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1 10:34 浏览量:27729 来源:中国食品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保健食品。直播带货的兴起,让保健食品网上销售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直播带货已是消费者选购商品的常用渠道之一,但保健食品的直播却存在一些乱象:有的产品明明是普通食品,主播们却使用“排毒养颜”“预防斑秃”“调理肠胃”等表述进行宣传,让消费者误以为具有特定功效。
业内人士表示,根据相关规定,主播应取得相应执业资质,并向直播平台进行资质报备,平台应对主播进行资质审核及备案。直播带货保健食品,还需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如食品安全法、广告法等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保健食品广告内容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主播利用宣传话术误导消费者
夸大、神化普通食品功效让观众误以为该产品是保健食品的直播不在少数,有的主播在宣传保健食品时暗示其具有治疗功效。有买家听信主播的宣传,买回来食用后发现不仅没有效果,许多产品反而还有副作用。通过浏览器搜索“直播带货选什么产品卖得好利润高”,很多答案都锁定在保健食品上。越来越多的网络主播将普通食品搬进直播间,搭配售卖迷惑观众。
“我们是复合果蔬提取的维生素,是食品级的维生素,没有任何副作用。如果你有爱掉头发、头发易油、手上脚上经常掉皮、睡眠不好等情况,可以直接拍,食用后都能得到改善。”近日,广东省汕头市的欧女士刷直播时看到主播正在卖力推销某品牌“血橙复合B族维生素咀嚼片”,直播间滚动的评论也在称赞这款产品的功效。结合自己爱掉头发的情况,欧女士没有犹豫便购买了3瓶。
收货后她按照说明书开始服用,可每次吃完后不到10分钟就开始胃疼。“一开始我以为是自己吃错东西了,后来反复确认几次才发现是这款维生素的问题。”欧女士说,她去该品牌店铺查看相关评论,才发现有不少人评论称自己吃了同品牌的“多维牛磺酸片”后呕吐腹痛、全身起红疹;还有人称,自己服用了该店铺售卖的“血橙复合B族维生素咀嚼片”后出现不良反应,如胃疼、喘不上气、过敏等。
在直播平台搜索“保健食品”,该品牌相关产品便映入眼帘,不少直播间的主播都在销售该产品,并且产品价格与正规药店销售的具有同类功效的产品相比,要便宜很多。
除了上述产品外,该品牌在售的其他产品,如多维牛磺酸片、维生素C咀嚼片、烟酰胺咀嚼片等产品都没有“蓝帽子”的标识,产品说明里面也没有注明保健作用等信息。但主播在介绍这些产品时却称产品具有淡化斑点痘印、祛皱、补充胶原蛋白、减少掉发、提高抵抗力等功效。消费者询问:为什么这些产品功效如此多却没有“蓝帽子”标识?对方回复称,这些产品并不是保健食品,只是食品级的维生素,或者说是营养补充剂。
据了解,保健食品的包装或标签上必须有“蓝帽子”标识,并且保健食品包装必须注明名称、净含量及固形物含量、配料、功效成分、保健作用、适宜人群、食用方法、执行标准、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名称及地址、卫生许可证号。
保健食品与普通食品所执行的标准也不一样。类似这种将普通食品伪装成保健食品在直播间进行销售的产品还有不少。主播们经常使用“排毒养颜”“预防斑秃”“调理肠胃”“提高免疫力”“维持健康视力”“缓解皮肤老化”“富含胶原蛋白”“加快代谢”等表述来进行宣传,让消费者误以为这些普通食品具有保健功效。
夸大普通食品功效涉嫌违反法律
如果主播夸大普通食品的功效,让消费者误以为是保健食品而购买是否涉嫌违法?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直言,主播此类行为涉嫌违反多条法律。“如果主播夸大普通食品的功效,让消费者误以为是保健食品,这种情况涉嫌虚假宣传、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陈音江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此外,反不正当竞争法也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直播间保健食品销售乱象普遍存在于以健康养生类为主题的短视频账号中,一般多以大师、名医和专家教授自居,分享健康知识、日常保健知识。在取得粉丝的信任后,一方面方便直播带货,以保健为噱头的普通食品误导消费者;另一方面则易演变成为网络诈骗。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根据《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涉及司法、医疗健康、教育和经济4个领域内容的自媒体、公众号等须获得相关资质。像自媒体宣传中药养生知识,如果没有相应的资质,从根本上就不具备合法性。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作为保健食品消费的主要群体,刚刚步入互联网时代,对短视频和直播的青睐日益显著,更容易陷入直播带货的“保健食品骗局”之中。业内人士表示,街道社区需做好老年人身心健康培训,科普网购的正规渠道,不再局限于保健食品销售员和养生主播;与此同时,家庭成员的关爱和陪伴至关重要,要给予老年人足够的安全感,缓解老年人对健康、疾病、衰老的焦虑。
