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7 10:19 浏览量:19979 来源:中国食品报
牛源极度短缺将导致牛肉价格逐渐上涨,市场会出现被迫性供求平衡
毫无疑问,消费量大、价格上涨、供应缺口大仍将是中国牛业的主旋律。据海关数据显示,2018年一季度我国冻牛肉进口量继续保持同比较快增长,进口总量达21.2万吨,增长32.2%;冷鲜牛肉市场端,就常规国产育肥牛来看,因牛源紧缺,2017年末其全国平均价格每公斤上涨到了26~27元。2018年春节消费旺季过后,此价格略有回落。
大康农业集团肉牛技术总监张春雷也表示,目前国内牛肉产能尚不能满足50%的市场需求。历经30余年的发展后,中国牛业即将迎来极为严峻的洗礼与磨练,进入牛源极度短缺的新阶段。(李隽/文)
牛源紧缺,牛肉供应缺口大
随着2018年春节消费旺季的结束,3月之后,国内育肥牛价格出现了季节性回落。当然,这种情况是非常正常的短暂季节性波动。接受冷冻食品传媒采访时,张春雷表示,就国内肉牛实际生产情况、国外牛肉及牛副产品进口情况来看,目前中国肉牛价格绝不是最高点。未来,国内肉牛行情的长远价格曲线仍旧持续向上,因为牛源短缺、牛肉供应缺口大的状况在日益加剧。
他的观点有数据为证。2018年4月下旬,中国农业展望大会上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8-2027)》预测:到2027年,我国牛肉产量将达到863万吨,进口量将达到122万吨,继续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
近十年来,中国人均表观牛肉消费量保持了3%的年均增长速度,从2006年的4.35公斤上升到2014年的5.25公斤。消费量的上涨,主要受人均收入增加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人均收入增加,一方面提高了消费能力,另一方面促使人们对消费多样性与人均结构合理性更加关注,从而激发消费热情。
海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冻牛肉进口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进口总量达到21.2万吨,增32.2%;3月份单月进口量达到7.6万吨,环比增长28.8%,同比增长26.7%。
近年来,我国牛肉市场消费量逐年递增,市场供应量明显短缺,牛肉价格居高不下,进口牛肉潜力巨大。根据JCI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牛肉的供求比例始终维持在95%~96%,明显供不应求。
长时间依赖进口是毋庸置疑的。按照近年来我国牛肉产品的实际进口量和进口增速估算,JCI认为,未来十年我国牛肉进口量至少翻番,达到150万~170万吨的水平;与此同时,走私牛肉数量仍旧不可小觑,这几股力量共同起到满足国内需求、平抑国内牛肉价格的作用。
此外,张春雷表示,东南亚活牛的大量入境,也是目前一股强大的补给力量。这些活牛进入中国后,大多经短期育肥后屠宰(膘情较好的不经育肥直接屠宰),以冷鲜肉形式贯穿长江以南的市场,较大的供应量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国内鲜肉价格。
进口国“版图”逐渐扩大
目前,我国牛肉的主要供给来源,包括国内自产、进口、走私三大部分。就进口和走私来看,我国在全球牛肉贸易领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在2017年年中,梅特国际集团就预测,当年经正关进口及走私渠道被中国消费的牛肉总量约合130万~140万吨,这一数字意味着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牛肉进口国。
不断上涨的进口量,与不断增加的进口国名单成正比。2017年开始,我国政府逐渐放开多国牛肉进口业务(部分国家获准向中国出口符合标准的牛肉),如美国、南非、英国、白俄罗斯等。处于供应短缺的中国牛肉市场,正在向全球主要牛肉生产国展现进口潜力。
目前,我国允许加拿大、阿根廷、巴西、哥斯达黎加、乌拉圭、智利、澳大利亚、新西兰、墨西哥、匈牙利、白俄罗斯、南非等国家,向中国出口牛肉及其可食用副产品的部分或全部种类产品。
第四阶段将至,届时市场会出现供求平衡
