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食品行业门户网站,宣传食品安全发展,服务品牌创建品牌传播。食品行业影响力融媒体整合传播推广平台。
服务消费经济 诚邀各大品牌合作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要闻 > 正文

中餐日作 是创新还是营销噱头

2022-03-16 14:56   浏览量:25534     来源:中国食品报

  “一小碟麻婆豆腐,售价200元;两棵菜心,售价188元。”近日,上海一家中餐厅模仿日料做法,因其价格高、菜量少、高端定制、流程烦琐而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认为这是打造高端中餐的一次创新尝试,但更多网友认为“中餐日作”只不过是营销噱头。

中餐日作引热议

  据相关媒体报道,上海的这家“中餐日作”餐厅每日席位有限,仅供晚餐,套餐价格为2000元/位,外加10%服务费。而餐厅提供的是各种炒菜,包括清炒、爆炒、生炒、熟炒的中式菜,每次只接待一批顾客,还要提前几个月预订,且菜品由餐厅指定。

  有食客陈列该店面的“珍奇”之处:要求食客准时,不提供菜单,由厨师根据当日食材为顾客制作套餐。

  据展示菜品图片显示,燕窝蛋挞、日式白身鱼的刺身、加拿大象拔蚌等菜品分量较少,还有一个餐盘中,只摆放了切开的两瓣皮蛋。而一道名为贵妃鸡的菜品,厨师做好后会到顾客面前巡场一周,接着拿到后厨切分,偌大的鸡只取大腿部最精华的一片,放在每个顾客的碟中。这种展示每上一道菜都要来一遍。虽然有一共15道饭菜,但每种只有一口。

  在大众点评网上,目前相关点评几乎都是好评。不过,网友们仍旧在这些评价中发现了“虽然上了整只鸡,但每个人只给了一片肉”“1000元订金,取消要提前24小时,不然订金不退”“迟到了还不等,前面菜可能吃不到”等槽点。还有网友质疑所谓“中餐日作”,明明是中餐,却模仿着日式料理的上菜风格,小碟小盘,一道一道慢慢端上来。并且分量太少、口味一般、主厨脾气大、规矩特多……而餐厅则表示:“并不太在意网络上对餐厅的质疑和争论,只专注做好自身本分工作,做好每道菜就是对顾客最好的回应。”

  网友对于该餐厅的不满,主要集中在“明明是国产,却非要扣上一顶国外的帽子;商品质量没有任何改变,但价格提高了好几倍”等方面。很多网友表示难以接受这种性价比。有网友称,如果是《红楼梦》里“茄鲞”那种一道茄子要用好几只鸡来配且要用上好几天才能做出的精致菜就算了,而这些看上去不过就是烹制得比较好的中餐菜品,尤其是部分晒图中还出现了皮蛋、小油菜(上海青)、麻婆豆腐、干炒牛河等比较家常的菜肴,并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还有网友称,一方面觉得凭什么中餐要这么贵,一方面又觉得凭什么中餐不能这么贵,搞得自己很矛盾。当然,也有网友表示,只要没有欺诈和引导消费等问题,一切符合当地的规定,就没有必要过分指责商家。

菜品定价是否合理

  调查发现,人均2000元以上的餐厅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并不罕见,有需求方自然就有供给方。众所周知,在消费领域,餐饮的价格并不直接跟食材原价挂钩,其价格包括但不限于食材、菜式、环境、服务,甚至品牌、营销、定制化等附加价值。

  业内人士表示,价格高不等于就在宰客,商家提供符合其价值的商品,明码标价之下有消费者愿意为此买单,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市场行为了。

  上海市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暂时未接到相关反映。该店属于市场行为,消费者如觉得价格不合理可以不去,食材有问题的话可以进行投诉,价格是餐厅自己定的可能包括环境服务等,很难界定。

  至于“只接受6位顾客预订,不接受临时取消更改”“预订时需支付每人1000元订金,取消需提前24小时,否则订金不予退还”“套餐每人2000元,另收10%的服务费”等是否合理合规,是不是属于霸王条款,业内人士认为,需证诸相关法律条文,如果在法律框架内可行,就没必要去谴责了。

  但值得探讨的是,这个关于“中餐日作”的话题为何热度升温,直至冲上热搜?网友关注此事,不是为了吐槽那么简单,而是看出了一些商家在营销上确有套路,一些顾客花了高价却喜滋滋的,这种消费体验真的良好吗?

重形式更要重品质

  对于这种模式,很多人联想到十几年前比较风靡的“私房菜”。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跟现在的私房菜餐厅不同,当时的私房菜就是做老饕生意,一般在北京的四合院或者上海的小洋楼里,同样是按位收费,每次只能接待一波顾客,没有固定菜单,完全由厨师来发挥。而一些传统餐厅的宴会菜单也还保留着这种全靠厨师安排的风格,比如由顾客提出花销的范围,菜色方面均由店家来决定等情况。

  所以,这种模式并不新鲜。业内人士表示,无论是两根白菜上架着一块肉丁,还是将炒河粉装在小碟里,都很难说是创新实践——这只不过是将中餐以日料的形式呈现而已。那么,假如“中餐日作”没有先锋性,从菜品本身来说,它又是否合理呢?业内人士称,无视两种文化的内在差别,只是将最表面的形式挪过来,无异于邯郸学步。

  有氛围、有仪式感、有情调、能彰显身份,这些都是饮食消费中顾客的需求。以至于一些餐厅衍生出一些高端消费品类也不奇怪,像一些主打中式、日式、法式等料理的高端餐厅,目前已经有不少了。

  在一些被公认的高端餐厅里,厨师别说耍脾气了,顾客的习惯、口味都是被一一记住的。顾客是不是左撇子、喜欢喝什么酒,厨师都会细心留意。厨师耍脾气,倒颇像是传统师匠崇拜与市场经济的混搭,显得另类而怪异。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个别店家一味只学高端餐厅做派的“皮相”,比如模仿《寿司之神》之类的纪录片,包装出看似高端的菜品,而内在的质量呈现和文化积淀却非常单薄,则根本撑不起“高端”的门面。餐厅既然选择走高端路线,就要踏踏实实做好菜品,为顾客提供好服务,这些才是一家餐厅的核心竞争力。当然,这种模式能否走得通、行得久,还得靠时间来检验,最关键是得看消费者能否买账。

  (王宁 综合整理)

分享到:

上一篇:四川犍为县:“农”墨重彩 美丽乡村入画来
下一篇:不要让消费者困在“中餐日作”的营销噱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