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4 15:58 浏览量:27360 来源:中国食品报
本报记者 刘艳芳
习近平总书记5日下午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健康成长,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科技创新的号角再次吹响。全国人大代表、盐津铺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学武表示,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我们认为,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可持续的食品工业体系,根本在于转变思想方式,要从传统高度依赖资源扩张型生产方式向依靠科技驱动的绿色高质量生产方式转变,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食品科技创新体系。
全球食品产业向高技术、全营养、智能化、可持续方向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在科技政策、科技计划、基地平台、资源开放等方面不断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至100%;支持骨干企业牵头组织实施产业化目标明确的重大科技项目,2021年,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680余项,占比高达79%;支持企业建设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和平台,向企业开放共享科技资源,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纵深演进,新一代前沿技术与装备等在食品领域不断渗透融合,驱动全球食品产业向高技术、全营养、智能化、可持续方向快速发展,科技创新成为越来越多食品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我国食品企业相继研发出新冠疫苗培养基用高端氨基酸、婴幼儿乳粉用OPO结构油脂等基础材料及功能性益生菌等技术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创新研发植物基食品、细胞培养肉等未来食品,植物基酸奶、人造肉(素肉)等产品不断上市;加大了在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技术方面的研发推广,加大了应用生物技术等共性技术的推广,特别是基因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合成生物学技术等在细分食品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投入偏低,成果转化少,我国食品工业科技创新驱动能力还不够强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在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依靠科学技术成为具有高加工率和高附加值产业,食品加工率一般在90%以上,食品工业总产值所占的比例极高,一般在10%以上,最高的接近18%,美国和日本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分别为3.7:1和11.7:1。张学武指出,我国食品工业仍处在规模扩张阶段,食品加工率仅为40%左右,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仅为2:1,与发达国家食品产业存在较大差距,根本原因是食品工业科技创新驱动能力不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食品科技创新投入偏低。我国食品科技投入存在重产前产中、轻产后加工的问题,2020年科技研发投入强度仅为0.63%;我国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占研发总经费比例仅为4.6%,与营业收入占全国比重9.6%不匹配;2014—2020年食品企业来自政府的资金从14.7亿元下降至7.4亿元,下降达49.7%。食品工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二是食品产业关键技术和装备未实现自主可控。食品高端配料及智能装备等产业关键技术尚未实现自主可控,专用油脂、婴幼儿乳蛋白、直投式发酵剂、烟熏液等高端食品配料80%以上由国外少数企业垄断,严重威胁产业安全;国内大型食品企业80%的关键高端装备及元器件仍然依赖进口,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先进的均质、灌装、干燥、屠宰加工等关键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从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食品危害物快速筛查与判别装置在精准度、高效性上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难以满足国内食品安全监管需求。
三是食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薄弱。我国科研评价以论文和专利为主,高校院所聚焦于基础研究,面向食品产业的市场化运营的新型研发机构少,企业对科技成果价值认定难,投资回报不明确,导致科技成果需求不旺。全国高校被转让、许可的专利仅占“活专利”(有转化价值且有意愿维持专利权的专利)的2.03%;中科院被转让、许可的专利占“活专利”的8.7%。而发达国家和地区食品产业化阶段技术比例在80%以上,差距明显。
四是食品企业创新的带动支撑作用不足。我国食品企业重营销、轻研发,一些企业过多依靠品牌营销和资本推动,普遍缺乏对科技问题的研究,新产品开发投入产出比不断下降,常年低于1:11,创新产出效率低,产品同质化严重,缺少高附加值和高议价能力。
实现创新体系协同高效、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创新生态优化完善
当前,食品工业已进入“科技+市场”双轮驱动发展时代,全球食品科技创新已从单一环节的创新转变为全产业链的链条式交叉融合创新,食品加工制造、营养健康、生物工程、智能装备、质量安全成为我国食品产业科技创新发展重要领域,食品企业科技创新尤为重要。
张学武认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关键在于实现创新体系协同高效、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创新生态优化完善,建设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此,他建议:
强化食品科技创新驱动意识,支持食品产业创新发展。当前,食品合成生物学、智能制造、设计与重组食品加工等颠覆性创新技术及产品不断涌现,食品进入了科技创新关键期。食品产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通过创新开发新食品,提升价值,将对我国激活内需,拉动消费,产生重要作用。当今国家食品科技创新投入逐年下降,一些地方,食品既没有进入重点产业链,也不在政府资金资助范围之列,这些都让人忧虑。强烈建议各级政府将食品产业纳入重点产业链和财政资金支持项目,加大培育;建议各级政府加大对企业食品科技创新投入的支持,四两拨千斤,引导企业加大食品科技创新投入。
深化我国科研体制改革,引导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集聚了大量的精英科技人才,也占据我国大量的科技资源,院所和企业之间的“两张皮”鸿沟,造成了我国科技资源的极大浪费。据统计,尽管企业科技人员在增长,但是博士、硕士等高学历比例却在下降,企业科技水平提升缓慢。强烈建议我国改革科研评价机制,在应用研究、试验与开发类科技项目评价中,将市场应用作为一个关键指标(否决项目),以发挥市场在食品科技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作用,加强食品企业在科技研发中的评判和话语权;建议国家加大高校院所食品专业产学研指标的力度,采取类似于“一刀切”的关键指标考核,加强高校院所与企业的科技创新合作;建议将科技人员职称评定与企业工作经历挂钩,作为晋升职称的必要条件。
支持食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科技成果化。支持联合体探索灵活多元的用人机制和基于成果转化贡献的薪酬激励体制,鼓励科研院所专家参与联合体的技术攻关;在资金、管理模式、人员组成、知识产权等方面给予企业创新联合体较大灵活性,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持续推进科技项目的“揭榜挂帅”“赛马制”,鼓励更多企业牵头和参与创新活动。
引导食品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弘扬企业家精神,赋予企业家在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立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决策方面的权利。建议出台相应税收减免和奖励政策,强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各级创新平台的高水平人才(含高学历)数量要求,国家根据高水平人才比例上浮或者下调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比例,鼓励食品企业增加研发经费项目支出和新产品研发支出,加快对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建议国家设立高学历人才专项,对进入中小企业研发机构工作的博士、硕士等人才,发放在岗专项补助,引导科技人才进入企业,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上一篇:全国人大代表、洋河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双沟酒业董事长张联东:促进中国白酒抱团出海走向国际化,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下一篇:低钠盐是“降压盐”还是“送命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