成。
但对儿童进行面访调查时发现,60.44%的儿童最关心零食本身是否好吃,只有14.48%的受访儿童会关注零食配料和营养成分。
校门口小卖部成儿童购买零食的主要场所,购买习惯易受家长和老师影响。52.19%的受访儿童表示会在学校门口的小卖部购买零食,其次的选择是大型超市、连锁便利店、零食专卖店。
36.70%的受访儿童表示最可能让自己改变零食购买习惯的是“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其次是“学校、老师”,有13.30%的受访儿童表示不会改变购买习惯。
针对以上情况,两地消委会给出了三个消费建议:一是家长补齐膳食营养知识短板,引导孩子科学膳食。应发挥家庭这个孩子的第一食育场所重要作用,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惯,帮助孩子戒除不健康的零食消费,建立优良饮食结构。
二是学校加强健康膳食教育,引导孩子正确选择。幼儿园、学校应定期开展专题知识教育活动,或是配备营养指导员,根据学生年龄和生长发育特点,向学生普及食源性疾病预防和平衡膳食的知识,倡导学生餐食减油、减盐、减糖,选择健康零食。
三是加大零食销售场所监管,护航孩子健康成长。应定期对校园周边小卖部、小超市、奶茶店等食品经营场所开展专项检查行动,杜绝销售过期、变质、伪劣和“三无”食品行为。校园周边经营者应主动承担起未成年人保护责任,拒绝向未成年人售卖烟酒及高盐、高糖、高脂食品等,共同为孩子营造安全健康消费环境。
(刘铭)
上一篇:辣条行业呈五大发展趋势
下一篇:全方位营销使品牌建设和经济效益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