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5 13:49 浏览量:27808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 亢 霞 郝晓燕 袁舟航
近年来,我国逐步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粮情的粮食产业发展体系,促进了粮食市场大流通、大贸易、大产业、大市场的全方位发展,为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推动粮食产业提质增效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三五”:奋力跑出“加速度”
“十三五”时期,我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形成了聚焦“一个目标”、服务“两大战略”、坚持“三链协同”、建设“四大载体”、实施“五优联动”的创新发展思路,我国粮食产业在粮食“产购储加销”全链条上持续发力,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迈上新台阶,粮食产业发展取得了体量与质量、结构与效益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好成效。
一是粮食生产能力跃上了新台阶 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66949万吨,创历史新高。与2016年相比,我国粮食总产量增加了905万吨,增长了1.4%。稻谷和小麦的年产量分别稳定在4200亿斤和2600亿斤左右,且均已连续多年超过当年需求量。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6亿吨以上,连续6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我国人均粮食产量达到了470公斤左右,高于人均400公斤的世界粮食安全标准线。粮食生产的物质支持体系明显增强,应对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的能力显著增强,我国有能力有条件依靠国内资源保障口粮绝对安全。
二是粮食产业总产值跑出新速度 “十三五”时期粮油产业在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利润总额等方面指标的增速明显高于“十二五”时期,粮食产业蓬勃发展,为国民经济平稳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19年底,全国纳入粮食产业经济统计范围的各类企业达2.28万家,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15万亿元;粮食加工处理能力达12.5亿吨,实际加工粮食5.5亿吨,加工转化率81.3%,销售收入利润率6.9%。11个省份(山东、湖北、江苏、安徽、广东、河南、湖南、四川、河北、贵州、黑龙江)粮食工业产值过千亿元,其中山东达到4216亿元,安徽、江苏、湖北、广东、河南7省超过2000亿元,为粮食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强进动力。
三是粮食流通体系建设呈现新气象 粮食仓储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新建一大批现代化粮仓,全国粮食企业标准仓房仓容已达6.5亿吨,简易仓房仓容2.2亿吨,油罐总罐容接近0.3亿吨。粮食物流体系建设不断健全,粮食接卸发运设施、中转仓及中转效率、铁路专用线、专业化得到改善和提升,粮食物流集中度不断提高。粮油产品由传统的依靠批发市场、零售市场等线下交易方式进行的销售,转变为“互联网+”等线上交易与线下交易并重,成为现代粮油产品交易的重要方式。
四是优质粮食产品不断增长,满足高品质生活的新需求 优质粮食工程打通粮食流通“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有效促进了产业升级。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2020年开展的覆盖900余家企业的网络调研显示,优质粮油收购量由2017年的3450万吨增加到了2019年的4300万吨,增长了25%;优质粮食销售量由2017年的1440万吨增加到了2019年的1708万吨,增长了20%。与此同时,带动了企业整体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的增长。
“十四五”:发展面临新机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统筹发展和安全”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粮、棉、油、糖、肉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提升收储调控能力”等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要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的部署要求。这些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产业发展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粮食产业发展潜力大、韧性足的势头没有改变,在加快建设粮食产业强国、提升我国粮食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推动我国粮食产业发展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的新征程中仍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是我国粮食安全制度政策更加健全完善,粮食产业发展基础坚实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工作,确立了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观,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粮食安全保障立法加快推进,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压实,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粮食供给结构不断优化,粮食产业稳步发展,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二是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粮食产业发展韧性足、空间广 “十四五”时期,随着城镇化持续推进、人口增长、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将迎来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强的新阶段。我国有着14亿人口的规模庞大的消费市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年为30733元,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为28%。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低于30%为富裕,表明居民食品消费需求已进入富足阶段。我国收入增长提升了居民的消费能力,促进了消费结构升级,对粮食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方面,预计粮食消费需求的峰值还未到来;另一方面,在确保粮食数量稳定供给的情况下,对粮食产品的绿色营养健康需求增加,从生活消费向品牌消费转变,为粮食产业发展带来了广阔发展空间。
