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6 11:13 浏览量:21177 来源:农民日报
王景山与东梁各庄群众商讨村庄发展事宜。车进摄
端午佳节,东梁各庄村举办了“粽子节”,数百名群众围在一起包粽子、赏节目、品粽子。 闫国栋摄
梨花节期间,到东梁各庄村观赏梨花的游客络绎不绝。刘满仓摄
编者按: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北方村落。在现代化农业领跑全国的华北平原,论规模,论效益,它顶多算是个“小学生”。可它就那样固执地出现并努力生长着,作为落后乡村嬗变至一定发展阶段具有鲜明地域性的独特样本,在某个程度上佐证了中国农村发展的必然性。
这是一位再平凡不过的记者。几十年来,他以新闻报道为业,凭着对农村的爱和对农民的情谊,始终行走在基层农村,与不同县市、素昧平生的农民说知心话、拉家常。这次,他把几十年积累的经验和赤诚倾洒到一个普通村庄,与农民出入相友,与绿野守望相助,携手追寻梦中那抹梨花香。
人民日报记者宋飞农民日报记者白锋哲王小川
这是一个普通的北方小山村。
漫长的时光里,上了岁数的老人们靠在墙根晒太阳,眼神游移之处,是熟悉的、已经没有任何新意也激不起任何兴趣的景象。人生的喜怒哀乐、生命的丰富体验,在他们,也许没能落掉半分。而今,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在等待什么?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样子?好像没有人去关注过。
直到有一天,有一个人,偶然经过,看到这一幕,被震惊了,“他们在渴望什么?他们在向往什么?他们需要什么?”
由此,一位资深“三农”记者与一个小村庄结下了不解情缘。
王景山,2014年从农民日报社退休。在职期间,始终奋战在“三农”采访一线,长期承担重大主题和典型人物报道,采写了沈浩与小岗、吴仁宝与华西、郭凤莲与大寨、常德盛与蒋巷、闫益泉与西杨、田文科与西霞口、马金平与扶贫……等等一大批典型人物。退休后,身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他不忘初心,根植沃野,情系农桑,仍然一如既往地关注农村、关注基层、关注着农民朋友。
东梁各庄,北望清东陵不足十华里,南靠燕赵群山北坡,是河北省遵化市和天津市蓟州区紧邻的边界村。人口不多,1200来人;经济不发达,发展较落后;历史算悠久,始建于唐朝;拥有丰富的梨树资源,其中有三百年树龄的古梨树一棵,百年以上树龄的梨树近百株,梨园上千亩。梨树兀自生长,花开花谢、荣枯往复,不知陪伴了多少代村民。
“三农”记者下基层走村入户,是司空见惯的事。然而,一走一看之后,却生发出了一系列故事,改变了一个村庄的面貌,并且或许还将带来更大的变化,这委实是不多见的。
老梨树村的偶遇
“别叫水坑啦,这个得叫幸福泉。”“不能叫怪树,要叫卧佛树。”
“不能只是作坊式生产梨醋,要进行深加工,与大企业合作。”
“这老房子可是村庄的宝贝,千万不要拆掉。”“村里的环境太差了,想要发展这可不行。”
……
今年3月15日,听说有古梨树群落,王景山第一次到访东梁各庄村。村党支部书记邢跃亮仍记得期间的点滴细节:“当时王老师因半月板腿伤还在康复期,是从地边捡一根树枝拄着跟我上山转的。每到一处他都是结合庄上实际,从发展定位、思路等方面给出建议。甚至对一棵树、泉水等该如何起名等细节问题都讲述地非常仔细。听说村里还有唯一一处近300年的老宅子,他坚持去看看。房主人说正准备拆掉盖新房,王老师把我拉到一边急切地嘱咐,‘这房子可千万不能拆,赶紧找文物部门鉴定保护起来,将来用作村史民俗馆,让老房子讲述老故事新发展,成为村里又一旅游景点,这可是你们村里的一大宝物啊!’”
“大概转了两个多钟头,临走王老师对我说,‘好好干,我会帮你把东梁各庄打造成梨花小镇!’他还给我留下了联系电话和微信。”邢跃亮回忆说,“这件事似乎就这样过去了,以前不是没有来过其他老师,再联系或者再来便是遥遥无期,一开始我并没敢抱太大希望。可是,王老师不一样。”
两天后,邢跃亮接到王景山的电话。“当时的我真得很吃惊,他把我忘了也很正常。老师说,‘跃亮,我已经和市领导反映了,相关领导下周会抽空去村里调研。’我很惊喜,又有点怀疑,转述给村主任后,他也不敢相信。”
转眼就到了周四,邢跃亮对村主任说,“肯定没戏了!领导不会来的!”没想到,3月23号,周五上午9点,他就接到了电话,说遵化市副市长和宣传部长一会儿就要去村。“我的第一反应是王老师言出必行,第二反应是村子那么脏,咋进人啊!”
