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4 08:51 浏览量:14662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对于乳业而言,奶牛良种同样重要,良种是畜牧业的芯片,是奶业生产的基础。在现代奶业发展策略中,抓好奶牛品种遗传改良和种质资源创新利用是首要工作。近年来,我国奶牛良种覆盖率显著提升,推动了全国奶牛群体平均生产水平大幅提高,但有业内专家认为,与奶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育种整体水平还存在差距。
“我国奶牛育种工作需要建立符合我国奶牛养殖业需求的良种选育和评价标准,提升民族自主育种能力,保障奶牛养殖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专家一致表示。
开端虽晚 加速追赶
我国奶牛育种工作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建立了许多大型奶牛场,根据我国奶业的发展需求,在原有引进荷斯坦牛与地方黄牛的杂交群体基础上,培育了我国自己的奶牛品种——中国荷斯坦牛。”据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张胜利教授介绍,在目前我国饲养的近1044万头奶牛中,85%以上的品种属中国荷斯坦牛。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奶牛育种工作获得了极大发展,奶牛群体数量和质量不断上升。尤其是自2008年实施《全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2008-2020年)》以来,奶牛良种覆盖率显著提升,推动了全国奶牛群体平均生产水平大幅提高。世界荷斯坦联盟调查显示,2020年,我国奶牛平均单产已达到8300千克,接近德国(9873千克)、法国(9048千克)、瑞士(8724千克)等欧洲一些发达国家水平。
据专家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初步构建了奶牛遗传改良技术体系,奶牛个体性能测定规模不断扩大,优秀种牛自主培育技术体系不断完善,奶牛重要性状功能基因挖掘与鉴定取得进展。目前,我国已建设了39个生产性能测定中心、1个全国奶牛数据中心,遴选了10家国家奶牛核心育种场;有22家奶牛种公牛站,年产冻精能力达1500万剂。
“现在,我国奶牛种公牛一出生时都会进行基因组检测,既可以提前检测是否携带遗传疾病或缺陷,也可以通过基因组估计育种值,早期准确判断这头犊牛将来的种用价值,应该说奶牛种公牛已经真正实现优生优育,良种推广模式不断创新。”张胜利表示。
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加快良种遗传改良,才能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这在很多养殖大省都得到了体现。就在前不久,山东省东营市澳亚牧场的52头“试管牛”完成了基因评价测定,这是我国自主培育的中国荷斯坦奶牛。经测定,其体形性状、健康性状、生产性状即产奶量等重点遗传改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在全部基因组参考群体中,这些体外胚胎技术生产出来的小母牛的基因组检测成绩全部进入到全球前10%。”据澳亚牧场(中国)繁殖育种技术总监梅承介绍,目前国产奶牛平均每头年产奶量低于发达国家4吨左右,而“试管牛”是选择性状最好的牛进行定向繁育,能够大大提高育种改良水平和速度。
而在奶牛良种场,一头种公牛一年生产的冷冻精液可以配种1万—2万头母牛,影响范围非常大,所以培育优秀种公牛是奶牛育种的核心。“目前国内自主选育种公牛不足30%,要突破奶牛核心种源对国外的依赖,就要建立优秀种牛自主培育体系。”北京奶牛中心副主任刘林表示,我国主要育种目标是以生产产奶性性能为主,目前在基因组选择的应用和数据的收集方面有所提升,提高了育种的准确性、可靠性。在北京,一些奶牛良种场已经实现了机器人挤奶。据刘林介绍,这种全球领先的技术有一个装置,可以识别乳导电率、乳成分,为育种工作积累了非常有用的数据。
种业是畜牧业发展的先导产业。选育畜禽良种是提升我国畜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在畜牧业大区新疆,近日在呼图壁县的种牛场,正在准备进行今年第一批荷斯坦奶牛胚胎生产,计划生产高产奶牛胚胎1000枚。新疆动物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强表示,过去想通过品种改良达到高产水平,需要10到15年的时间,现在通过胚胎移植技术,育种时间缩短到了1年。“现在在呼图壁,一年可以生产8000多枚胚胎,这项技术已经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李强说。
据了解,新疆大力开展奶业振兴行动,力争到2025年,新增奶牛20万头,牛奶产量达到270万吨,建成全国奶业大区。围绕这一目标任务,呼图壁种牛场在实施胚胎移植技术的同时,还在不断提升完善技术,保证母犊出生率。下一步,还将采用活体采卵技术生产体外胚胎,进一步提高良种母畜利用率。
对标国际 短板突出
但是,我国的奶牛育种整体水平与奶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据了解,目前,国产奶牛平均每头年产奶量低于发达国家4吨左右。而“试管牛”是选择性状最好的牛进行定向繁育,能够大大提高育种改良水平和速度。但因为技术和成本原因,“试管牛”在国内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无法形成产业化。缺乏核心技术,良种奶牛胚胎和种质奶牛就要依赖进口。
那么,对标奶业发达国家,我国奶牛选育技术和遗传评估体系的短板在哪里?
