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6 11:06 浏览量:21802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近日,《2017年食品造谣治理报告》在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期间正式发布,“食品安全谣言治理行动”同时启动。
报告显示,截止到2018年7月,在数据库中积累的谣言及辟谣数据已超过5万条,其中,2017年与食品谣言相关的信息达1.7万余条。
为此,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提出,要将关口前移,持续开展谣言动态监测;主动发声,及时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同时要创新科普,完善部门之间谣言治理会商机制。
数据分析显示,微信是食品谣言传播主平台,占比高达72%,其次是微博,占21%,二者以超过90%的传播量成为传播食品谣言的主要渠道。其中,小视频已经成为食品谣言传播的主要形式。通过小视频传播后,可视化的制作过程也让谣言的可信度大大提升。
根据2017年食品谣言十大热词显示,与食品谣言相关的“紫菜”“肉松”“大米”“金沙河面条”等词汇出现频率较高,主要涉及“添加剂”“防腐剂”等敏感成分以及“有毒”“致癌”等刺激性语言。一旦食品与这些化学物质有联系,就会触碰公众的敏感神经。
另外,水果、肉及肉制品、水及水制品、米、面成为食品谣言的重灾区。数据显示,以上食品的相关谣言在食品谣言占比近7成,其中,水果类以占比19%位于第一,肉及肉制品占16%,水产及其制品占14%,米面粮油占13%,蔬菜占10%。
2017年以来,相关部门和食品行业企业对谣言的舆情应对意识和处置能力都有了较大提升。报告称,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针对制造及散播谣言者,相关部门追究刑事责任4人,行政拘留60人,追究经济赔偿责任4人,禁言1人。
报告显示,经过对1.7万余条食品谣言的系统分析发现,谣言在传播时间分布和地域分布上都有一定规律可循。
在传播时间方面,“季节谣”传播较为突出,每当时令食品大量上市时,有关谣言就会死灰复燃并在网上广泛传播,这些谣言往往重复着相同的路径,即食品上市——谣言登场——公众恐慌——食品滞销——多方辟谣——舆情降温——食品再上市——谣言再登场……如此循环。此外,“旧谣翻新”现象明显,造谣者常常对以往出现过的谣言“掐头去尾”“改头换面”“信息模糊化”等处理,把旧谣言进行全新包装,编撰成新谣言,每到“特定的”“合适的”时间放出来误导公众。
在地域分布方面,食品谣言常引发跨地域跟热点的情形,导致谣言传播“此起彼伏”,例如“棉花肉松”谣言起于广西贺州,紧接着安徽肥东、浙江永康、山东青岛、江苏宿迁等地纷纷有人效仿,“肉松饼洗出棉花”的实验在各地“推陈出新”,导致“棉花肉松”谣言在全国范围内接连爆发。值得注意的是,在东部沿海城市食品谣言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通信较发达,接触社交媒体等新鲜事物较多,受谣言波及的范围较广,受众受扰频率也较高。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数据中心主任黄果坦言,根治谣言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源头,阻断传播、然而在网络食品安全谣言找到源头是非常难的事情,很多都是你加工、我加工、他加工,全网阻断难度更大。
“由此,应从治理谣言转化成防、治谣言共同发力,而且应该形成防治谣言的生态系统。”黄果认为,现亟须更好的方法提高权威声音和食品信息的可获得性,降低消费者与公众获得这些信息的门槛。
如何让真相跑赢谣言?打好治理食品安全谣言的“组合拳”成为关键。
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副局长、国务院食安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明珠表示,确保食品安全,严惩食品安全谣言的传播,不仅需要政府部门下重拳、出狠招,还需要企业、协会、学会、新闻媒体、专业机构、社会公众等共同推进,织密食品安全的防控网,全力构建科学化的治理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认为,食品安全科学教育十分重要,通过教育培养比较科学理性的成熟消费者,有利于打击谣言,促进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他表示:“要真正做好食育工作,必须具备科学意识,食品安全与消费中有很多科学内容,食育的工作就是将这些内容传递给公众,为消费建立科学基础;要有递进意识,与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生活经历相吻合;此外还要有问题意识、传播意识、平民意识、落地意识、便捷意识、投入意识等。”
中国法学会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主任王伟国认为,必须充分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实现对食品安全谣言的精准治理,建议落实好食品安全法关于开展科普工作与风险交流工作的有关规定;建立谣言认定的专门机制、程序,由权威机构与人员对不实信息进行梳理,分类处理;运用好现有法律依据,加大对谣言的惩处力度;高度重视与特定地域或具体对象无直接联系的谣言治理。
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胡正荣表示,食品安全谣言破除更需要多中心化,不能指望在实验室做个实验、开展一次科普活动就达到效果,必须将科学、真实的信息通过更扁平化的媒体进行传播,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报告显示,目前,多方联动合力治理谣言的局面正在形成。2017年以来,治理谣言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政府及监管部门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政治行动等手段,推进治理工作;行业协会、大众媒体等通过正面辟谣、侧面科普等形式加入到对抗谣言的工作中。
此外,报告称,当事企业应勇担第一主体责任,主动发声,及时辟谣。对此,伊利集团副总裁陈福泉表示赞同,他认为,企业应增加与消费者的日常沟通,以乳业为例,把各个生产环节的信息灌输给消费者,当人们知道了产品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时候,即使谣言出现,也会自己分辨了。
“希望各方能够借助‘食品安全谣言治理行动’这个平台,探索综合运用法律、道德、教育、传播、科技等手段,在食品安全谣言治理方面拿出新招式、打出‘组合拳’,让真相跑赢谣言。”王明珠说。(记者 周岩 综合报道)(中国食品网转载发布)
上一篇:郑州经开区两家餐企通过“4D厨房”验收
下一篇:网购生鲜束缚过多 包装瘦身还需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