“脏乱差,垃圾满天飞,谁会愿意来你们村呀!”邢跃亮清晰地记得,遵化市委常委、副市长梁辉进村后的第一句话。看完梨园,梁辉语重心长地说,“按照王老师说的,好好把环境卫生治理好,我们会帮村里打造梨花小镇的。”
“我久久不能平静,把市领导来村之事通过微信告诉了王老师。老师回复说,‘跃亮,再困难也要把村的环境卫生先治理好!’”这是亟需迈出的第一步,邢跃亮心里有了想法。
王景山告诉记者,“第一次到村里,听村书记说酸梨卖不出去,已有村民开始砍伐梨树了。为保住祖宗传下来的这片梨园,他与后铺村党支部书记赵志永合伙买了120口大缸,想通过土法加工酸梨汁,让梨子卖上好价钱。凭着几十年的采访识人经验,我当时就断定,这个憨厚的小伙子是想干事的,只是不知道该咋干。尤其是在离开村子时,我看到4位蹲在墙根晒太阳的老人,他们的那种眼神,迷茫中又带有希望,我的心一下子就被深深刺疼了。我当时就想,假如其中的一位是我的亲人,回到城里上班的我,怎能安心?那迷茫渴望的目光,好像在说,孩子,我们并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我们渴盼有一个美丽幸福的家园!那是一种不屈服、不甘心贫穷下去的坚守。所以,我决心尽自己微薄之力来帮助村庄走出几十年的困境。”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上午梁市长、卢部长来村考察,给了很多想法和意见。我代表村里1200名百姓感谢王老师的关爱!”
“很好,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怎么解决没有钱又想干事的问题呢?总书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只能自己救自己,不能靠别人。应该召开村委会统一认识,然后凝聚全村鼓起信心,用智慧与双手建设美好幸福家园。”
“好的,我会团结村里所有人改变脏乱差,明天就开党员群众大会!您是我们村的贵人!”
这是邢跃亮与王景山的微信交流。
3月24日,东梁各庄村召开了全体村民大会。三个多小时的会议,邢跃亮把王景山及市领导的话原原本本讲给大家听,讲明了美化村内环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出乎意料的是,村民们对这件事的热情十分高涨,全都大力支持!对于打造梨花小镇更是信心满满,当时就有42人报名成为志愿者。”72岁的村小学退休老校长李广明在当天的日志里写道:村民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这种场面多年来我还真是第一次看到。
说干就干!全村用两天时间开展动员和规划设计。3月27日,第一天的“治理家园”行动开始了!“从拆除违建开始,一开始我还真没有多大信心,毕竟村里环卫基础太差,还没有钱,全靠义务劳动能不能把这件事做好?连我自己都有点怀疑。”邢跃亮表示。
没想到,第一天志愿者竟达60多人!各种农用车十余辆,工作进展超出计划。晚7点,“还没跟王老师报告,老师的电话倒是先来了。”邢跃亮介绍完这一天的情况,“老师详细给我讲了提高大伙士气、开展工作的方法,让我对第二天的工作充满了新想法、新期待!”
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每天晚上7点,王景山的电话总会准时响起。“老师不厌其烦地提醒我该注意什么、该怎么做,一个长辈对晚辈的关心关怀之情,都融入在了这定时响起的电话铃声中。也是在这时,我心里已经默默把老师当成了亲人。”
邢跃亮说,“前两天是王老师给我打电话,我再转达给村民们。后来我就按了免提,让所有人都听,他的话感染了很多人。志愿者也是愈来愈多,第一天行动时,早上7点在大队聚集了32人,到中午时有46人,下午统计达到80多人;第二天达到96人,最高峰时有186人。大伙都是不讲条件义务干。”
每天,邢跃亮还用微信与王景山交流着。“今天是活动第三天,志愿者人数越来越多,按您的教导,分了几个小组,清理、绿化、喷墙、美化停车场、建厕所,群众热情越来越高涨,我真被村民们感动了,谢谢您给我们老百姓带来的希望!”
