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1 14:49 浏览量:19276 来源:中国食品报
有一位老人,放着自己花园般的小院子不住,偏偏搬到池塘边冬冷夏热的小砖房里,只为了随时掌握自己生态园里鱼群的状态。这位老人就是彭锋茹,因为退休前当了将近20年的中学老师,所以至今人们还习惯地称他彭老师。
要把垃圾坑改成生态园
彭锋茹的生态园在2003年获批标准化示范基地,2006年获水产品健康养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其中不仅有4项创新成果,还有国家级星火科技项目《集约化高效生态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在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天然雨水收集与利用、楼顶经济、养鱼不换水循环利用等领域,建立了“生态园”模式体系。
如今每到周末,彭锋茹的北京权水洼生态园都会迎来许多城里人。“别看现在小院子景色宜人、活动丰富,可二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个无人问津的垃圾坑。”彭锋茹说,那时候他刚刚退休,晨练跑步时路过这里,看到了几个垃圾成山的大坑,脑海中突然蹦出一个大胆的念头——把这里改造成一个风光秀丽的生态园。
当时刚刚退休的彭锋茹和老伴每个月都有2000多元退休金,还有一座100平方米的小院,生活简单而稳定。彭锋茹的想法无异于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石子,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就是他的老伴,“放着舒心的日子不过,去捣鼓一个垃圾场,老彭你这是怎么了?”彭锋茹后来告诉我们,“我当时也没想那么多,也没有什么可图的,就是觉得人得热爱生活,就是想把这件事干下去。”
执着的“生态老人”
其实早在1983年,彭锋茹就在自家的小院里,尝试着当时人们还很少听说的“庭院生态农业”。“我当时提的是农村庭院立体化,多占天少占地,往空间发展,种养结合。通过生物链的作用改变庭院小气候。”谁承想,彭锋茹的这个小试验,竟受到了媒体的关注。彭锋茹备受鼓舞,从那时开始,他心里就寻思着找一个更大的院子,开创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
没想到,10年后机会在无意中来临。从此,彭锋茹便从他那花园一样的家中搬了出来,住进了他亲手搭建的小窝棚。
说干就干的彭锋茹开始着手垃圾场的改造工程。彭锋茹原来对养鱼一窍不通,养鱼的初衷也只是因为他发现市场上的鱼不如以前好吃了。
刚开始养鱼时,彭锋茹以为鱼不好吃是因为滥用化学药品导致的,因此他对鱼塘严加管理。可第一批鱼长大后,彭锋茹发现鱼的味道并没有改变。备感困惑的彭锋茹开始跟养鱼“杠上了”,他查资料、找专家,寻找淡水鱼有土腥味的原因。最后终于知道,想把鱼养好,就要用生物方法,不仅要清除池塘中的有害菌,同时还要保留有益菌。
道理简单,可实践起来确是难上加难。彭锋茹买来专门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的生物制剂EM菌溶液,在自己的小鱼池里做了个试验,结果小鱼池里的微生物群发生了很大改观。但是这种生物制剂成本高昂。于是他开始试着利用买来的EM菌制剂原液,通过发酵配制更多的生物制剂,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成本。通过精确施用生物制剂,鱼池中的有害藻类得到了有效控制,水中的土臭味也随之减少了很多。
不过要真正让鱼没有异味,仅靠施用生物制剂还远远不够,如果不能准确地把握鱼的吃食情况,一旦饲料投喂过量同样会影响到鱼肉味道。“对养殖的鱼,我首先必须了解它。”这次,彭锋茹在实践中寻找第一手资料。“每次投食以后,每隔10分钟、20分钟、半小时,我都分别下水摸一摸它,以此来判定投食的剂量是否合适。”彭锋茹说。
彭锋茹依靠每天的检查结果,不断调节饲料投喂量。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他开始采用人工投喂饲料和培养活饵相结合的方式。如在水里培植一些水草,食草鱼在饲料不够的情况下可以吃水草加以补充,食肉的鱼可以采食小鱼小虾,这样鱼每天吃的都是新鲜食物。多年来,彭锋茹每天都会从午夜开始,每隔两小时巡视一次这个由他亲手打造的生态园。
科学养殖提升生态园品质
在彭锋茹的生态园里,一些用于垂钓的名贵鱼种的价格要比市场上高出许多,但这丝毫没有影响生态园的客流量,究其原因,就是彭锋茹养出来的鱼“不一样”。生态养鱼池中有鲤鱼、草鱼、鲫鱼、鲶鱼等10多种鱼类,这些鱼都是通过一代一代的自我繁殖,吃的都是生态系统中的蚯蚓、虾米,久而久之,鱼的品质也就自然高于普通鱼。
“鱼好不怕巷子深。”彭锋茹说。
其实早在自家小院进行“庭院生态农业”试验时,彭锋茹就发现,和常规方式相比,巧妙利用自然界的生物链进行生态种养,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提高经济效益。在这片池塘中,彭锋茹利用生态方式养殖的鲟鱼就比常规养殖的鲟鱼利润高。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彭锋茹也越来越意识到:生态园单靠这种“小本自我滚动经营”,是持续不了很久的。他开始琢磨更好的办法。现如今,他已经成功摸索出了一套亩产鲶鱼过万斤的高密度养殖技术。彭锋茹说:“什么东西我都‘阶梯式’地试。比如说我养的鲶鱼,从每亩一二千斤,到每亩几千斤、一万斤,到二万五千斤、三万斤,最后要达到六万斤。我都是一点一点试过来的。”
多年来,彭锋茹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他的生态园能够彻底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方式,转而成为一个能够为大家提供优良养殖技术的技术平台。虽然多年来,彭锋茹依靠“垂钓、餐饮、种苗”三大主项成功将生态园的资产扩大了100倍,但是他计算发现,如果把他多年摸索出来的这些技术真正释放出来的话,生态园的产值会翻番增长。
如今,彭锋茹已积极投身生态农业的推广建设中,先后提出益微SOD万亩一厂生态园项目、林下经济模式工程项目、集约化生态水产养殖技术推广项目、富硒农产品生产项目和田园式康养产业。这些都是彭锋茹在长达30多年的不断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彭锋茹说:“归纳起来就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要有科技意识,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来对待日常从事的工作。用这个观点,用这个科学方法,最终会达到满意的效果。”
(崔丹阳 张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