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6 10:22 浏览量:20188 来源:科技日报
100多家涉农院校,1000多名“三区”科特派,把产业扶贫和服务体系作为两大抓手,探索出“企业带动、产业推动、院(校)地联动、在线互动、创业拉动”的“五动”科技扶贫模式。
视觉中国
进入盛夏,记者来到四川甘孜州得荣县金沙江干热河谷瓦卡坝村、因都坝村采访,随处可见村民们热火朝天采摘葡萄的场面。满载丰收喜悦的三轮车驰骋在田间小道,将黑珍珠般的葡萄运入酒庄,车间里葡萄穗选、粒选、脱梗机轰鸣,车间外葡萄运送队伍络绎不绝,在科技特派员产业扶贫的助力下,小小葡萄成为贫困户脱贫的“钱袋子”。
从2015年起,四川省科技特派员们不仅“爬坡上坎”与农民面对面,还走进200多家涉农企业、专合组织,为生猪、猕猴桃等100个科技扶贫产业示范基地进行帮扶,更依托“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平台的4.1万名基层信息员,找寻精准扶贫需求。
院地联动: 让“造血”能力生生不息
“我们这边林地里有种像土豆一样的东西,可以卖钱不?”2016年9月的一天,四川省农科院李小林博士接到凉山州金阳县农技人员的求助电话。李小林团队随即对样品的分子和营养成分进行检测,最后证实这是珍贵的食用菌——松露(块菌)。
两年后,该院食用菌研发团队已在当地建立2个松露(块菌)栽培基地,1个松露(块菌)抚育基地,同时示范栽培羊肚菌100余亩,推广带动羊肚菌种植1000余亩,一个崭新的食用菌产业正在当地兴起。
近年来,在四川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乌蒙山区和秦巴山区四大贫困片区,食用菌致富的传奇故事随处可见。而它背后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扶贫团队的身影——由该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甘炳成研究员牵头,院内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等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正通过品种引进、技术培训指导、示范栽培等多种方式推动四川省贫困连片区域的食用菌产业发展。
从2016年起,该团队在四川叙永县、古蔺县科技扶贫的故事为当地百姓所乐道:2016年2月在团队成员李小林牵头下,羊肚菌栽培在叙永县水尾镇广木村首次实现零的突破。“试种面积7亩,亩产均达350斤,亩纯收入达1.2万元以上,村里的积极性一下被带动起来。”参与试种的贫困户周忠永说。
这仅是开始。同年4月,团队谭伟研究员“趁热打铁”又向该区域引入了灵芝栽培5亩、毛木耳1万袋;而到了去年10月,团队黄忠乾副研究员等又将羊肚菌试种范围扩大到15亩,并通过“村资公司+贫困户”“专合社+贫困户”的模式,让贫困户参与种植以获取劳动报酬和年底分红。
截至目前,食用菌团队已带动当地实现直接产值200余万元,辐射周边农户实现经济效益1000余万元;直接帮助10户贫困户脱贫,一个贫困村脱贫。目前,叙永县已将食用菌定位为该县主导产业,开始建设年产1400万袋的黑皮鸡枞工厂,并开展了“水尾镇珍稀食用菌特色产业发展”的规划。
在线互动: 让智力资源“能聚能散”
正值盛夏,广元市苍溪县元坝镇风光村白明邦家的柚子园即将丰收,虽然每株果树都有木棒撑果,但足球大小的柚子仍把枝条压弯了腰。然而,前几年,白家柚子园却不这样——柚子树虽然长势良好,可年年开花少、结果少。
“当初采购柚苗的时候我特地请教了其他种植大户,这土地也没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去年2月,带着疑问,白明邦打通了四川科技扶贫在线苍溪平台的电话。
3天后,平台安排了县农业局吴世权、周兵两位科技特派员赶赴现场。一番调查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一是石硫合剂涂树杆的时间不对;二是修枝不对,该剪的水枝没下,却把花枝给剪了。专家迅速开出“药方”:对石硫合剂进行降解处理,喷催花叶面药以促进开花结果。
如今,白明邦家果园的产量比往年翻了几十倍,远超当时科特派“每株挂果25公斤”的承诺。
2016年,“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平台开通。该平台依托“专人收集、专门体系、专业分诊、专家服务、专项激励”的管理机制,正为各级科技特派员的扶贫工作提供支撑。(中国食品网转载发布)
上一篇: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 即将展开大清查
下一篇:宠物狗乘公务车兜风 局长公车私用被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