不是本村人,胜似本村人。王景山的热心帮助给东梁各庄村注入了一支“强心剂”,村民们思变向好的内生动能被前所未有地激发出来。在整个环境治理行动中,每个可亲可爱的志愿者都有着令人感动的故事。好几个七八十岁的老人都主动参加义务劳动,劝都劝不走;脑血栓后遗症患者、老党员徐文,为躲避劝阻,悄悄在村北桥洞下连续四天整理垃圾;老党员李广明白天干活,晚上写全村总结和注意事项;退伍军人、老党员候会林每天靠吃止痛药才能入睡,第二天还咬牙接着干;退伍干部尹海生,坚持8天连续奋战;年轻干部李久旺、杜卫东等,始终默默无闻工作……
就这样,奋斗了八天加三晚,222名志愿者,依靠“义务劳动”的付出、奉献和坚持,齐心协力打赢了这场硬仗。老人们说,“走在治理后的街道上,自个儿都感觉幸福了,精气神都显足了。”李广明在日志中写道:看到我发的家乡志愿者们用自信自救的信念,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村容村貌的视频画面,在外的外甥等亲戚都不大相信,且持怀疑,“谁这么傻呀,正是老百姓备耕抓钱的季节”,我的回复是“这都是真的,你们若不信就来看看吧”。
4月26日,几次拿起手机又放下的邢跃亮鼓足勇气给王景山打去电话,把村里亟需一辆垃圾运输车是眼下最大难事予以倾诉。他担心村里几十个垃圾桶靠人工天天搬运,不能长久坚持,那样,好不容易获得的卫生整治成果不就前功尽弃了吗?王景山问他,“垃圾车需要多少钱?”邢跃亮说,“3万多元”。王景山感慨地说,“这下你尝到什么叫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滋味了吧?我尽快把你们村的这一困难汇报给市领导,请他们协助解决,但你一定记住,这绝不意味以后有困难市里就都负责给解决。”
5月14日,邢跃亮兴奋地给王景山发来微信:“老师好,今天梁市长安排环卫办领导解决垃圾车问题了。”
打开锈锁拨亮灯
在东梁各庄村活动中心,记者与四五十位东梁各庄村干部群众交流时,大家情绪高昂、争相发言,纷纷表达着对王景山的感激感念之情和对村庄发展的想法认识。
村主任于子顺说,“过去村里经济相当落后,群众想好、干部也想好,但是认为没有钱啥也办不了。王老师来村后说的话、对我们村的关心,就像用一把钥匙打开了多年沉睡的锈锁,我们憋了一肚子追求幸福生活的意愿被点燃了。我们明白了,按老路走永远不会翻身,没有钱还要办事,必须自己救自己,大伙们必须自觉自愿出义工。”
今年4月8日,东梁各庄村举办梨花节。在梨花开放的半个月间,该村迎来了来自北京、天津、唐山等地的1万多名游客,村民们备受鼓舞;5月份,根据王景山的建议,村里开设“遵化梨花小镇”公众号,并致力于深度融入遵化市全域旅游建设当中。
在外发展、富了不忘回馈村庄的于定庄说,“王老师给我们点亮了希望这盏灯。他的关心鼓舞鼓励着村干部,群众本来也有着非常纯朴的感情,爱村子就像爱自己家,不愿意一直落后下去。受王老师启发后,抱着试试看的思想,大喇叭一广播一倡导,全村积极性就都调动起来了。”
土生土长的退休村小老校长李广明说,“4月8日,王老师第二次来村。我们早就盼着见到他,就一路尾随旁听,是越听越有劲,以前没有人这么上心过,他好像是东梁各庄人一样,把村子当成了自己的事业。像王老师这样的知识分子有很多很多,农村最需要这样的人指点。如果能够形成潮流,那整个中国将会有更多农村受益。”
74岁的村民代表张玉仲说,“在王老师的感召下,村里第一次号召群众,没有钱还干成了事,并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都盼着东梁各庄搞好了,有王老师指路,点燃起星星之火,大家一拥而上就一定能燎原,让东梁各庄发展起来。”
有的村民说,“我们志愿者全是自愿的,村里面貌好了,住着也顺心,看着也高兴。原来不是没有觉悟,而是没有看到希望。”一位70岁的老人说,“我岁数大了,干不了重活也要干轻活,村里变好了,就算我看不到了,还有我儿子,有我孙子。”还有村民说,“村里环境美了,大伙收入多了,我的孙子就不用打光棍了。”还有的说,“思想转变靠的是什么?群众心里已经有了前进的思想,只是没有人拨亮这盏灯,现在灯拨亮了就不要让它灭了。”
端午节这天,东梁各庄举办第一届粽子节,所有备料全是志愿者捐献,300多位村民欢聚一堂庆端午,幸福的笑脸洋溢在每一个村民的脸上。
几个月来,其他镇村因为东梁各庄村的志愿者精神慕名而来参观。以前外出不愿意透露自己是“东梁各庄人”的村民,现在会自豪地说“我是东梁各庄人”。
7月21日,王景山和遵化市领导一起为“东梁各庄与官房村结为民族团结共进村仪式”揭牌。“官房村是个满族特色村,让两个村互鉴互助,共同打造诚信农村”是王景山5月份提出的建议。
为就近找到帮扶对象,王景山把东梁各庄村的变化,讲给了正在娘娘庄乡芦南山村建设“美丽南山健康小镇”旅游项目的负责人王福庆,王福庆主动提出对接帮扶东梁各庄发展生态旅游项目。遵化市山里各庄村村委会主任贾泽林听了王景山的介绍后,也义务给东梁各庄当起了发展顾问。
7月底,就在王景山离开遵化返程前,部分村民连夜上山摘桃子,然后洗、切、蒸煮,给王景山做了56瓶黄桃罐头。当看到邢跃亮发来的现场制作视频时,王景山激动地在电话里说:“跃亮,乡亲们的深情厚意我收下了,从当初偶然进村,到现在发生的变化,我只是想帮助村庄走出困境,仅此而已。我任何时候都不会拿东梁各庄村的一草一木。”
“像王景山老师这样的记者、作家,既不是我们遵化人,也不在遵化工作,却对东梁各庄这样一个薄弱村的发展如此尽心尽力,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党的‘三农’新闻工作者对农民的情怀,令我们深受感动,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推动遵化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决心。”遵化市委书记李贵富说,今后,遵化市将继续把乡村振兴、富民惠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继续关心支持东梁各庄村发展,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做好事、做实事,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邢跃亮说,“我一直被志愿者感动着,这是一种精神,整个过程收获的是凝聚力、是真感情。我们已经认识到,只有带头往前奔,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素昧平生的王老师。”
后记
精神的力量能有多么巨大?什么东西能够激发起巨大的精神动能?怎么样才能够迸发出精神之伟力?
