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0 16:41 浏览量:21845 来源:中国食品报
本报记者 高娇娣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推动数字乡村向智慧乡村转型升级,探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可行措施,北京智慧乡村创新信息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智慧乡村研究院”)近日召开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智慧乡村研究院总体建设方案》,为智慧乡村发展出谋划策。
与会专家指出,从目前来看,多数乡村建设智慧乡村的基础条件仍然十分薄弱,推进智慧乡村建设,不能按部就班,还需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这“三化”融合、协同推进。
多数乡村建设智慧乡村基础条件薄弱
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下,近年来农村信息化进程加速推进,但目前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依然很大,并且有扩大的趋势。智慧乡村研究院院长李涛表示,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但在各地城市争先瞄准智能化、智慧化的情况下,乡村数字化、网络化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对此,专家呼吁,加快智慧乡村建设。
“智慧乡村是指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等新兴信息技术为依托,通过在农村产业经营、乡村治理、居民生活、资源环境等多领域的智慧化应用,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创造性地解决农村地区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全面服务于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发展形态。”李涛介绍,具体而言,智慧乡村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信息技术与乡村各领域的良好融合;充分发挥人的创新精神,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不断优化乡村系统功能;乡村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朝着全面可持续方向发展。
“‘十三五’以来,为解决城市发展难题,智慧城市在政府和各方机构的支持下如火如荼地进行。虽然智慧乡村是智慧发展理念在乡村区域的应用,由智慧城市概念延伸而来,但智慧城市建设时间久,且正处于全面快速推进时期,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有可能进一步加大。”智慧乡村研究院副院长贾晓东如是说。据了解,自2012年11月住建部启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以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展开。住建部先后确定3批智慧城市试点(含专项试点)。据初步估计,目前全国已有超过500个城市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而国家文件层面首次出现“智慧乡村”,则是在2021年5月财政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工作的通知》中。
“多数乡村建设智慧乡村的基础条件仍然十分薄弱。”智慧乡村研究专家段冰欣介绍,截至去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67亿,其中城镇网民规模为7.59亿,占网民整体的71.1%;农村网民规模为3.08亿,仅占网民整体的28.9%。
六大举措缩小差距
“按部就班地推进,只会造成数字‘鸿沟’越来越大。”智慧乡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李家武说,在新的形势下,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就不能按照传统的思维,从数字化到网络化再到智能化按部就班地推进,而应该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三化”融合、协同推进。
《智慧乡村研究院总体建设方案》提出,我国智慧乡村的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将智慧城市的实践经验,推广移植到乡村地区,建设智慧乡村,契合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助于缩小城乡之间数字鸿沟,实现智慧城市和智慧乡村的有机结合、融合发展。
为尽快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智慧乡村研究院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突出乡村特色。从乡情出发,充分考虑乡村的特点和需求,遵循乡村建设规律,实现“智慧”与“特色”有机融合。
二是加大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强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并采取项目补贴、以奖代补、贷款贴息、融资担保、政策性保险等多种方式,积极支持智慧乡村建设,促进智慧农业、智慧乡村旅游、智慧农庄、农村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智慧医疗和智慧治理等全方位深度融合。同时,研究制定支持智慧乡村建设的用地、用水、用电政策。
三是开展试点示范。目前,已有少数地区在智慧乡村建设方面进行了自主探索。如上海市智慧村庄试点示范建设、北京市平谷区西柏店村“美丽智慧乡村”集成创新试点项目、广州智慧乡村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山东移动“智慧乡村”项目、湖北省鄂州市胡桥村“智慧乡村”项目、安徽“智慧云村”物联网项目等。可以选择一批具有条件和积极性的不同类型村庄,分期分批开展智慧村庄试点示范工作,同时通过试点示范,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四是吸引民间资本。进一步优化环境,创新项目建设和运营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鼓励工商资本下乡,推动大企业与地方合作,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智慧乡村建设,逐步形成可持续的多元化投资与融资机制。通过政府政策支持和环境优化,降低企业的参与风险。
五是强化科技支撑。将智慧乡村建设中的关键技术、技术示范及推广应用列入国家研发和科技支撑计划,组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为智慧乡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从发展阶段和乡村特点出发,编制智慧乡村建设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六是加强人才建设。推进智慧乡村建设,人才短缺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一方面,鼓励人才下乡、“城归”回乡、民工返乡,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参与智慧乡村建设;另一方面,组织开展针对村领导、村信息员、村民、镇村企业、农合组织等不同受众的多样化信息技能培训,并将这些培训纳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