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食品行业门户网站,宣传食品安全发展,服务品牌创建品牌传播。食品行业影响力融媒体整合传播推广平台。
服务消费经济 诚邀各大品牌合作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农牧 > 正文

蝗群压境,会否影响我国粮食安全

2020-02-18 09:20   浏览量:14323     来源:中国科学报

  近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向全球预警,希望全球高度戒备当前正在肆虐的蝗灾,防止被入侵国家出现粮食危机。

  FAO警告称,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索马里境内沙漠蝗的规模和破坏力,使非洲之角的粮食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2020年春季,印度、伊朗和巴基斯坦越冬蝗卵孵化,可形成群居型蝗群,并可扩散到缅甸西南部。

  不排除沙漠蝗从缅甸迁入我国的可能性

  据报道,4000亿只蝗虫已到达印度拉贾斯坦邦。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张泽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称,“由于青藏高原的阻隔,直接迁飞进入我国内陆地区的可能性极小。另外,即便迁入我国边境省份,也很难再继续侵入到我国内陆地区形成危害。”

  国科农研院特约研究员张鑫也认为我国西部边境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的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连同缅甸西北的若开—那加山脉,构成了一条天然屏障,应该能有效阻断沙漠蝗东迁对我国造成直接威胁。

  不过,张泽华强调,在沙漠蝗发生比较严重的年份,蝗群会从印度向南、向东扩散到孟加拉国和缅甸境内。“如果扩散到这个区域,向我国云南南部迁入的风险会增大。”

  中国农业大学昆虫系教授石旺鹏分析,东北非和中东蝗群正在大规模扩散和迁移,有些蝗群已经开始产卵,经过1~2个月的发育将进一步形成新蝗团和蝗群。部分蝗群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边界地区又迁飞到也门和安曼等,形成新的灾害。

  缅甸离我国最近的距离约100~200公里,同等海拔高度区域最近距离约1000公里。沙漠蝗到达缅甸后,张泽华提醒要关注两个重要的时间点。

  第一个是5月份。“如果在印度、缅甸有数量较大的迁飞种群,加之印度洋西南季风异常强劲,那么蝗群在700hPa高度(平均海拔3000米)翻越横断山脉的机会大增,迁飞进入我国云南境内可能性较大,在季风作用下,甚至还会进入到广西、四川。”

  第二个是6~8月份。如果印度、缅甸沙漠蝗得不到控制,灾害持续暴发,“下一代成虫在西风急流与印度洋西南季风共同作用下,进入我国境内的概率将陡然升高”。

  据石旺鹏说:“不排除蝗群从印度西部向东迁飞,进入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国家,侵入我国云南、西藏、广西等地,进而扩散到全国其他适生地区的可能性。”

  张鑫认为,一旦印巴两国达到没食物可吃的境地,蝗虫很有可能再次迁徙。除前述路径外,也可能绕道中亚进入我国新疆,但概率极低。

  高度重视对粮食安全的潜在威胁

  张泽华认为,沙漠蝗在今年形成如此大规模蝗灾有两个原因。“首先,沙漠蝗前年和去年发生的基数比较大,产卵数量大。其次,今年非洲发生区形成了比较大的降雨,使得沙漠蝗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孵化,从而形成庞大种群。这使得沙漠蝗抵抗天敌的能力变强,人类的防治措施来不及实施。”

  “过度放牧破坏了非洲草原生态系统,也是主要原因。”石旺鹏说。

  面对蝗群大军压境,我国粮食安全是否会受到影响?张鑫告诉《中国科学报》,这次蝗灾很有可能进入不了我国境内,或者极有可能只有部分蝗虫能进入我国云南、广西或新疆等地,对我国粮食安全起不到威胁作用。

  的确,我国(除西藏)的内陆地区,近30年来没有沙漠蝗分布及为害的报道。相对于直接的农业生产影响,令张泽华更为担忧的是,“一旦沙漠蝗侵入,将面临发生规律未知、监测技术缺乏、防控困难等诸多不确定性,并有可能对我国粮食生产安全、草原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张鑫建议,要高度重视蝗灾动向,加强统一领导,实时动态监测,做好物资储备,制定防控预案。同时,建立国际合作沟通机制,加强科学研究力度,共同应对威胁。

  全球气候变化给治蝗带来挑战

  据悉,我国境内分布的蝗虫有1000多种。可成灾的蝗虫有50多种,分为两大类,一类能够远距离迁飞;另一类不能远距离迁飞,但经常性成灾,在14个省区草原上发生比较严重,有时也会迁入农田为害。

  我国蝗虫灾害发生面积最高近3亿亩,平均1.5亿亩,年均损失18亿元,曾对我国粮食生产和草原区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近年来,我国蝗虫防治比较成功,坚持实时监测,一旦发现及时防控,对农田危害比较小。”张泽华介绍,我国的治蝗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控;原则是飞蝗不起飞成灾、非迁飞蝗虫不扩散为害、境外迁入蝗虫不二次起飞为害。

  石旺鹏说,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蝗灾监测和防控体系。国家防蝗指挥部负责领导全国蝗虫的监测和防控工作;各级政府成立了防蝗站,负责本地区蝗虫监测和防控工作,并上报国家防蝗指挥部;国家防蝗指挥部统一调配救灾资源,保证蝗灾实时可控。

  在防治方面,当种群大暴发时,会采用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控;如果蝗虫发生不严重,则采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防治手段。

  “我国在蝗虫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生物防治和生态治理等方面积累了充分经验。”石旺鹏说,我国农业植保部门正加强与联合国粮农组织蝗虫委员会及相关国家合作,实行信息互通,联合监测、联合防控,协助他们调查监测数据分析和防治新技术等,组织相关专家讨论制定应急监测防控方案等。

  不过,张泽华说,目前草原上蝗虫发生面积还比较大,每年防治面积仅占发生面积的30%左右,留下的隐患比较多。“草原蝗虫防治任重而道远。”

  “尽管蝗灾对粮食安全目前没有威胁,但潜在的风险还是有的。”张泽华认为,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原来不该发生蝗灾的地区,现在适合蝗灾发生了,蝗灾发生区扩大。他建议,加强气候变化对蝗灾发生规律影响研究,开发智能化监测预警技术和设备,研发新型微生物治蝗专用药剂,建立绿色可持续防蝗技术体系。

  对于境外迁入性蝗虫,我国还应加强国际信息沟通与合作,严密监控蝗虫迁飞路径,一旦发现迁入种群,紧急启动防控预案,及时做好防控工作。“把好中蒙边界的北大门,中哈边界的西大门,中缅、中印边界的南大门。”张泽华说。

分享到:

上一篇:《2020年种植业工作要点》发布
下一篇:安徽省发出食品安全责任告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