对此,北京奶牛中心总经理麻柱认为,良种资源不再是制约我国自主育种能力的关键短板。据他估计,全国约30%成母牛单产达到10吨以上,超过欧盟,接近北美国家同等水平,全国近10%成母牛单产达到12吨,达到全球领先水平。选育技术也不再是选育体系的关键问题。据了解,自2012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北京奶牛中心、上海奶牛育种中心,构建了我国目前唯一的官方奶牛基因组选择技术平台,分子育种技术和遗传评估算法处于奶业发达国家同等水平。
但是相比欧美奶业发达国家,我国奶牛养殖历史短、数据积累少,在扩大DHI测定和后裔测定数据规模、拓展选育性状表型数据采集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由于奶牛育种的特殊性,必须实施产业纵向联合育种,然而,产业链断裂是制约我国奶牛育种工作提升的关键。
张胜利也表示,我国育种基础工作目前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如生产性能测定参测比例仅为40%(美国为90%,以色列为70%),数据积累少,良种快速扩繁技术效率低。其次,核心种源自主培育能力不强,大部分优质种牛精液和胚胎从国外引进,核心种源自主培育和奶牛良种快速扩繁技术依然是短板。另外,基因组选择遗传评估的准确性亟待提高。与国外相比,参考群体规模小,评估准确性不高,迫切需要开展实施“国家奶牛基因组育种计划”。还有,奶牛胚胎移植技术、活体采卵体外受精胚胎生产技术的研发力度不够,难以满足奶业发展对良种牛的实际需求。
突破关键 自主供种
面对畜牧种质繁育研发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的严重制约,专家提出,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奶牛育种还要在主要品种方面、卡脖子技术方面有新的突破,形成群种繁育、良种扩繁、商品化生产梯次推进的育繁体系。
以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继续编制实施新一轮全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优化完善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夯实我国奶牛品种登记、生产性能测定和种牛遗传评定等基础育种工作,建立奶牛育种数据平台和遗传评估中心;重点突破一批奶牛良种繁育的关键技术,加快现代育种技术创新与应用;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奶牛种业创新体系,显著提升我国奶牛核心种源的自主供种能力。
努力实现自主供种能力达到70%以上,摆脱对国外进口种源的依赖。同时,培养一批具有自主育种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集团,支持这些育种企业逐步确立在国内奶牛种业市场的主导地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促进国内奶牛育种企业与国际接轨,提升国产奶牛种质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我国地方奶畜品种资源,培育2-3个适合我国不同区域环境和养殖条件的奶牛和乳肉兼用牛新品种(系),增加奶牛品种的多元化利用,提高奶牛养殖效益。
据了解,目前,国内多个省市已经开展了相关工作,如山东,每年统筹各类科技资金3000万元以上予以专门扶持。经过4年多攻关,目前胚胎移植成功受胎率已经达到42%的国际先进水平。畜牧业大区新疆,今年将投入2911万元,用于现代畜禽种业提升,从创建规范养殖示范企业、数字化育种等方面,推动5个畜禽种业提升工作。目前,专项资金已下达各科研院校、各地育种单位。
专家指出,奶牛种业事关奶业振兴,只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种牛自主培育体系,提高种源自主保障能力,才能从源头上提高我国奶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