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9 11:04 浏览量:25631 来源:中国食品报
本报记者 罗 晨
1 国务院发布《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
5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并于5月31日正式对外发布《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包括6个方面33项措施。通知提出,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点评: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抓、两不误”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不少地区经济社会各领域都受到影响,市场主体生产经营困难明显增加,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制定出台并高效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以“解渴”的实招助力企业恢复发展、帮助部分群众克服疫情带来的困难,是有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之举,也是持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揽子政策通过强化统筹、精准施策,拿出普惠性强、精准度高、务实管用的举措,实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抓、两不误”,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助力市场主体尽快恢复元气,全力稳住经济大盘,保持运行在合理区间,努力实现全年发展目标。
2 聚焦“医、食、美、安”领域更高层次需求
《“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发布
为把握面临的风险挑战,科学规划、系统推进我国生物经济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于5月10日发布。《规划》是我国首部生物经济的五年规划,聚焦面向人民群众在“医”“食”“美”“安”领域的更高层次需求,提出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质替代、生物安全4大重点发展领域,以及创新能力提升、生物医药技术惠民、现代种业提升、生物能源环保产业示范、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生物资源保藏开发、生物经济先导区建设7项重大工程。
点评:积极参与生物安全全球治理
当前,生命科学已成为前沿科学研究活跃领域,生物技术成为促进未来发展的有效力量。“十四五”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生物技术加速演进、生命健康需求快速增长、生物产业迅猛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物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门类齐全、功能完备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一批生物产业集群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新引擎。同时,生物经济发展也面临不少挑战,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传统生物安全问题和新型生物安全风险相互叠加,生物产业原创能力仍较为薄弱,生物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体系尚不完备,生物经济发展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等。《规划》的出台,展示了我国积极参与生物安全全球治理,同国际社会携手应对日益严峻的生物安全挑战,加强生物安全政策制定、风险评估、应急响应、信息共享、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双多边合作交流,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的决心。
3 14部门:开展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分行业分类别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
5月10日,商务部等14部门发布《关于开展内外贸一体化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在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衔接等方面积极创新、先行先试,分行业分类别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培育一批内外贸一体化经营企业,打造一批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建立健全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为促进内外贸融合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点评:以点带面推进全国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2020年以来,我国陆续出台措施,鼓励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同时,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此后,外贸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内贸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内外贸融合加速。我国内外贸一体化取得长足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202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44万亿元,货物进出口总额超39万亿元。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内外贸一体化仍然存在短板,一体化调控体系不够完善,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不够强,内外贸融合发展不够顺畅,还不能完全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做好内外贸一体化的制度性安排,将降低企业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成本,提升企业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动力。而开展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经验做法,以点带面推进全国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则有利于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有利于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4 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国标修改
月饼粽子“轻装上架”包装最多不超过3层
为遏制过度包装乱象,5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制定发布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GB 23350-2021)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实施日期为2022年8月15日。新修订的标准内容包括减少包装层数、压缩包装空隙、降低包装成本和严格混装要求4个方面,要求月饼和粽子的包装层数从最多不超过4层减少为最多不超过3层,月饼和粽子的必要空间系数从12分别降低为7和5,以及包装材料不得使用贵金属和红木材料等。
点评:对月饼和粽子包装要求再细化再加严
产品包装具有保护商品、方便储运、引导消费等功能,但近年来,月饼和粽子等产品的过度包装既浪费了资源能源,又增加了消费者负担,产生的包装废弃物更是对环境造成了污染,需要加以规范和引导。2021年修订发布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规定了食品和化妆品的包装空隙率、包装层数、包装成本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涵盖了糕点、酒类、茶叶、饮料、保健食品等31类食品。但与其他食品相比,当前月饼、粽子的过度包装问题仍相对比较突出,存在包装层数过多、包装空隙过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对月饼和粽子包装要求再细化、再加严。
5 前4月我国轻工主要行业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
5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公布前4月我国轻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1—4月,轻工主要行业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投资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酒饮料、皮革、文体等6个行业投资增速超过20%。投资稳中提速,消费有所增长。1—4月,轻工10类商品零售额21448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5.5%,同比增长2.8%,高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速3.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出口也在平稳增长。据海关总署网站公布的数据,1—4月,轻工8种重点商品累计出口额1459亿美元,同比增长8.1%。
点评:工业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大势没有改变
