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食品行业门户网站,宣传食品安全发展,服务品牌创建品牌传播。食品行业影响力融媒体整合传播推广平台。
服务消费经济 诚邀各大品牌合作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综合 > 正文

十招给心理“消消毒”

2020-02-12 10:11   浏览量:24705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连日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数量还在不断上升。确诊人员该如何排解心理压力?一线医护应该如何在心理上保护自己?普通大众又应该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多位心理专家给出了一些实用的心理自助“药方”。

高危人群心理风险大

  随着疫情的升级,一线医务人员工作量不断加大。严峻的疫情、短缺的物资,以及患者和家属的焦躁情绪,让这些医务工作者正经历着超高的情绪负荷,濒临体力和心理的极限。血肉之躯的医务人员冲锋在前,面对这种种复杂的情况也会恐慌、焦虑,甚至崩溃大哭……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孟馥表示,当出现以下征兆时,人的心理可能面临崩溃。

  首先是身体上,如果感觉极度的疲劳或出现一些躯体化症状,比如眩晕、头痛、失眠,胸闷、呼吸困难,胃疼、恶心、呕吐、腹泻,双腿乏力、肌肉紧张、发抖等。同时心理上也会出现情绪焦虑、紧张,易怒、沮丧,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表达理解出现困难、与人交流不畅,淡漠、麻木、迟钝、噩梦的情况。

  哪些人容易出现心理崩溃?北京大学副教授、精神科主治医师徐凯文认为,离疫情最近的人群,比如新冠肺炎确诊和疑似患者(住院治疗的重症及以上患者)、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疾控人员、领导抗疫工作的公务员、罹难的确诊患者家属等,都是受此次疫情影响的心理高危人群。

  此外,徐凯文还特别提醒,那些原来就有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等重性或抑郁障碍、强迫障碍轻性基础性精神障碍的人,也是心理高危人群,需要及时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

  “其中,最容易被忽略的是领导抗疫工作的公务员。”徐凯文提醒,他们工作压力大,除了一般一线人员被感染的威胁,一时无法控制疫情的失控感,长期疲劳无休以外,还有被问责的压力,群众的要求和不能得到理解等。因此,容易焦虑、耗竭、愤怒、无助、抑郁,极端的可能具有攻击性。

  “将这些负面情绪传向他人就是攻击和压力的传递,传向自己就是抑郁乃至自杀。”徐凯文说。

疫情笼罩下的不同心理状态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专家李慧杰表示,在应对疫情中,不同的人员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

  医护及相关人员主要是过度疲劳和紧张,甚至耗竭,焦虑不安、失眠、抑郁、悲伤、委屈、无助、压抑,面对患者死亡挫败或自责;担心被感染、担心家人、害怕家人担心自己;过度亢奋,拒绝合理的休息,不能很好地保证自己的健康等。而确诊人员,在确诊后的不同时期,心理状态会有不同表现。在隔离治疗初期,他们会出现麻木、否认、愤怒、恐惧、焦虑、抑郁、失望、抱怨、失眠或攻击等状态;在隔离治疗期,除上述可能出现的心态以外,还可能出现孤独,或因对疾病的恐惧而不配合、放弃治疗,或对治疗的过度乐观和期望值过高等状态;发生呼吸窘迫、极度不安、表达困难的患者,会出现濒死感、恐慌、绝望等状态;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到医院就诊的发热患者,恐慌、不安、孤独、无助、压抑、抑郁、悲观、愤怒、紧张,被他人疏远躲避的压力、委屈、羞耻感或不重视疾病等心态。

  疑似人员与确诊人员的心态还有所不同。李慧杰表示,他们的心态往往是侥幸心理、躲避治疗、怕被歧视,或焦躁、过度求治、频繁转院等。另外,与患者密切接触者,或是躲避、不安、等待期的焦虑;或盲目勇敢、拒绝防护和居家观察等。对于有一些隐瞒自己病情、不愿意公开就医的人群,他们的心态是怕被误诊和隔离、缺乏认识、回避、忽视、焦躁等。

  另外,对于老年人等易感人群及大众,心态往往是恐慌、不敢出门、盲目消毒、失望、恐惧、易怒、攻击行为和过于乐观、放弃等。通过上述人员心理状态可以看出来,尽管每一类人群心理表现都有侧重,但是较为集中的反应是恐惧、焦虑、不确定、愤怒等情绪。

  “这些情绪带给人们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不稳定——情绪不稳定,认知不稳定、身体反应不稳定,生活不稳定。”李慧杰说,这些不稳定加上对疫情发展的不确定,会加大愤怒的情绪反应,愤怒情绪又会激化社会各阶层矛盾,对全民防控工作带来不利,甚至会导致防控工作出现阻力。

  “因此,无论对哪一类人群,帮助对方稳定情绪,化解疫情带来的不适感非常重要。要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人员的特点,进行具体化的干预。”李慧杰表示。

面对心理危机大众该如何 “自救”?

  不仅重点人群需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全体民众和每个家庭在疫情发生后也要懂得如何进行心理自助。

  李慧杰表示,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个体感到难以解决,平衡会打破,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即进入了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心理危机状态。“这些反应和我们平常理解的生病还不一样。”李慧杰说,这只是一个人在遇到突发事件之后的应激反应,是一个正常人在遇到非正常情况下的正常反应。

  “随着疫情逐步被控制,这些反应会有好转。”她建议,民众可以尝试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方式。比如:

  一是,你的健康你做主,一定要把自己当成自己身心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目前举国上下要求的不流动、戴口罩、勤洗手、多开窗等事项,都是需要认真去做的。这是疫情防控的经验之谈。

  二是,积极主动地配合当地政府和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因为面对巨大灾难,个人的抵御能力是有限的。只有把自己放在整个社会组织框架下,才会有更好的保障。

  三是,试着把你的情绪表达出来,倾诉、绘画、唱歌、运动等方式都可以,能够让自己好好表达感受就可以,这会让你感到好一些。

  四是,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或忌讳,而避开和别人谈论这次经历,他们可能也希望说一说,互相了解、治愈。

  五是,不要勉强自己去忘掉它,面对这样的事件,谁都不容易忘记,甚至会铭记一生,这是正常的,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就可以。

  六是,别忘记你身边的人和你有一样的经历和类似的感受,试着和他们谈谈。

  七是,要花时间好好睡觉、休息,并且和你的家人在一起,回归规律生活。

  八是,如果你有任何需要,请你向家人或社区说出你的需要,其他人也许能够帮助或者提供更多的方法缓解你的不适感。

  九是,如果感觉心理冲击难以应对,要主动寻求心理热线专家和其他心理专业人员的帮助,目前每个城市都有官方的公益心理求助热线。

  十是,试试一些身心平衡、简单易学的小方法。比如深呼吸的方法,可以帮助民众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放松身心,促进睡眠。

分享到:

上一篇:新冠肺炎的发病条件与预防 ——专访中国中医科学院养生保健专家吉军
下一篇:疫情期间提高抵抗力需适量增加优质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