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食品行业门户网站,宣传食品安全发展,服务品牌创建品牌传播。食品行业影响力融媒体整合传播推广平台。
服务消费经济 诚邀各大品牌合作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农牧 > 正文

解读我国耕地质量主要性状30年变化情况报告

2020-02-25 09:33   浏览量:21821     来源:农民日报

  近日,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按照《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对30年来的监测数据进行了系统整编,编辑出版了《30年耕地质量演变规律》,并发布《我国耕地质量主要性状30年变化情况报告》。这份报告对国家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30年来获取的数据进行了系统整编,通过对我国土壤有机质、pH值、全氮、有效磷、速效钾以及部分微量元素等健康指标的现状以及变化规律进行系统分析,提出我国局部区域耕地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良对策。

  耕地质量监测是耕地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依据。那么,我国耕地质量是如何监测的?目前耕地质量如何以及存在哪些问题?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对此次报告进行了全面解读。

  守土有责,建立1344个定位监测点

  有土斯有粮,耕地健康是国际公认的国家粮食安全生命线,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是《农业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赋予农业农村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是农业农村部履行耕地质量监测保护职能的重要抓手。

  据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质量监测评价处处长任意介绍,国家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历经起步探索(1988年-1997年)、规范发展(1998年-2003年)、完善提升(2004年-2015年)、稳步推进(2016年至今)四个阶段,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建有国家级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1344个,涵盖全国主要耕地土壤类型和种植制度。

  每一年在监测点上是如何进行耕地质量监测的?任意告诉记者:“监测点设置不施肥区和常规施肥区,每年最后一季作物收获后,在常规施肥区采集土壤样品并进行分析化验。监测内容包括立地条件、农业生产概况、剖面性状、作物种类、产量、施肥量、土壤理化性状等。”

  据悉,30多年来,各监测点共获得各类监测数据50余万个,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动态监测并掌握了我国主要耕地土壤类型的质量状况和变化规律。2004年起,定期编制并发布国家耕地质量监测报告,为政府制定耕地质量保护与粮食安全战略提供决策支持。

  绿色发展,土壤质量状况稳中向优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围绕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秸秆还田等一系列绿色发展技术措施。那么,近年来我国耕地质量变化如何?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综合肥力的重要指标,其含量的高低与土壤肥力水平紧密相关。30多年来,我国耕地土壤有机质变化趋势如何?从变化情况来看,1988年-1997年(建点初期10年),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5.7g/kg,2009年-2018年(近10年)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值下降至24.3g/kg,降幅5.4%。但近年来,监测点有机质含量基本稳定在24.9g/kg左右,这与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大力推动有机肥施用、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等有密切关系。

  土壤氮素水平是评价土壤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土壤全氮含量是土壤氮素的容量指标,反映了土壤氮素库容大小和供氮能力高低。根据《我国耕地质量主要性状30年变化情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土壤全氮含量变化趋势与土壤有机质类似,都经历了下降然后趋于稳定的过程。近年来,土壤全氮含量历年间数值基本维持在1.45g/kg左右,这说明目前我国土壤全氮含量总体稳定。

  与建点初期10年比,近10年有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上升至26.2mg/kg、129.5mg/kg,分别上升了78.2%、41.1%。从2009-2018年,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依然保持上升趋势,分别从23.9mg/kg、117.5mg/kg上升至29.9mg/kg、147mg/kg。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及磷钾肥施用量增加。

  我国耕地土壤质量在稳中向优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报告》分析指出,由于农民重施大量元素肥、轻施微量元素肥,我国耕地土壤中部分微量元素缺乏。有效铜、锌、铁、锰、硼、钼处于缺乏或较缺乏水平的监测点占比分别为1.2%、7.3%、5.7%、12.2%、55.4%、61.2%。

  靶向治疗,为局部问题耕地开处方

  知道耕地质量问题所在,才知道如何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通过对多年耕地质量监测数据分析,对南方耕地红壤酸化、东北黑土地退化和西北土壤盐渍化等典型耕地土壤退化问题进行了专题分析,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肥改良技术措施提供了数据支撑。

  我国耕地红壤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和西南区,土壤酸化是南方耕地红壤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根据监测数据,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广西、云南、四川和贵州等省(区)土壤酸化问题较为突出,其中,浙江、江西2个省局部酸化严重,土壤pH≤5.5的点位占比分别高达70.2%、73.5%,是酸化土改良治理的重点区域,应通过增施有机肥、土壤调酸及平衡施肥技术加以改良。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大豆、玉米、水稻和马铃薯等作物主产区,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根据监测数据,2018年东北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0.5g/kg,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降低了8.2g/kg,降幅21.2%;局部地区出现酸化趋势,pH≤5.5的强酸性土壤面积占比达17.8%;东北黑土区开垦初期黑土层一般在60cm-100cm,目前黑土区耕层厚度平均为21.3cm,土壤侵蚀使黑土表层以平均每年0.3cm左右的速度流失。针对东北黑土区存在的耕地质量退化问题,经过多年的监测摸索,近年来已形成黑土保水阻控、均衡施肥、调酸改土、肥沃耕层构建等行之有效的技术模式,黑土地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我国西北地区是盐渍化土壤的主要分布区之一。此份报告指出,新疆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部盐渍化较为严重,中度盐渍化以上耕地面积占比12.6%;宁夏引黄灌区中度盐渍化以上耕地面积占比15.0%;青海、甘肃、内蒙古西部中度盐渍化以上耕地面积占比分别为9.6%、12.5%、9.9%。土壤盐渍化会造成作物出苗困难并减产,可通过以水压盐、暗管排盐、秸秆还田、有机-无机配合施肥、施用有机硅调理剂等措施加以改良和治理。

  全面监测,为土壤改良提供科学数据

  开展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分析耕地质量演变趋势,能及时发现耕地质量存在的突出问题,据任意介绍,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下一步将继续健全监测体系、深化专项监测,推动耕地质量监测工作持续稳定发展,为有针对性开展耕地质量建设和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健全监测网络。以国家、省、市、县四级监测网点为基础,加密布点,加强建设,争取国家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建设列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进一步构建覆盖面广、代表性强、功能完备的国家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开展耕地质量年度监测成果更新,摸清耕地土壤的主要障碍因素,为各级政府制定耕地质量保护与粮食安全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二是深化专项监测。结合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高标准农田建设及有机肥替代化肥等工作,在重点区域开展耕地质量专项监测,进一步完善监测评价指标,为科学评估重大项目实施成效提供有力支撑。同时,针对不同区域存在的耕地质量突出问题,开展试验示范,为因地制宜进行土壤培肥改良与治理修复提供数据支撑。

  三是拓展监测范围。推进自动监测区、耕地质量监测区和培肥改良试验监测区相结合的综合监测点建设,实现一点多能的同步综合监测,探索打造“三区四情+物联网”监测模式。同时,逐步拓展园地、设施菜地土壤质量监测技术和指标体系,提高监测工作服务范围。

分享到:

上一篇:上味酱酒,一场“李小兵们”自导自演大骗局
下一篇:奶制品中的“益生菌”和“益生元”是如何增强机体免疫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