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8 09:55 浏览量:11385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在4月2日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近期有关国家粮食出口政策变化,部分地区市场出现集中购买现象,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副司长王斌指出,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库存充裕、储备充足,价格长期稳定,国际市场对我国粮食供应的影响很小。同时,商务部将贯彻落实近期出台的系列应对政策,全力做好“一促两稳”重点工作,持续推进实施消费升级行动计划。下一步,商务部将落实好G20成果共识,加强国际经贸协调合作,为携手抗击疫情、恢复世界贸易投资增长做出积极贡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国主粮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
王斌表示,疫情发生以来,商务部会同有关地方和部门确定了一批保供骨干企业、落实保供货源、畅通调运渠道,加强产销对接,各地批发、零售市场大米、面粉、食用油货源充足,价格稳定。粮食生产加工企业复工向好,产能充沛。消费者不必担心粮食供应短缺及价格大幅上涨问题,无须集中批量购买在家中囤积粮食。
商务部外贸司二级巡视员刘长于表示,虽然由于新冠疫情正在全球扩散,越南等国对大米出口实施了临时性禁止措施。但近年来,我国政府实施积极主动的进口政策,不断增加包括谷物在内的食品农产品进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升级需求。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19年中国进口农产品1499亿美元,同比增长9.3%;出口农产品786亿美元,同比下降0.9%,其中进口谷物1047万吨,出口276万吨,谷物净进口量仅占全国生产量和消费量的2%左右。
王斌表示,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供应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201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6.64亿吨,比2018年增加0.9%,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16连丰”。根据农业农村部相关信息分析,2020年粮食生产形势总体向好,夏粮苗情长势好于常年,丰收在望;早稻种植面积扩大,增产有基础,秋粮收购价格提前确定、不断提高。疫情期间,国家持续出台扶持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今年全年粮食丰收是大概率事件。
王斌说:“我国口粮年均消费量为2亿多吨,2019年我国小麦、玉米、大米三大主粮库存结余2.8亿多吨,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不进口也不会导致国内粮食供给短缺。我国粮食进口主要以大豆、粗粮等饲料粮为主,进口的大米、小麦分别只占国内消费总量1%和2%,主要起到品种串换和调剂作用。有关国家出台出口禁令主要出于优先满足国内粮食供给需要,大多数粮食出口国不一定会跟风效仿。”
持续推进实施消费升级行动计划
3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扩大居民消费,启动实体商店消费,保持线上消费热度不减。不少地方政府出台发放消费券等措施,对此,王斌表示,扩大居民消费,对有效应对疫情冲击、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斌指出,商务部主要指导地方和企业重点做好推进复工营业、促进城市消费、提升乡村消费、扩大商品消费、提振服务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活跃消费市场、优化消费环境等工作。
王斌表示,商务部按照分区分级、精准施策原则,指导督促各地在防控措施到位前提下,突出重点,有序扩围,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复工复市,生活服务业正常营业。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地方督促流通企业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让消费者放心进店、安心消费,不断改善消费环境。因街施策、多措并举,尽快吸聚人气,重振街市繁荣,促进市场人气尽快回升,启动实体商店消费,保持线上新型消费热度不减,推动落实品牌连锁便利店发展政策,加强规划引导,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便民消费网络,优化便利店、菜市场布局,打造社区便民消费,全面激活消费市场。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支持线上经济、平台经济发展,鼓励实体零售加快数字化转型,促进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普及应用。支持中心城市做强首店经济和首发经济,促进发展小店经济。同时,指导各地因地制宜组织开展“消费促进月”活动,做大做精“双品网购节”。引导具备条件的地区和企业,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公正公开前提下,面向特定群体、特定商品、特定领域推出各类消费券、购物券、优惠券,促进人气回升和消费回补。
新冠肺炎疫情让分餐制再度进入社会视野,王斌说:“振兴餐饮住宿消费,创建绿色餐馆,要指导企业提升安全健康管理能力,倡导分餐和使用公勺公筷,重塑消费信心。”
王斌指出,商务部将加快推进电商进农村,扩大覆盖面,完善末端销售网络,畅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渠道。健全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构建新型农产品供应链条,促进农产品销售。推进农产品分拣、加工、包装、预冷、前置仓储和集配中心等设施建设。抓好产销对接扶贫、电商扶贫和消费扶贫,千方百计防范和化解农产品滞销问题。
全力稳住外贸基本盘
3月30日,G20举行贸易部长应对新冠肺炎特别会议,重点落实G20领导人特别峰会共识,就疫情对世界经济贸易影响、保持供应链稳定、促进贸易发展等问题开展讨论。商务部国际司副司长杨正伟表示,当前,新冠肺炎全球蔓延已经对全球贸易投资带来严重影响,疫情本身及贸易投资下滑已经成为全球性挑战。会议达成的共识有利于国际社会加强合作与协调,共同采取开放经贸政策,降低疫情对全球供应链冲击,保障国际贸易投资的正常流动,并为危机后的经济强劲复苏和可持续、平衡和包容性增长奠定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商务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精准用力、各方发力,全力支持外贸企业复工复产。“我们有信心战胜当前的困难和挑战,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稳住外贸基本盘。”刘长于表示,截至3月30日,全国75.6%的重点外贸企业复产率超过70%,比上周提升4.2个百分点。湖北省也有超过50%的外贸企业复产率超过70%。外贸企业复工复产继续呈良好态势,充分体现了我国外贸企业在危机面前的应对能力。
疫情蔓延给全球供应链带来较大挑战,供应链的稳定性和韧性更加受到重视,刘长于表示,在疫情冲击下,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具有重大意义,不仅有利于打好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也有利于防止世界经济陷入衰退。面对疫情给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带来的影响,需要做强一般贸易、稳住加工贸易、夯实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刘长于指出,一般贸易是外贸竞争力的核心指标,供应链条长、行业范围广、涉及就业人数多,多年来,商务部大力优化贸易方式结构,提升外贸产业竞争力,一般贸易在出口中的比重从2008年的46.2%上升到现在的60.5%,成效非常明显。下一步,商务部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巩固外贸传统优势,大力培育以技术、质量、品牌、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培育一批在全球范围内有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和一大批富有活力和创新力、专业化程度高、协作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培育一批市场渗透力强的国际营销网络,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贸易平台,培育一批外贸自主品牌,不断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同时,狠抓政策落实,指导和帮助企业用足用好已出台政策,并不断推出新的政策,着力提升加工贸易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要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开拓国内市场,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另外,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是集研发、生产、营销和公共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在提升产业链延长供应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近年来,商务部把培育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作为外贸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载体,形成了400多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产品、轻工品等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今后,商务部将坚持不懈地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加强部省合作,推进部省联动,形成政策合力,进一步稳产固链、强基固本,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国际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