三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增大,建设粮食产业强国的外部环境总体仍处于有利状态 随着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争端解决程序走出停摆,多边粮食国际合作将成为新常态,区域国际粮食贸易合作和竞争并存。我国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保持良好多边双边合作,建立了科技交流和经济合作关系等长效机制,为我国粮食产业国际合作提供了有利合作条件。特别是“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兴起,成为未来区域国际粮食合作的新亮点。我国加入WTO以来逐步扩大了外商投资农业的准入范围,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特别是促进了畜禽养殖、饲料加工、粮油加工等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势头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在世界经济衰退、全球化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背景下,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大宗商品市场动荡,困扰经济复苏的深层次矛盾短期内仍难以化解。这将对全球政治经济发展格局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对粮食安全和粮食产业发展增添诸多不确定性,需要增强忧患意识,切实做到居安思危。
深入推进“五优联动”协同发展
“十四五”时期,粮食产业发展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补齐短板锻造长板,抢抓健全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建设,端牢14亿人民饭碗和满足居民的营养、健康及美味食品需求的窗口期;抓住“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加快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积极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的关键期;用好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和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协同发展的战略期,紧密围绕“优质绿色化、集团(群)化、信息化、品牌化、多元化”,在更高层次上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一是深入推进粮食产业优质绿色化发展 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优化产品供给结构,突出解决“好不好”“优不优”问题,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优质粮食工程引领,推动粮食经营主体发展绿色、优质粮食品种,建设优质原粮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倡导适度加工,鼓励绿色仓储运输,实现“五优联动”,切实提升粮食产品品质,形成优质粮油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协同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是深入推进粮食产业集群化发展 立足粮食生产功能区和核心产区建设,粮食种植区域化发展,小麦、稻谷、玉米种植优势区布局稳步推进。粮食仓储、加工、物流、食品产业园区和大型交易市场,引导粮食企业向园区、向产区集聚,产业集群效应显现。大型国有粮食企业集团化发展趋势加快,民营企业发展活力增强,外资企业稳步发展,在粮食收购、仓储、加工、销售和粮机装备制造方面,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鼓励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
三是深入推进粮食产业信息化发展 信息技术与粮食生产、仓储、物流、加工销售以及粮机全链条、全方位深度结合,粮食产业在智能感知、在线监控、数控加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等方面快速发展,缓解粮食生产、收储、加工和运输销售过程的劳动力紧张难题,使得“无人田间、无人仓库、无人工厂、无人店铺、无人车辆”成为新趋势,提升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的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水平。充分发挥国内外粮食市场期现货价格等信息,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完善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体系,有序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促进粮食产业健康发展。
四是深入推进粮食产业优质产品品牌化发展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立足地域特色粮食资源,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品牌培育计划,打造粮食产业品牌价值,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充分发挥经营主体作用,增强经营主体的品牌意识,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实现产业化向品牌化的转型升级,通过标准化、品质化、价值化,培育品牌。同时,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加强多层次性品牌理念,树立优质产品市场竞争意识,真正创立消费者信赖的优势品牌,不断提升粮食产业竞争力。
五是大力促进粮食进口渠道多元化 粮食产业发展离不开粮食进出口贸易,要增强进口粮源多元化和稳定性。在原有粮食贸易来源渠道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促进进口来源多元化。除大豆、玉米外,适当增加DDGS、燃料乙醇以及其他深加工粮源的进口,丰富进口品种结构。根据进口渠道的多元化态势,加快西部、北部粮食物流通道及设施能力建设,增开“一带一路”粮食班列,增设粮食贸易口岸,创新交易方式,简化检疫流程。
上一篇:抗压前行 寻求变革 抢抓新机 二0二0中国酒业回顾·市场表现
下一篇:山东:用“豁出去”精神交出粮储工作出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