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食品行业门户网站,宣传食品安全发展,服务品牌创建品牌传播。食品行业影响力融媒体整合传播推广平台。
服务消费经济 诚邀各大品牌合作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乳饮 > 正文

新一轮奶牛遗传改良计划启动

2021-05-11 16:20   浏览量:16916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本报讯 (记者杨晓晶)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新一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包括生猪、奶牛、肉牛、羊、蛋鸡和肉鸡六种畜禽,力争通过15年的努力,建成比较完善的商业化育种体系,自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突破性品种,确保畜禽核心种源自主可控。全国奶牛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同期发布。

  据了解,2008年以来,我国奶牛群体生产水平显著提高,总体遗传改良成效显著。繁育体系不断健全,遴选国家奶牛核心育种场10家,核心群规模达到6400余头,建设了24家奶牛种公牛站;建立生产性能测定中心38个、标准物质制备实验室1个、全国奶牛数据中心1个,生产性能测定能力显著提升;推动形成了多个奶牛育种自主创新联盟,联合育种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制修订了《中国荷斯坦牛公牛后裔测定技术规程》等一系列国家及行业标准和规范;遗传评估日趋规范,建立了我国奶牛遗传评估技术平台,制定了中国奶牛性能指数,良种推广水平稳步提升。

  农业农村部表示,第一期《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2008-2020年)》的实施,还未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奶牛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弱、整体竞争力不强的局面。现阶段,奶牛育种基础性工作薄弱,生产性能测定参测比例低、数据质量不高,繁殖、健康等性状数据收集不完善;基因组选择参考群体规模小,性别控制和胚胎扩繁等现代繁育技术研发与应用力度不足;种牛自主选育体系不完善,育种核心群规模小,联合育种机制相对松散,冻精质量监管不全面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有必要继续实施奶牛遗传改良计划,着力解决我国奶牛种业发展的短板弱项,务实奶业全面振兴的根基。

  根据计划,到2035年,我国将建成一批高标准、高水平的国家奶牛核心育种场,建立全国奶牛育种大数据和遗传评估平台,育种新技术实现自主突破,高效扩繁效率得到全面提升;群体遗传改良技术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家奶牛核心育种场和种公牛站生物安全水平显著提高,奶牛群体平均产奶性能显著提升,培育出2-3家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奶牛种业企业。主要工作包括:完善生产性能测定体系,推进育种数据采集标准化,建立高效智能化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体系,大幅提高数据采集能力和质量;强化种源基地建设,建立以国家奶牛核心育种场和种公牛站主导的核心种源培育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奶牛种业企业2—3家;加强育种科技创新,挖掘影响产奶量、牛奶品质、繁殖和健康等性状的关键基因,加强创新利用,开展特色种质创制,实现遗传评估与国际接轨;规范遗传材料监管,制修订《牛冷冻精液)(奶牛胚胎移植技术规程》等遗传物质相关技术标准,完善精液、胚胎等遗传物质监管机制,发展一批技术实力强、运行规范、服务高效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优良种质的利用效率;健全生物安全防控,加快推进国家奶牛核心育种场、种公牛站疫病净化,创建无疫区、无疫小区或净化示范场等。

  农业农村部提出,计划涉及部门要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奶牛遗传改良计划的投入,逐步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重点加大对生产性能测定、育种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联合育种、遗传物质监管、疫病防控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现代种业提升工程优先支持国家奶牛核心育种场、种公牛站、生产性能测定中心等育种单位建设。定期对测定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进行第三方抽查和考核。鼓励将长期致力于奶牛育种的技术人员纳入各级政府的人才计划,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加强对国家奶牛核心育种场的监督管理,建立定期考核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考核制度,通报考核结果,对考核不达标的及时取消资格。鼓励生产性能测定中心形成第三方服务机制,完善国家奶牛核心育种场专家联系制度,鼓励核心育种场与种公牛站加强合作,提高育种水平和供种能力。加强体型鉴定员等专业技术人员规范管理,鼓励国内育种单位与国际育种组织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奶牛种业与国际接轨。

分享到:

上一篇:低温奶来了 冷链尚未建成
下一篇:胡学川引领安宁烧酒狂奔散酒赛道 放言成为连锁战略执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