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8 10:31 浏览量:23185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为持续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四川省巴中市依托资源优势,立足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富民增收为目标,明确了今后5年渔业发展思路和重点。到“十四五”末,全市新建部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75个、渔业养殖面积2000公顷(池塘、河沟)、稻渔综合种养面积8000公顷、渔业水库增殖面积3500公顷,水产品产量达8万吨,渔业总产值突破20亿元,形成“一鱼一业”“一县一品牌”的渔业发展新格局。
实施良种繁育工程
引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渔场、养殖大户等良种繁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华鲮(江口青鳙)、大鲵(娃娃鱼)、重口裂腹鱼(南江洋鱼)、中华爬岩鳅(巴鱼子)等巴河特色鱼类原种场、培育站建设,巩固提升巴河地方特色鱼类种质资源,切实扭转当前种源繁育体系不全、示范带动不强的尴尬现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涉农项目资金的聚合放大效应,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渔业种源建设,鼓励金融机构探索设立支持渔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增强渔业发展的资金保障。到2025年,全市培育渔业种子资源的龙头企业20家、涉渔专合组织100个、家庭渔场100个、专业大户500户。
实施质量提升工程
按照“生态、健康、循环、集约”原则,引导水产养殖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化生态鱼塘的升级、改造和开发。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和渔业投入品风险隐患排查,深入开展“三鱼两药”、水产禁用药物及兽药残留超标专项整治行动,依托四川新希望恩阳洪亮小龙虾种苗场、川台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开发840余座水库16万亩工程水面、139万亩水稻田,推行“以鱼控草、以鱼抑藻、以渔净水”的大水面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大力发展增殖渔业和稻鱼综合种养,推动小龙虾、大闸蟹、澳洲龙虾等特种虾蟹类养殖。
实施特色引领工程
全力打造江口青鳙。紧扣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江口青鳙”这块金字招牌,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机制,通过项目支持、配套建设、品牌推荐等方式聚力发展江口青鳙。力争到2025年,将江口青鳙园区打造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种苗孵化能力年达到2000万尾、成鱼核心养殖区达到3000亩,辐射带动周边水面养殖5000亩。全力创建“鱼米之乡”。充分盘活全市139万亩水稻田,大力发展稻鱼、稻虾、稻蟹、稻鳖等高附加值综合种养,加快推进“鱼米之乡”品牌创建,实现“米袋子”“菜篮子”“钱袋子”有机统一,既确保粮食稳定,又提升农民收益。力争到2025年,成功创建“鱼米之乡”5个,全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30万亩。全力打好生态品牌。北纬31毅、中国南北气候交界和全域无重金属污染丰富的水资源,涵养了巴中水产品的好品质,已成为“川鱼振兴”“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的重要品种。依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喊响生态品牌,打出安全优势,全力打好巴中生态鱼品牌。全力健全供应体系。依托“巴中枣林鱼”餐饮平台,借力“巴食巴适”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建立黄辣丁、华鲮、巴鱼子等巴河特色鱼类资源原料鱼目录库,健全水产品原材料供应体系,夯实巴中渔业核心餐饮产业供应体系,实现从基地到餐桌的无缝对接。
实施渔旅融合工程
坚持创建农业园区。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一园一策”原则,集中打造一批产业特色明、加工水平高、生产方式活、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水产农业园区。力争到2025年,成功创建1—2个省级现代水产农业园区、10个市级现代水产农业园区。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推广龙头企业实行种苗供应、标准养殖、统一加工、集中上市一条龙服务,不断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着力构建集“保种选育+标准养殖+定点屠宰+精深加工+冷链物流+连锁餐饮+品牌营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坚持渔旅融合发展。结合“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积极发展休闲渔业,推动渔旅融合发展。借力“中国农民丰收节”等传统节日,举办休闲渔业推广活动,做优“南江捉鱼节”“平昌国际垂钓节”等民俗节庆活动,集生产、休闲、垂钓、旅游、餐饮、文化、渔事体验等于一体,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渔业示范村居、示范乡镇、示范区(县)。
实施增值增效工程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和培养水产科技人才,充实水产渔政部门技术人员,加大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技人员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技术明白人、“田博士”“土专家”,建立一支与生态渔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水产人才队伍。强化科技成果应用。加大特色高价值土著鱼类繁育、养殖尾水治理、生态健康养殖示范、稻鱼综合种养等技术研发力度,鼓励产学研大协作。创建“渔业百家示范基地”,推广稻鱼综合种养、特种水产品养殖技术、微水调控技术、生物调水改底等先进技术,提高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率。强化地方标准制定。抓紧构建完善的水产养殖标准体系,尽快制定出台不同鱼类养殖技术规程、稻渔综合工程建设规范、标准化池塘建设规范、枣林鱼原料鱼质量标准等地方标准,推动巴中水产养殖高质量发展。(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