故意暗示保健食品治疗功效触碰底线
还有不少主播在直播间销售真正的保健食品时,也涉嫌故意夸大功效。
某直播平台上,一主播在销售当归黄芪铁皮保健食品时宣称:“这款保健食品可以补气血,如果有晚上睡不好、例假期疼且量少、手脚冰凉、掉发严重等情况的,都可以吃,吃完两个月能得到明显改善。”销售此类保健食品的主播在介绍用途时通常会描述具体状况,如出现手脚冰凉、睡觉费劲、头发爱掉、面色苍白、起身迷糊、疲惫无力等症状时可以食用,且明确表示如果出现上述症状,食用此类保健食品后能明显改善,以此暗示保健食品的治疗功效。然而,在商品详情页面显示,此类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仅仅是改善缺铁性贫血。
业内人士表示,某些主播给“保健食品”营销注入太多水分,是欺骗、误导消费者的行为,这触碰了法律和诚信的底线,扰乱了市场秩序。市场监管部门和直播平台应加大日常监管力度,严格审核相关资质。
针对目前直播带货中出现的保健食品销售乱象,陈江音认为,保健食品消费事关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必须引起各方足够重视。
整治直播带货乱象须切中要害
治理直播间“保健食品销售乱象”迫在眉睫。对保健食品直播中的乱象,监管部门要坚决打击不法行为,直播平台也应加强审核与管理,及时下架停播。
若主播在销售时有夸大普通食品功效或宣称保健食品可治疗疾病等不当行为,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律师赵礼杰说,根据广告法规定,如果主播在销售保健食品时存在上述不当行为,主播或主播所在公司作为广告经营者,将面临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没收直播广告费用,并处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的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处广告费用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广告费用无法计算或者明显偏低的,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由有关部门暂停广告发布业务、吊销营业执照。
“主播要对产品信息进行初步核实,避免虚假宣传,更要尽量避免对特殊产品进行推荐,可委托专业律师进行审查,完善与品牌方之间的合作合同并依法纳税。根据广告法规定,广告代言人在广告中对商品、服务作推荐、证明,应当依据事实,符合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并不得为其未使用过的商品或者未接受过的服务作推荐、证明。此外,主播在直播时要注意广告用语的合规,杜绝虚假宣传。”江苏省法学会经济法研究学会理事、江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杜乐其说。
陈江音也提醒道,获得相应资质的主播在宣传介绍保健食品时,应该真实、准确地介绍保健食品的有关信息,不能宣传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的内容,不能宣传具有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内容,也不能与药品或其他保健食品进行比较等内容。此外,还应当提示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物治疗。
业内人士表示,直播间不能成为夸大普通食品或保健食品功效的集散地。整治直播带货保健食品乱象,必须切中要害。首先,直播平台要强化审核义务和监管责任。不仅要严格审核销售保健食品的商家是否具有相应经营许可证等资质,还要对主播进行相应的资质审核,并加强日常监管,发现存在虚假夸大宣传行为的,及时采取停播下架等措施,并向有关监管部门报告。对商家来说,必须坚守合法经营的底线。对主播来说,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其次,建立直播带货保健食品的长效监管机制。有关部门要研究总结过去保健食品市场整治中的好经验,不断创新监管模式,规范直播带货保健食品行为;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查处保健食品虚假夸大宣传等违法违规问题,对情节恶劣的公开曝光,并依法列入个人诚信记录,实行失信联合惩戒。
赵礼杰认为,整治直播带货保健食品乱象,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直播带货环境,除了需要平台、主播、相关部门协同发力外,消费者也应理性购物,在下单前对平台及商品等内容做好必要的研究和甄别,不要轻信平台和主播的介绍和推广,不要盲目下单。这样,直播带货保健食品就能由乱而治,实现规范健康发展。
(朱美乔 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3年02月01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