张春雷总结,中国肉牛业自诞生以来,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牛群价格低廉,没有谷饲必要性与市场价值空间。第二阶段: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开始利用糟渣等农副产品对牛进行适当补饲(这是中国育肥牛的起源)。第三阶段:随着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牛肉消费量不断上涨,养殖利润日益提升,中国肉牛业开始从糟渣育肥向商品化谷饲育肥过渡,不过这个过渡还未完成,牛肉消费速度就已远远超过牛的生产速度,历史上积攒的过剩牛源就这样被人们消费掉了。
对于即将到来的第四阶段,他认为,届时中国肉牛业将充满机遇与挑战,进入一个牛源极度短缺的时代。相应地,逐渐上涨的牛肉价格,将使人们适当降低消费量,市场会出现被迫性的供求平衡,进而淡化进口牛肉与进口屠宰肉牛的影响力。
“2004—2008年对中国肉牛业影响太大了,直接导致今天的窘境。”他解释道,当时架子牛市场价仅3~3.5元/斤,繁育母牛养殖户无利可图,纷纷白菜价甩卖基础母牛,大量母牛以2~2.5元/斤的超低市场价被宰杀。之后,国内逐渐面临牛源紧张的局面,牛源价格持续暴涨。2013年上半年,育肥牛的全国平均价格涨到了约13.5元/斤的高位。
牛源减少,就要想办法发展养牛事业,提高存栏量。不过,除基础母牛和牛源过少的显著原因外,中国肉牛产业还有一个巨大的难题——养殖成本居高不下,利润回报率大不如前。
张春雷介绍,十年前,买一头架子牛只需一两千元,现在则需要一万元左右。他分析,架子牛价格长期处于高位高倒挂状态,打破了传统盈利模式,养牛成本过高使得投资回报率降低,存栏量骤减,有些养殖户甚至完全退出。
“曾经赫赫有名的肉牛养殖大县和集中区逐渐消失。对肉牛屠宰企业来说,找牛难、买牛难成为一种常态,由于牛源供应不再像以前那么稳定,一些大型屠宰企业开始自建养殖场,以解消费旺季的燃眉之急。”张春雷说。
小型屠宰点是真正主力军
近些年,尽管国内有不少牛肉加工企业崛起,但它们所占的市场份额比较低。据了解,在我国屠宰加工企业中,设备简陋、设施不完善的小型工厂,承担了国内2/3以上的肉牛屠宰加工业务。对此,张春雷打了个比方,“即便国内几个大型屠宰企业完全停产”,也丝毫不影响中国消费者吃牛肉的问题。
他表示,遍布全国的海量小型屠宰点,才是国内肉牛屠宰的真正主力军。不过这部分小屠宰场缺乏规范,有的为了谋求更大利益,时常会进行注水等违法操作行为。
值得庆幸的是,更多大企业开始凭借充足资金及政府扶持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建立繁育基地。有的还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自建销售渠道,搭建产业链条,从根本上解决产品品质等问题。
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国内肉牛产业确实存在较多问题,但面对汹涌而至的进口牛产品,张春雷表示,从长远来看,这给了中国肉牛业喘息之机,不但牛肉价格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平抑,业内人士还能趁机发展肉牛产业。他坦言,在基层牛源遭受损伤后,“国家牛业战略安全”是业内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至于如何潜心发展国内肉牛产业,他分析,一是国内肉牛饲养方法需要升级;二是草料浓度比例控制要得当,避免因比例搭配失误,造成巨大的无形经济损失(目前这个问题在中国牛业中普遍存在)。此外,还要重视干草的功能性作用,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各地的秸秆资源优势。
在他看来,哪里拥有丰富的秸秆资源,哪里就是牛业的天堂。
此外,共生共享的肉牛生态圈,也需要企业、养殖户与产业金融、国家精准扶贫、一二三产业等结合起来,有效利用草地草坡等荒地资源发展肉牛养殖,适时调整产业链结构和商业模式。
潜心发展肉牛养殖,仍旧是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应该加大对先进养殖技术的研发、推广及政策扶持,加大对专业养殖户的支持,科学发展基础母牛,提升繁育率与犊牛精细化饲养管理技术。企业应该提升自己的养殖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实力的饲料企业应该尽快研发出高品质的“犊牛教槽料”系列产品,提高犊牛成活率与生长效率,要去赚为养殖者解决实际问题的钱。张春雷表示,中国肉牛产业任重而道远,广阔的市场空间决定了它在未来很多年都将是朝阳行业,但这仅针对真正热爱这个产业的人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