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食品行业门户网站,宣传食品安全发展,服务品牌创建品牌传播。食品行业影响力融媒体整合传播推广平台。
服务消费经济 诚邀各大品牌合作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农牧 > 正文

构建贫困户脱贫和村集体增收的长效机制

2019-12-13 16:39   浏览量:14645     来源:农民日报

  仲冬时节,寒风萧瑟,山东尚谷农业高标准温室大棚内却绿意盎然。豆角、黄瓜、西红柿等长势正好,原产于墨西哥的火龙果仍在结果期,村民华令全正在给果苗剪枝修芽。家住附近的华令全已在这里工作了4年,从最初的做零工、出劳力,到现在掌握种植技术、参与大棚管理,他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掌握了一技之长。

  他工作的尚谷农业,位于菏泽市定陶区黄店镇,是一个集生态果蔬种植、采摘、电商等一体的脱贫示范基地。据该公司总裁任丽介绍,公司亟待扩大规模,借助市级以上扶贫专项资金4455万元、区级资金300万元,共建设新式冬暖温室大棚176座。与传统大棚相比,新式大棚具有省地省租金、建设快、工作方便、可拆卸、防雨涝、寿命长等特点。通过这种“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吸纳了附近众多贫困户在此务工实现就业脱贫,同时贫困户和村集体按照一定股份比例分红。

  如今,这样的高标准扶贫大棚在菏泽各县区全面推广。该市以扶贫大棚为抓手,探索出一条利用资产收益发展特色产业,帮助贫困农民脱贫,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新路子。

  

 

  资金整合:欠发达地区扶贫的有效选择

 

  地处鲁西南的菏泽贫困人口有91.5万,所属9个县区都是省定整建制的20个脱贫攻坚重点县区,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决战场。但是,菏泽市作为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少,扶贫资金不足,而且,扶贫资金部门化、政策碎片化现象也比较严重,资金、政策边际效益递减。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在全省脱贫攻坚推进会上指出:要在资金争取、整合、管理上继续下功夫,用足用好专项扶持资金,积极推动涉农资金整合,强化资金管理使用,绝不容忍任何形式的跑冒滴漏。菏泽市联系有关方面负责人告诉记者,要想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必须整合统筹涉农资金,最大限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把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捆绑集中使用。为此,菏泽瞄准政策机遇,将分散的扶贫资金整合起来集中使用,用“小资金”撬动“大扶贫”。定陶区常务副区长马常斌介绍,该区全面整合农业、林业、畜牧等各项涉农资金,统一划拨到区扶贫专用账户集中使用,改变了以往“大水漫灌”“撒芝麻盐”式资金使用方式。2016年全区共整合资金6700万元,在12个镇街集中建设扶贫基地12处,扶贫大棚1120个,其中5600万元直接用于扶贫大棚建设。综合考虑扶贫大棚的总体收益、投资回收期限、运营成本等因素,按照“折股量化、保底收益”方式,将筹集的5600万元资金入股16个专业合作社,每年按10%的比例固定收取分红560万元,收益期15年。收益统一拨付到各受益村,打入村集体账户,优先用于无劳动能力贫困户政策保障基础上的再兜底补助。剩余收益则作为村集体收入用于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及公益事业,为项目村和贫困群众提供了长期保障。

  郓城县扶贫办副主任李彦朝告诉记者,2016年该县共整合涉农资金8928万元,由县农业局实施,在7个乡镇11个基地建设日光温室大棚600座。项目建成后,形成的资产由县政府移交给所在乡镇,由其登记管理。各乡镇将日光温室大棚租赁给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者致富带头人。截至目前,大棚共收益697.73万元,助力全县脱贫攻坚。仅张营镇就整合资金483万元,建设蔬菜大棚40座,项目建成后由郓城县梦真专业合作社承包经营,共计收益80万元。除去地租及项目维护费用,村集体增收20.887万元,分配给400余名贫困户共计16.45万元,户均增收约400元。

