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食品行业门户网站,宣传食品安全发展,服务品牌创建品牌传播。食品行业影响力融媒体整合传播推广平台。
服务消费经济 诚邀各大品牌合作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要闻 > 正文

构建农产品流通“销—供—产”新生态

2021-09-06 10:21   浏览量:12293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政策推动和经济发展的多重利好下,一方面已形成以农批市场为核心的产业链结构;另一方面大型商超、电商平台等线上线下一体化零售渠道加速行业变革。尤其是疫情期间,社区团购、前置仓等新模式为供应链整合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物流管理、冷链布局为农产品成本结构优化、产品质量控制、产品品牌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多元的消费新场景,后疫情时代如何加强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链接多元的业态模式,构建稳定的供给关系,形成以销定产的新供给平衡?对此,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会长戴中久。

升级农批市场

打造产业互联网生态平台

  戴中久表示,农批市场在当代农产品供应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枢纽作用,支持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

  分散的种植区域和细分的城市消费结构,决定了农批市场仍然是我国农产品流通主渠道。尤其是疫情期间,农批市场间的连线结网确保供应链上下游有效衔接。因此,加强农产品供应链能力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发挥农批市场资源禀赋,通过数字化改造,强化其核心功能。

  在具体做法上,戴中久认为,可结合其自身实体市场、仓储(冷库)配送、质检、供应链等优势,成为入驻商户的助手,共同服务终端客户,打造集“展示展销、采购交易、物流配送、信息发布、质量检验、供应链金融”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互联网生态平台,通过线上电商平台和线下实体市场结合,整合拓客引流、店铺展示、营销促销、仓配一体化、移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等资源,高效服务农贸市场商户与餐饮食堂等B端客户。

从冷链到仓配

优化改善基础设施

  目前,农产品供应链存在冷链物流成本高和产地基础薄弱等问题。“需明确物流在农产品供应链发展中重要的载体作用,要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和产地物流设施建设。”戴中久认为,物流是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往往也是供应链中成本较高的部分,对物流网络的合理规划布局将有利于降低整个供应链成本,提高全链条的流通效率。”目前来看,我国从产地“最初一公里”到城市“最后一公里”的农产品物流基建设施有着较大的改善空间。

  在冷链方面,“从田间到舌尖”都亟待建设高性价比的基础设施。如鼓励大型物流服务商通过在田间地头建设农产品集收点,研发投入适应小批量分拨的移动分拣车、建设贴近产地的生鲜预处理中心、针对众多农特产品品类设计专属包装、在特色农产品丰收季全国系统性调拨冷藏车辆、专属全货机及多种运力资源等,刷新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交付速度、创新生鲜品牌在运送过程中的保鲜手段。

  在仓配数智化方面,从基础建设到运营模式都亟待创新。如中农联控股有限公司通过“云仓配”模式打造互联互通的流通网络,不仅缩短了流通渠道,降低了流通成本,稳定了农产品价格,而且还为农批市场仓储化变革起到了标杆示范作用。该模式中的“云”是依托农产品大数据、区块链、线上平台、直播平台、云结算、供求信息、全链可视化溯源、配送云体系等技术应用构建的数据增值、供应链金融、价格指数服务等数智产业;“仓”是依托立体仓储、全温区智慧自动化冷链交易中心、电商区域总部仓、云仓管理系统等基础建设形成的智慧冷链服务体系;“配”是依托中央厨房加工配送、国际农产品展销、工厂品牌市集C2M等流通业态提供的同城配送、远程配送、社区终端配送等服务。“该模式通过产品生态打造产城互动、产城融合示范平台,形成商业闭环,促成产品、产业、城市、人流之间有活力、友好、持续向上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助农’,引领现代涉农流通平台向数字化、国际化发展。”戴中久补充道。

建设反向信息流系统

借助数字化实现供应链升级

  疫情对人们的消费习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网购、社区团购等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农产品该如何借助数字化实现供应链升级以满足不同业态下人们的个性化、细分化需求?戴中久提出,探索“消费—生产”的反向信息流系统建设,创新农产品零售网点及其数据打通。

  戴中久解释,末端零售网点是真正触达消费者的供应链最后一环,在数字化浪潮和消费升级双重背景下,如何助力农产品零售数字化转型,通过数据助力生产决策,用数据反哺上游生产,是农产品供应链最具价值的创新。高效稳定的供应链有助于进一步畅通日常消费的末端物流通道,为数字经济时代有效释放消费活力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同时也为生鲜电商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

  在具体做法上,他提出,可鼓励末端零售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建设,结合门店销售数据以及天气节气等外部特征进行大数据分析,帮助门店对未来销量作出精准预测,对各类动态采购提供建议和指导,也为大规模的产地生产提供数据基础。在环境改造、智慧物业管理、智能称重收银、全渠道融合发展等方面逐步实现交易数字化、商户数字化、用户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从整体上提升消费者体验,提高商户经营能力和政府监管能力,实现多方共赢。

  此外,戴中久提出,应完善供应链金融产品,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健全可靠的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同样是供应链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解决上下游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上提供了有效的办法。如中国银联,根据政策导向、产业发展方向,结合其各方资源和优势,重点聚焦于依托农业产业链核心企业信用、真实交易背景的小及小微企业,为上下游企业提供无须抵押担保的供应链融资,并且在业务创新的基础上还将中国银联的支付产品引入其中,从‘链’的角度有效打通B端支付和C端支付业务。”

  对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戴中久表示,应遵循“强节点、建链条、优网络”工作思路,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实施主体开展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着力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强化长期稳定的产销对接机制,加快建设畅通高效、贯通城乡、安全规范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同时,要鼓励支持大型国有和民营农企国际化供应链体系建设,在统筹和发展重点的基础上,建立规模化境外生产加工储运基地,支持以合资合作和并购重组等方式培育和布局大型大宗农产品贸易商,加强在中东、远东、东南亚等地区对重点产品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掌控,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产品进口稳定性、可靠性。联合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构建完善的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农产品供应链网络体系,形成“销—供—产”反向的供销平衡关系,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保障市场供应,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消费升级。

分享到:

上一篇:辽宁阜新对校园食品安全实施“双监管”
下一篇:河北沧州:建设环京津环雄安精品瓜菜产业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