4月,全国疫情多点散发,部分地区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对工业生产短期造成较大冲击,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出现下降。但这是疫情短期冲击带来的波动,我国工业体系完备、基础雄厚,规模大、韧性强,高技术制造业等新动能仍保持较强增长势头,工业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大势没有改变。特别是随着上海、吉林等受疫情冲击严重地区开工率明显提高,物流畅通速度加快,企业正走出疫情困境,工业生产触底反弹的动能正在集聚。在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体把握下,继续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认真落实落细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做好减税降费和助企纾困工作,及时疏解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国民经济循环将更加畅通,工业经济也将保持平稳运行。
6 新版畜禽屠宰加工企业防疫指南发布
为帮助畜禽屠宰加工企业在疫情防控中生产平稳有序生产,确保肉类产品有效供应与质量安全,5月,由农业农村部屠宰技术中心联合中国肉类协会、成都大学肉类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依托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二商肉类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技术力量,编制修订的《畜禽屠宰加工企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南(第六版)》(以下简称《指南(第六版)》)在北京发布。《指南(第六版)》针对人员防护、食品安全,着重对清洗消毒方式方法和消毒药品的选择,以及畜禽产品的贮藏、运输与销售等环节制定了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
点评:做好疫情防控 确保肉类质量安全
禽屠宰加工企业是肉类产品稳产保供的中坚力量。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禽屠宰加工企业亟待构建以法人为第一负责人的疫情防控工作体系,成立应对疫情进行强有力防控的工作组,建立健全各项疫情防控应急措施,做好突发情况应对准备。原《指南》自2020年2月9日正式发布以来,对指导全国畜禽屠宰加工企业有效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其他农产品加工企业制定相应的防疫措施提供了有效借鉴。《指南(第六版)》针对人员防护、食品安全,着重对清洗消毒方式方法和消毒药品的选择,以及畜禽产品的贮藏、运输与销售等环节制定了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
7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开征求意见
14种情形将被认定为哄抬价格违法行为
5月11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起草了《关于查处哄抬价格违法行为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市场巡查力度,及时梳理投诉举报线索,密切关注群众反映问题,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商品的价格监管,依法查处哄抬价格等价格违法行为。对性质严重、社会影响大的典型案例要公开曝光,发挥震慑和警示作用。
点评:及时细化法规有利稳价保供
近期,受国际形势和疫情影响,大宗商品、部分重要民生商品价格出现明显波动,价格监管形势更为复杂,迫切需要制定综合性的哄抬价格认定办法。尤其是当下,我国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已向中下游传导,终端消费品价格上涨逐步显现。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将严重挤占中下游行业利润,可能对中下游行业产生冲击,不利于经济平稳运行。同时,部分涉疫区域重要民生商品价格明显波动,不利于疫情防控大局。依法查处哄抬价格违法行为,有利于维护国内大宗商品价格秩序、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助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重要民生商品价格基本稳定,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有利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增长,服务宏观经济大局。
8 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工船交付运营
5月20日,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工船“国信1号”在山东青岛交付运营。该养殖工船是我国深远海养殖的重要装备,可有效利用深远海适宜海域进行长期游弋式养殖,躲避台风、赤潮等自然灾害,也被称为“移动的海洋牧场”。“国信1号”投资约4.5亿元,船长249.9米,排水量13万吨,载重量10万吨,设15个养殖舱,养殖水体近9万立方米。围绕“国信1号”的设计、研发、建造,研发团队完成了以“大型养殖工船功能与船型”“鱼类集约化‘船载舱养’工艺与装备”为核心的创新性成果,已经形成3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突破了船载舱养、水体交换、减摇制荡、减振降噪、清污防腐、智能集控等六大关键技术。
点评:向世界提供深远海养殖的“中国方案”
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养殖的水产品在提供食物保障、供应优质蛋白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无论是淡水养殖还是传统的近岸海水养殖,都受到陆地资源的限制。随着海洋工程装备技术、苗种繁育技术、养殖技术的提升,走向深远海是海洋渔业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国信1号”的“船载舱养”模式,立足“大食物观”,坚持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将养殖区域从近岸拓展到广袤的深远海,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产业实现了由“0”到“1”的进阶发展,填补了我国乃至世界渔业工业化养殖领域的行业空白,以前瞻性、引领性、创新性、示范性的养殖技术与装备创新,向世界提供了深远海养殖的“中国方案”,将有力推动我国抢占全球高端渔业养殖装备市场制高点。
9 全面实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国办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
5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对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全方位干预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全周期保障人群健康、做优做强健康产业、强化国民健康支撑与保障等方面作出具体要求。《规划》提出,全面实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推进“三减三健”等专项行动。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和合理膳食行动,倡导树立珍惜食物的意识和养成平衡膳食的习惯,推进食品营养标准体系建设,健全居民营养监测制度,强化重点区域、重点人群营养干预。到2025年,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逐步健全,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应对能力显著提升,中医药独特优势进一步发挥,健康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人均预期寿命在2020年基础上继续提高1岁左右,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同比例提高。
点评:落实共建共享 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人民健康是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伴随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疾病谱变化,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健康服务需求将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同时,随着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快速提高,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健康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民生福祉问题。《规划》是“十四五”时期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系统谋划和总体布局,体现了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相关要求,以卫生健康发展为主体,拓展到与健康直接相关的领域,强化跨部门协作,落实共建共享,推动实现全民健康的定位。
10 两部门:加快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
5月10日,财政部、商务部下发《关于支持加快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进一步促进冷链物流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按照“强节点、建链条、优网络”工作思路,在已实施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聚焦补齐冷链设施短板,提高冷链物流质量效率,建立健全畅通高效、贯通城乡、安全规范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点评:补齐冷链设施短板 提高冷链质量效率
随着农业生产日益专业化、区域化,农产品呈现跨地域、反季节的大流通特征,不同于米面油,果蔬、肉类、水产等鲜活农产品仓储运输需要冷链支持。数据显示,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藏运输率分别为35%、57%、69%,远低于发达国家90%的平均水平。由此看出,农产品冷链既是当前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短板所在,也是今后促进农业产业链升级的潜力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降低产后损耗,增加储运能力。壮大冷链离不开科技支撑,做强冷链需要增加资金投入。要补齐冷链设施短板,提高冷链质量效率,做好各环节衔接;要推动进一步降低市场风险,也需要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
上一篇:助力成都数字经济提能升级 第二届腾讯STAC科创联合大会在成都高新区举行
下一篇:创新驱动我国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