  

 

  资产收益:解决贫困户兜底和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可靠保障

 

  记者了解到,菏泽乡村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其中相当一部分贫困村存在经济空白现象。据2016年统计,仅定陶区295个非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中,集体经济“空壳村”就有70个,3万元以下的“薄弱村”125个,3万元以上的“一般村”100个。这些村受观念、技术、资金、人才等各种因素限制,发展竞争性产业没有出路。

  为解决这一难题,2017年初,菏泽市从牡丹区和郓城县试点,开始启动财政支农资金支持资产收益性扶贫工作,以建设大棚为载体逐步在其他县区进行推广。当年7月,财政部会同原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了《关于做好财政支农资金支持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的通知》,提出依托产业开展资产收益扶贫,选准本地优势特色产业、对贫困群众辐射带动强的产业,引导生产要素向贫困地区聚集,带动贫困群众增收。

  有了三部门的“尚方宝剑”,菏泽市的资产收益性扶贫的思路更明晰了,发展大棚扶贫的步子更快了。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3440个大棚,每个大棚租金按1万元计算,每年获得收益3440万元。租金收益在各乡镇集体经济空白村或贫困村中平均分配,其中至少三分之二专项用于扶持贫困户,其余用于村级公用经费,解决村级集体经济空白难题。建设时每个贫困村有2个大棚,每年收益2万元。

  菏泽市有关方面负责人介绍,这种扶贫大棚模式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变为贫困村、贫困户的农业产业重大设施租金分红,每年按照固定比例收益,既大大降低了资金使用风险,又确保了村集体和贫困户稳定受益。

  菜王庄村村民王广新是扶贫大棚“兜底保障”的直接受益者。今年75岁的他之前一直靠低保金生活,建设扶贫大棚后,王广新把自家的两亩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可获得2000余元的土地流转收益。同时,作为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他被政府纳入扶贫大棚兜底保障范围,2016年获得“大棚收益扶贫资金”500元,加上低保等其他收入,王广新家顺利脱贫。

  曹县邵庄镇任庄村贫困户刘清杰,家里总共7口人。由于孙子在上学,再加上缺技术,家庭收入不高。该村大棚项目建成后,他每年获得分红610元,在蔬菜大棚项目带动下,儿子包了3个扶贫大棚,每年收入不低于4万元。据悉,该镇共建设资产收益项目37个,累计收益131万多元,全部用于扶持贫困户。

  以上只是大棚扶贫受益者利用扶贫大棚获得收益的代表,菏泽市对“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残疾人、孤寡老人、低保对象等贫困人口给予基本保障。2016年以来,仅该市定陶区每年享受扶贫大棚分红的贫困户达到3000户,受益资金300万元,户均受益1000元,实现了政策保障后的再兜底。

  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这种模式为他们提供了工作机会。按照“一棚带一户”的方式,定陶区共带动全区1120名贫困人员务工,人均年增收1.9万元。2015年,马纪庄村村民王利香的丈夫得了肿瘤,每年医药费需要8000余元。家中本就不富裕,加上需要照顾丈夫无法外出务工,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王利香一家成了贫困户。2016年村里建设扶贫大棚,王利香将自家3.1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并在大棚建成后到合作社打工,每月可以拿到1200元的工资收入,加上每年4433元的土地流转费,仅依靠扶贫大棚王利香一家年收入就达到了1.88万元。不但不用再为丈夫的医药费发愁,而且实现了当年脱贫。

  在解决贫困户脱贫的同时,大棚扶贫还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2016年,仅定陶区295个非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通过“扶贫大棚”模式,收益3万元的村就有70个,收益2万元的村125个,收益1万元的村100个,平均每年每村获取固定分红1.9万元,彻底消除了村集体经济“空壳村”。目前,全区367个村(社)全部实现了年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以上,其中年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的达到31个,5万元以上的达到81个,集体经济实力全面增强。

