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8 16:39 浏览量:28687 来源:中国食品报
本报记者 蒋 梅
肥胖不仅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是一种慢性疾病,还是许多慢性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超重、肥胖,正在威胁着我国人民的健康。《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合计为50.7%,已超过半数。同时,我国6—17岁儿童超重肥胖率为19%,6岁以下儿童的超重肥胖率为10.4%。日前,由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司、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中国记协办公室联合指导,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质与健康分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健康传播分会、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国家行动办公室和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等7家跨界机构联合主办的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2023年健康体重大会”在京举行,并启动了以“健康体重,健康未来”为主题的专题项目。相关部门领导以及慢病、营养、运动等领域专家参会,与会各方代表共同呼吁公众重视超重、肥胖带来的危害,保持健康体重。
八机构为社区提行动建议,助力儿童青少年健康体重
会上,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孔灵芝介绍了我国超重肥胖情况,并提出从设计全面的政策路径、制定全生命周期和全人群的肥胖防控目标、加强政策落地实施、共建肥胖防控的支持环境、运用新技术、开发肥胖防控教育的新媒体形式、建设与推广多学科一站式体重管理中心等7个方面推进肥胖防控的建议。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质与健康分会、中国营养学会社区营养与健康管理分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健康传播分会、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国家行动办公室、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等8家机构,在会上联合发布了《“健康体重 健康未来”——儿童青少年健康体重社区行动倡议》。
倡议内容包括:加强健康知识传播,利用社区多种平台,加强儿童健康体重科普内容传播;邀请专业机构人员开展健康科普或咨询活动;公示社区周边健康配套设施,鼓励和引导儿童青少年增加身体活动和合理选择食物等。
加强支持性环境建设方面,包括鼓励社区超市、蔬果店及餐馆设置营养标识或营养健康提示;支持健康小屋和数字化医疗平台建设,提示社区居民关注孩子体重;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居民对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关切与诉求,不断提高社区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
加强互动与互助方面,倡议社区动员公众积极参与亲子运动、健康自助餐会等社区联谊活动,发挥同伴激励作用;提倡社区居民带领孩子组建健康志愿者团队,开展膳食营养和体育锻炼等相关活动,增强儿童青少年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针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问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食品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表示,父母肥胖的家庭中,往往孩子肥胖的情况也比较多,儿童时期肥胖,成年以后大概率也会超重、肥胖。马冠生建议,家长要重视孩子的体重问题,做到认识到位、监测到位、营养到位、运动到位和呵护到位,助力孩子保持健康体重。
增加肌肉含量有利于更好控制体重
2023年健康体重大会上还提出了有“肌”生活的理念。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质与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王梅研究员表示,减重时不进行力量锻炼,那么在减少身体脂肪的同时,还会损失身体肌肉质量,导致减肥效果大打折扣。
王梅指出,增加肌肉含量有利于提高人体静息代谢率,可以更好地控制体重。提高人体的肌肉力量和肌肉体积,还能够增加骨密度及预防骨质疏松症等慢性病,改善心脏功能,提高血脂代谢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同时,肌肉组织是消耗糖的最大组织,保持一定的肌肉量,也有助于2型糖尿病的预防。
“不仅要重视防范超重、肥胖,还要注意体重过轻对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中央电视台评论员、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健康知识宣传员白岩松建议,今后应由专业机构指导家庭配备相应的健康工具,比如一台血压仪、一台体脂体重秤等。“如果每周测量一到两次体重,相信会对大家保持健康体重起到督促作用。”白岩松还特别提醒公众,人们关注体重不能只是关注体重的“数量”——公斤数,还要在关注数量的同时关注“质量”,包括肌肉的力量等。
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业务一部主任方旭东给出了减肥的“三个合适”的建议。一是合适的目标,减肥应该将目标设定在合理范围内,更多关注体脂率的变化;二是合适的方法,每个人适合的方法是不一样的,要根据身体状况、工作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运动方式,比如不建议大体重的人一上来采取很激烈的运动,不建议上夜班工作到很晚的人起来晨跑等,同时注重有氧和力量训练结合;三是合适的执行,减重不是最难的,更希望减重后继续保持健康体重,减去体脂,享受自由。
关于公众关注的糖与肥胖的相关话题,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表示,预防肥胖的关键是保持能量平衡。糖不是健康的敌人,而是人体必需的重要营养素,盲目断糖、戒碳水并不可取。“糖只是影响体重的因素之一,也只是众多膳食因素之一。《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每人每日添加糖的摄入量应保持小于50克,最好在25克以下。如果控制在这个水平,还发生肥胖,那就要从其他膳食因素找答案。”
同时,“无糖”并不代表一定没有热量,有些无糖食品虽然用甜味剂代替了糖,可吃进去的东西还是有热量的,吃太多还是会长胖,比如无糖糕点。甜味剂也不是减肥药,而只是减糖的一种选择。不能因为有了无糖、0糖食品和饮料,就放松了对饮食的控制。钟凯提醒公众,控制体重没有捷径可走,多动才能多吃,吃多了就得多动,自律才能自由,自律的人才能获得最终健康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