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9 14:10 浏览量:29509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在我国北方地区称这一天为小年,而南方大多保留了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传统,苏浙沪地区更把腊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
无论是哪一天,小年的到来意味着新春佳节将至,人们开始准备年货,期盼阖家团圆。小年的习俗有很多,过去有祭灶神、扫尘土、剪窗花、写春联、剪头发、吃糖瓜。小年一过,围绕的主题只有一个——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开始备年货了。虽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货种类越来越丰富,档次也越来越高,但那颗期待团圆的心,却是最简单也最质朴的。
作为春节的前奏曲,过小年热闹仅次于过年。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这么重要的传统节日,怎能少了花样繁多的美食?
南方小年怎么吃
年粽
广西南宁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
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可以用自己喜好的食品做馅料。
米饼
在广西武宣、桂平等地,在小年来临之时有做米饼的习俗。传统的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其做法有些类似于月饼: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米饼以用料讲究、馅多皮薄、口感细腻香甜而著称。
廿四团
“廿四夜吃团子”是江南许多地方的风俗,寓意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在江苏苏州,每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做团子、送团子、吃团子是必备的一道年味。
苏州人祭灶中最重要的祭品便是团子,过去叫作“廿四团”。“廿四团”用糯米粉制作,馅料有鲜肉、豆沙、萝卜丝等。蒸制好的团子上都要点红色的印子,有圆的、方的、花瓣形的,用以区别不同的馅儿,同时也带来一年的好彩头。
荸荠
在老福州祭灶,荸荠是必不可少的,取其福州方言的谐音,寓意“好运从年头一直延续到年尾”。
汤圆
南方很多地区有过小年吃汤圆的习俗,象征着“甜甜蜜蜜”。而且据说汤圆是用来糊灶君的嘴,让他不要乱说凡人是非。
北方小年吃什么
饺子
北方人似乎对饺子情有独钟,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关东糖(糖瓜)
用麦芽、小米或黄米熬制而成的黏性很大的糖制品,把它抽为长条形的糖棍称为“关东糖”,一般三寸长、三指宽、扁平,呈丝条状。拉制成扁圆形就是“糖瓜”,民谚“二十三糖瓜粘”中的糖瓜即指此。冬天将其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颜色呈乳白色,放在嘴里一咬,酥脆而又甜蜜,是北方很多地区都十分喜爱的一种小年美食。
早在唐代就有对糖瓜的记载,当时称之为“胶牙饧”。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有诗曰:“岁盏后推兰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可见,它与美酒一样,是人们过年期间必备的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年糕
在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年糕粘”的民谣。
每年腊月二十三,是家家户户蒸年糕、吃年糕的日子,意为黏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
年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麻糖用优质小米熬成“饧”,再加入磨好的小米面搅拌均匀,通过特殊工艺发酵和固化处理,做成各种形状的糖块,如玉骨麻糖、擦酥麻糖、夹馅麻糖等。
炒玉米
在小年这天,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
这一天,人们喜欢将玉米粒炒熟以后用麦芽糖粘起来,冰冻成大块,放凉后食用。做法有点类似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瓜子板、芝麻板,吃起来酥脆而甜味十足。
豆腐
北方一些地区小年有做豆腐、买豆腐、炸豆腐的说法,炸好的豆腐可以一直储存到过年再吃。
过年吃豆腐只是要为新的一年取个“斗福”的好彩头,期望福气能成斗成斗的来。
做好或买来的鲜豆腐不好储存,又不想都做成冻豆腐,所以就采取炸的方法保存,也让过年的餐桌上多一种吃食。
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过后,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家家户户要蒸花馍,以表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
花馍又称大枣饽饽、大馒头,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哨。特别是要制作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花馍从和面、饧发和制作上都非常讲究,远远要比平日里吃的馒头要烦琐。
和面时水添加较平时少很多,这样做成面团后醒发,发面后饧面,再揉面再饧面,然后再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饧面,待面饧后才下蒸锅,这样做出来的面食又称之为“面花”,吃起来一层又一层,特别有嚼劲,口感自是非比寻常,用来春节待客作为主食食用。
(王宁 整理)
小年的由来
小年,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很多先秦的典籍中都有祭灶的记载。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早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神仙。《论语》中就有“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至于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又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古人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诸教并存,神灵众多,民间习惯一概敬之。可能是为了简化统一、易记易行的缘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禀报一次的说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节日。南宋范成大有《祭灶词》一首: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小年的时间差异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那么,为什么南北方小年的日期不一样?
《后汉书·阴识传》记录了阴子方在腊日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在汉代,腊日是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可见那时祭灶日期还没有确定。到了宋代,诗人范成大在诗中写道:“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可见那时送灶王爷上天在腊月二十四。
在中国民间,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北宋时期,政治中心在北方,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到了清朝,为了节省开支,自雍正时期开始,皇帝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神时,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公贝勒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便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区别。所以,北方人多选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而南方很多地方仍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
不过,西南云贵川和部分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把正月初一作为大年夜,除夕也就成了小年夜。
上一篇:陕西红星美羚连续4年蝉联质量金奖
下一篇:传承豫南特色 鸡公山酒业打造“信阳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