  菏泽市扶贫办副主任刘军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2016-2018年,该市共投入资金26.04亿元,累计形成扶贫资产总数5473个。扶贫资产累计收益2.24亿元,其中用于村集体0.47亿元,用于贫困户1.77亿元,惠及贫困户23.7万户51.09万人。

  

 

  产业扶贫:实现稳定脱贫和可持续扶贫的根本之策

 

  如何让扶贫大棚内容更丰富,规模效益更明显?菏泽市结合提高财政资金整合使用效益,发挥贫困人口传统技能特长,依托当地产业特色,坚持产业扶贫,全力打造特色产业示范基地。

  菏泽市明确示范基地主要开发项目,包括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示范项目、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示范项目、农村无房或危房户周转用房示范项目、生态养老示范项目、生态观光农业示范项目。

  在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上,围绕蔬菜、花卉、芦笋、山药、牡丹、食用菌等种植业,鲁西南黄牛、青山羊、肉鸭等养殖业,食品、纺织、服装、电子配件、木材、条柳编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以乡镇为单位统筹推进域内各村产业扶贫项目,每县区培育发展3个以上不同产业的特色产业扶贫基地或扶贫产业园,努力打造脱贫——振兴产业示范基地。同时抓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引导镇村立足实际,在资金、信贷、项目等方面优先支持专业村镇,培育形成了一批“种养+特色村镇”。

  比如鄄城县董口镇有种植金银花的传统,自1996年起大位庄和仝堂村就开始种植,种植面积达1000亩。近年来,全镇大力推进产业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邢屯、仝堂为中心的金银花种植区,规模种植面积近3000亩。收益稳定,亩均毛收入在1.6万元左右,扣除采摘、施肥、管理烘干等支出外,亩均收益在1万元以上。

  由于金银花摘取只能靠手工完成,目前每亩金银花用工4到5人,按照摘湿花每公斤8元手工费计算,每100亩金银花能带动400-500名群众就业,产生手工费40万元。不仅使贫困群众掌握一项实用技术,还可安排附近村庄贫困劳动力就业,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起到一定作用。

  据鄄城县委副书记赵海林介绍,该县2018年共发展产业项目109个,涉及财政专项资金1.13亿元(其中中央资金2158万元,省财政资金9120万元,市级财政资金40万元)。其中发展温室大棚种植138个(其中智能温室大棚6个,冬暖式对卷帘温室大棚35个)、养殖大棚24个。林果种植面积达1688.4亩,中药种植580亩,加工车间、厂房、超市共16个,面积达45453.91平方米。

  菏泽市在示范基地的主要运作模式上,政府投资建设现代公共设施,专业公司租赁承包经营,租金收益全部用于扶持贫困村和贫困户;提倡附近贫困人口在基地就业打工,就地解决就业问题,增加贫困人口收入;通过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特色有机种植,促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发展采摘观光、体验型旅游农业,突出地方特色,打造优质乡村旅游品牌。

  在扶持方法上,菏泽市则充分尊重县区意愿,由县区根据自身情况自愿申报,自主采购。为保证长效和效益,方便统一验收,菏泽市提倡几统一,就是提倡整合集合综合统一,资产归属统一,分配标准方式统一,专业公司租赁承包统一,大体使用时限统一。

  菏泽市有关方面负责人说:“要把好事办好,还要干部用心。建设质量一定要监管,分布一定要成规模,承包租赁一定要专业公司,技术信息市场服务一定要到位,租赁收益一定要分到贫困村和贫困户。”

  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目前,全市共建设特色产业示范基地67个,建成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68个、省级19个、国家级14个。近年来,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汇聚、整合了各方面资源和力量,累计减贫170.15万人,基本完成脱贫任务。

分享到:

上一篇:推动高质量发展 描绘壮美广西新绿野
下一篇:广西苍梧:“三大模式”让易地搬迁贫困户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