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食品行业门户网站,宣传食品安全发展,服务品牌创建品牌传播。食品行业影响力融媒体整合传播推广平台。
服务消费经济 诚邀各大品牌合作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要闻 > 正文

2019年食品行业"十大热词"解读

2020-01-09 09:07   浏览量:26731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13日在京召开的2019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任发政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来自北京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多位权威专家,分别对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减盐减油减糖2019年食品行业年度十大热词进行科学解读,向公众传递科学权威的科普信息,为食品产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热词一  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解读专家: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

          中国农业大学特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  罗云波

image.png

罗云波

  解读

  《条例》明确了食品安全信息发布相关法律责任,设立了发布食品安全检验信息、做出评价结论的门槛;加强对易非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的管理力度;减轻了企业换证的负担,增加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的内容。

  建议

  食品企业标准面向公众公开率较低,还远远达不到《条例》的要求,应加强这方面信息的公布,满足公众免费查阅的要求;食品企业需认真及时学习《条例》内容,严格按照《条例》规定调整食品生产经营,实现新旧法规的无缝衔接;我国并没有关于食品安全检查员的职责与权力、遴选资质或考核标准方面的规定,应加强食品安全检查员制度和队伍建设,建议开展相关培训或设置相关课程,建立一支专业化食品安全监管人才队伍。

 

热词二  减盐减油减糖

解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  陈君石

image.png

 陈君石

  解读

  所谓“三减”就是减盐、减油和减糖。我国居民膳食存在高盐、高油、高糖的问题。“三减”目的是减少膳食中盐、油、糖摄入量,是实现合理膳食的重要方面。

  建议

  “三减”行动要按照科学规律循序渐进,消费者、食品企业、媒体、政府应联动要协调推进;需树立合理膳食的理念,传递科学健康营养知识,引导消费者认识到过量摄入可增加慢性病发病风险;食品企业用科技创新引领产品营养转型升级,开发出更多个性化产品,引导消费者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热词三  人造肉

解读专家: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 王守伟

image.png

王守伟

  解读

  “人造肉”是一般消费者、媒体用来泛指非自然生产、有类似肉品口感的一类食品的代名词,通常分为植物蛋白肉和细胞培育肉两大类。人造肉生产市场潜力大、商品化程度高,是未来行业发展方向。我国细胞培育肉的研发仍处于起步阶段,已经开始制定相关标准及监管办法。

  建议

  业界应加大关于人造肉的科研力度,解决产品风味、质构、营养等的创新技术问题,加速人造肉的市场化发展;对“人造肉”生产中添加的新组分、新生产工艺进行系统的安全评估,形成一整套独立的标准体系和客观的监管体系,保障产业良性发展;应加大对消费者的科普宣传,引导消费者树立“人造肉”的正确认知。

 

热词四  

解读专家: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谭斌

image.png

谭斌

解读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严格加强调味面制品等休闲食品监管工作的通知》中规定,根据“辣条”产品特点和工艺要求,将其纳入“方便食品”实施许可,生产许可证内容为“方便食品(调味面制品)”。2018年调味面制品行业全国年总市场销售额456亿元,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加强调味面制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公告》规定了辣条实行全国统一的生产许可,明确了产品适用的基础标准,提出了未来行业发展的健康导向。

  建议

  为了提高辣条质量、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建议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尽快制定行业标;应鼓励引导调味面制品生产企业入驻工业园区,形成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模式;行业需要加大在产品设计、工艺革新、包装升级等诸多方面的提升,保证产品更适合消费者的健康需求;培养消费者特别是青少年的正确饮食观念。

 

热词五 益生菌

解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理事长  

          江南大学副校长  陈卫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副理事长

          浙江大学教授  何国庆

image.png

何国庆

  解读

  益生菌最主要核心特征在于有益健康的功能属性。研究证明,益生菌的核心功能是改善人体胃肠道健康。此外,通过细胞模型等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表明,益生菌可能具有改善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潜在有益功能。市场上的主流益生菌菌株,其安全性已得到国内外权威机构认可。益生菌功效的发挥具有菌株和人群特异性。

