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食品行业门户网站,宣传食品安全发展,服务品牌创建品牌传播。食品行业影响力融媒体整合传播推广平台。
服务消费经济 诚邀各大品牌合作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要闻 > 正文

专家提醒: “药食同源”也需认清自身体质辩证食疗

2020-02-14 10:53   浏览量:24218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随着近年来大众对健康愈发重视,药膳的概念逐渐流行起来。老百姓的养生食谱上,总有各种各样的中药材。电视台热播的养生节目、网络社交媒体疯转的养生秘诀,也被很多人奉为“金科玉律”。

  “食疗”“药膳”的出发点,正是百姓深以为然的“药食同源”。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又称为“医食同源”)这一说法,人们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能够防治疾病。

  《黄帝内经》对食疗有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理论,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可称为最早的食疗原则。但“药食同源”并不是吃啥补啥,而是应该辨清体质,对症治病。

image.png

李山

  然而,当下很多养生节目、微信上发布的养生内容把关不严,把药膳当成在家随意享用的“便利品”,对人们造成了某些错误引导,导致药膳中毒事件的发生。部分百姓正是由于信奉“药食同源”,不恰当地服用中药,盲目追求食疗效果而走入误区。近日,北京李山中医药研究院院长李山就大众对药食同源存在的食疗误区进行了解析。

  误区一

  什么食物都可以用作食疗

  食物性质平和,含药性成分少,这是可以作为日常食物的原因。如果一种食物吃几天就让人感觉明显变化,这种东西是不能成年累月地吃的。越是“效用”明显的食物,越要小心对待,不能过量,敏感体质者更要注意。

  误区二

  慢性病可以用偏方治愈

  糖尿病、高脂血症,在很大程度上是吃出来的常见病,的确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的方法使其明显改善,不过这与偏方治病完全不是一回事,仅凭着“偏方”不可能彻底消除病症。所以,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就要全面改善饮食习惯,平衡营养,增加运动。

  误区三

  只要是食疗就安全无毒

  很多人之所以热衷“食疗”,就是因为觉得食物安全,心理上容易接受用这种方式来治病。其实,那些所谓药食两用的食物之所以有治疗效果,正是因为其中含有较多的药效成分。吃常量的食物是安全的,但吃得量太大,其中的药效成分达到一定水平,就变成了毒药。

  误区四

  吃出来的病也能吃回去

  有些常见的慢性病与饮食有关,但这并不代表调节饮食就能代替治疗。如:绝大多数妊娠期糖尿病人通过合理的饮食,可以在不影响正常怀孕的前提下让血糖恢复正常,但如果没有及时干预,进入了不可逆阶段,此时仅靠食疗就很难控制病情,更别说彻底治愈了。

  误区五

  营养学就是关于食疗的学问

  营养学属于预防医学,主要关心的是如何通过平衡的营养成分和保健成分来维持健康,并减少患各种疾病的风险。营养学也关心如何通过饮食和生活调整来控制慢性疾病,比如降血糖、降血脂等。例如多吃蔬菜、水果、杂粮和薯类,少吃油盐、精白粮食,长期来看有很好的降血压、降血脂效果。但这种饮食调整和偏方治病完全不是一回事,不属于“食疗”范畴。

  据李山介绍,药食同源的药物大都有“寒热温凉”四性。寒性、凉性药物均属阴,具有生津解渴、清热泻火、解毒消炎等作用,如给寒性体质的人服用,等于雪上加霜;温性、热性药物均属阳,具有振奋阳气、驱散寒邪、通脉止痛等作用,如给热性体质的人服用,等于火上浇油。

  李山提醒,在使用药食同源养生之前,应先清楚自己的体质。知道自己体质后,取材时要判断药材的寒、热、温、凉四性,根据药性选择能让自身恢复气血、阴阳平衡的药材进行食补,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效果。

分享到:

上一篇:退伍不褪色 谱写新篇章 杨庆尧争当农业创新排头兵
下一篇:泸州援驰武汉疫情抗击一线医护人员再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