60余年前,河北省遵化西铺村的一个合作社,二十三户贫农总共的家产只有“三条驴腿”,被人称为“穷棒子社”。但是人穷志不穷,先辈们靠自己的双手,寒冬腊月从山上打柴卖钱买农具,正是靠着互助合作、艰苦创业,村里摆脱了贫困,被毛主席称为“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
50多年前,遵化的另外一个村庄沙石峪村,土如珍珠水如油、满山遍野大石头,然而村民们发扬“当代愚公”精神,硬是肩挑臂挎,从石头缝里取土、在青山板上造田,创建了“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世界奇迹,被周总理赞誉为“北方农业的一面旗帜”。
半个多世纪以后,同样是在这片不缺少精神、不缺少经验的土地上,发生了一位记者与一座村庄的故事,村民们用行动践行着习总书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嘱托,同时也生动诠释了精神之力、梦想之力、希望之力,以及人们向上向美向好之本能追求。
这是精神之力的一脉相承,也印证了精神之光的永不磨灭。
当然,在广袤中国的几十万个村庄中,甚至只是将遵化市648个村庄作为参照,这个村庄所发生的故事也许都显得微不足道;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起步之年,当早已铆足干劲儿发展了数十个年头的全国各地名村强村,正大步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奔去时,这个村庄所发生的变化也许会被衬托为落伍。然而,正是因为它的普通与落后,才更具普遍价值和借鉴意义,才更适合作为标本来进行解读和剖析。
启示
如果说,王景山与东梁各庄村的相遇是偶然的,那么,一个热爱“三农”的记者与作家持续关心关注农村,乃至给村庄带来变化却可以说是必然的,这是职业自觉和使命感驱使下的必然发展逻辑。在深入采访了解到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之后,我们深受启发,觉得做“三农”工作、尤其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离不开以下“四个重视”:
要重视挖掘农民群众的精神力量。不管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自身的内生动力和精神追求。只有让他们的热情激情迸发出来,乡村发展才有原动力。
要重视点燃农民群众的发展希望。穷则思变,农民群众有发展的强烈愿望,但不一定有思路有方法,需要给他们指明路径,让他们看到变化的可能和希望,这样才能激发出他们深层次的动能。
要重视关注农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农民群众同样有着强烈的精神追求,有着强烈的被关注、被看见、被发现的愿望,但农村文化生活普遍较贫瘠,当农村文化支撑不起精神追求时,可能就会出现赌博、上访等种种负面现象。因此,要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更加关注农村、关注农民。
要重视发挥新闻媒体的助力作用。振兴乡村和脱贫攻坚都需要人才支撑,新闻记者不仅仅是“三农”报道者和记录者,还可以成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有力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建设者。要更加重视新闻的独特力量,不管是新闻记者发挥自身的才干、智慧和经验,还是运用新闻媒体沟通协调和宣传的功能,新闻媒体及新闻工作者在乡村振兴中都能够发挥出更大作用。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振兴乡村成为每一个尚未小康村庄的心愿。发展需要思路,更需要有人鼓与呼。王景山退而不休,持续不断地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东梁各庄村,体现了一位“三农”新闻记者的担当和良心,更是宣传文化战线中一名知识分子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的新作为新风尚。(中国食品网转载发布)
上一篇:年内大豆进口有望减少千万吨以上
下一篇:江西农业大讲堂下基层宣讲活动架起党群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