  建议

  益生菌产业化应用需要经过科学严谨的流程验证;要不断完善益生菌及其产品法规及其标准体系;鼓励食企多元化科技创新,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品类产品;进一步加强消费者科普教育,普及益生菌专业知识,消费者选购乳酸菌饮料产品应注意标签上标明的活菌(非杀菌)型或非活菌(杀菌)型,根据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热词六  加热食品

解读专家: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

          天津科技大学副校长  路福平

image.png

路福平

  解读

  自加热食品是以无火焰自加热器对食品加热,快速复热至可食用状态的产品。以自热火锅为代表的自加热系列产品得到快速发展,满足了消费者在更多消费场景下对热食的需求。但是,“自加热食品破裂”等现象偶然发生,引发了人们对自加热食品安全性的担心。目前自加热食品标准规范尚不完善,致使加入自加热食品行业的企业良莠不齐。

  建议

  加大对“高效自热,安全性好”的自加热包的研究,提高安全性水平,减少污染,增强自加热装置在各种场景下使用的有效性和保障能力;尽快建立相关行业标准和法规;消费者应购买正规厂家产品,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操作,以避免发生安全风险。

 

热词七  特医食品

解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副理事长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任发政

image.png

任发政

  解读

  特医食品即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是为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者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经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特医食品具有提高治疗和康复效果、缩短病程、减少医疗费用等作用。但是它不能完全替代药物。特医食品在我们国家是新兴产业,特医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取得相应的生产许可资格。

  建议

  特医食品企业应当严格依法依规的生产经营产品,不得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特医食品企业应当按照注册许可的范围进行生产;提升公众对于特医食品的认知度,并非适用于任何人,消费者了解其特殊性,并且依照医嘱进行食用。

 

热词八  网红食品

解读专家: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  马冠生

image.png

马冠生

  解读

  “网红食品”是利用互联网快速传播的特点进行营销获得迅速传播的食品。数据显示,2018年食品类商品网上销售额累计增长22.0%。专家预测,2020年我国食品网上零售额将会超过37.3%。网络食品凭借着新颖的外观、照片或者味道吸引着消费者,但是消费者购买时往往忽略了原料、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地址等问题。网红食品由于特殊销售渠道,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空白和盲区。

  建议

  要完善监管机制,明确网售食品等非传统食品经营行为的各方责任和监管方式;对网络销售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进行重拳出击,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网络平台应严把商家准入门槛,对其零售资质及其售卖产品的相关许可证进行检验及定期符合审查;消费者要理性选购,不盲目“追红”。

 

热词九  食育

解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

          北京工商大学校长 孙宝国

image.png

孙宝国

  解读

  食育是传授食品科学知识、传播饮食文化,使公众养成健康饮食观念和行为的教育,是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是综合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应该从娃娃抓起。传播食品安全与健康饮食知识,传承中华饮食文化和优良传统的中国特色食育符合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要求。食育是将公众科普进行前移,通过“食”的相关科学知识和传统文化教育。

  建议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食育体系,需要做好顶层设计与规划,明确食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把握食育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文化性,推进食育纳入全民素质教育体系;食育工作应以科学为纲,坚定科学、严谨的态度;食育应面向各年龄段开展,以兴趣为导向,重点教育对象是儿童、青少年;食育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教育形式。

 

热词十  食品真实性

解读专家: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真实性与溯源分会理事长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总师  吴永宁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   陈颖

image.png

吴永宁

  解读

  食品的真实性是食品的三大属性之一。保障食品真实性是遏止市场乱象、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受经济利益驱动,假冒、伪造、以次充好等欺诈现象经常出现。2013年欧盟爆发出“马肉冒充牛肉事件”以后,食品科学界将食品真实性单列出来,与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并驾齐驱,世界卫生组织等也正在发起和讨论食品造假国际标准问题。

  建议

  现行食品安全法主要针对食品安全问题,不能覆盖所有食品真实性问题,建议有关政府部门加强、完善关于食品真实性方面的法规;加大食品真实性的科技投入,攻克食品真实性技术难点和监管问题,同步加快食品真实性技术标准转化力度,制定相应的方法标准;加强食品真实性科普宣传。

分享到:

上一篇:成都思考:用美食拓宽成都融入世界的范围和层次
下一篇:“一站一图五统一” 苏州开拓餐饮安全社会共治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