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6 14:01 浏览量:29450 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
东坡区古称眉州,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南边缘,岷江中游,北接四川省会成都,南连乐山,东邻内江、资阳、自贡,西接雅安,是眉山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坡区内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自古“山川灵秀,物产丰富,甲于西蜀”。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7.2℃,无霜期318天,年平均降雨量1057.5毫米,年均日照时数1193.8小时,年平均径流总量5.43亿立方米,总水量15.03亿立方米,适合农作物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为东坡区成为传统农业大县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农业农村发展禀赋丰厚、基础扎实。近年来,东坡区农业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迈上新高地、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大家就要一茬一茬接着干,干出来的都是实绩。为了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东坡区也在孜孜前行。对眉山市东坡区而言,具体就要念好“优、强、特、新、绿、实”六字经,聚焦农产品“品种、品质、品牌”,抓住“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重点环节,坚定不移走具有东坡特色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路子。聚焦优势产业,近年来,东坡区在重点发展“泡菜、晚熟柑桔、生猪”三大主导产业的同时,还结合实际,发展“水产繁育、蜜蜂养殖”两个特色产业,逐渐形成了“3+2”现代农业产业格局。
“泡”出百亿产值 进军国际市场
泡苹果、泡土耳瓜、泡酸黄瓜、泡玉米……在中国泡菜博物馆里,各式各样的泡菜让人大开眼界。作为眉山市一大特色农业产品,它不仅仅是一个产业、一个农业品牌,更是眉山对外的一张靓丽名片。
东坡泡菜是四川泡菜的典型代表,质地脆嫩、咸淡适口、细韧耐嚼、入口香脆、回味悠长,是四川家喻户晓的一种佐餐菜肴。记者了解到,泡菜制作在东坡民间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自商代便由彭祖发明,后经苏东坡发扬光大。据史料记载,酷爱天下美食的苏东坡当年不仅喜食泡菜,还亲手制作泡菜。古往今来,东坡故里的城乡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制作泡菜。
作为拥有“中国泡菜之乡”美誉的东坡区,为何能把小泡菜做成百亿大产业?东坡区泡菜产业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记者了解到,1980-1990年间,东坡泡菜开始由民间制作逐渐走向市场,东坡泡菜加工行业开始萌芽。这是东坡泡菜第一次得到外界的认可,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也极大增强了发展泡菜产业的信心。1993年至2006年,在尝到泡菜加工带来的甜头后,东坡区泡菜加工业迎来了竞相发展的春天,泡菜企业、加工作坊如雨后春笋般竞相开花,涌现出了川南、李记、惠通、邓仕等一大批泡菜加工企业。与此同时,东坡区委、区政府看到了泡菜产业的发展潜力,并敏锐地认识到品牌价值和品牌文化的重要性。2005年,东坡区率先提出打造“中国泡菜之乡”,“东坡泡菜”开始以整体形象,参与全国市场的竞争。紧接着,2006年,眉山力推5个泡菜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实现了“国”字号品牌的突破。2009年,眉山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强力推进泡菜产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泡菜产业发展目标。同年12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东坡泡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眉山市委、市政府“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泡菜城”的要求,2010年,东坡区在崇礼镇规划建设中国泡菜城。川南、惠通、李记等28家泡菜食品企业,先后入驻园区。自此,眉山泡菜产业由21世纪初的年销售收入不到1亿元,突飞猛进到2010的年销售收入30多亿元,创造了10年30倍的“眉山速度”。2011年,东坡泡菜龙头企业吉香居携手韩国最大食品集团希杰(CJ)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基于全球化发展趋势,加之生产工艺不断进步,“东坡泡菜”已经具备了走出国门的实力。2015年前后,以李记集团为首的几家泡菜龙头企业开始筹划进军海外。2016年,李记集团的第一单出口泡菜,就销往以食品标准严苛出名的日本。
“2018年,‘东坡泡菜’实现产值达171亿元,占全国三分之一、全省二分之一,形成了‘中国泡菜看四川,四川泡菜看眉山,眉山泡菜看东坡’的良好局面。”东坡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东坡区始终聚焦“泡菜食品”主导产业,以“全球最大的泡菜生产基地”为方向,建成了全国唯一的泡菜城、唯一的国家级泡菜质量检测中心、唯一的泡菜产业技术研究院、唯一的中国泡菜博物馆、唯一的泡菜行业4A级旅游景区、全国唯一的经商务部审核颁发的中国泡菜行业标准,成功入选国家首批现代农业产业园,把“小泡菜”做成了“大基地”“大产业”“大品牌”“大市场”。目前,全区有泡菜食品加工企业6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21家,以吉香居、味聚特、川南、惠通、李记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龙头企业成为泡菜食品产业的重要支撑。
受益于泡菜产业的带动,东坡区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利益链条,当地农民靠一株株“不起眼”的萝卜、青菜增收致富奔小康。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东坡区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丰富多样的蔬菜原料和独特深厚的东坡文化,以“保障粮食安全、壮大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做大做强“东坡泡菜”为核心大力发展蔬菜产业,狠抓蔬菜基地建设保障城镇居民“菜篮子”供给和泡菜加工原料需要。2018年全区累计建成无公害农产品蔬菜生产基地35万亩,其中获得绿色食品原料(榨菜、萝卜、豇豆、辣椒)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18.4万亩,当年实现蔬菜播种面积35.78万亩、产量67.5万吨(其中青菜、榨菜、萝卜等泡菜原料播种面积超过25万亩),带动全区泡菜食品加工业,加工泡菜原料176万吨,实现产值171.6亿元,加上蔬菜生产环节销售收入15.2亿元,蔬菜(泡菜)产业综合产值达186.8亿元,占据2018年全区“味在眉山”销售收入350.13亿元的53.3%。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成了以泡菜加工为龙头,原料基地、研发检测、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农业园区,崛起了一座国内独一无二的“中国泡菜城”。
产业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据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东坡区“中国泡菜城”被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获奖补资金1亿元,撬动财政、金融、社会资本投入35亿元,实现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万元,比全区高出33%,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有活干、有钱挣。
探索“双晚”工程 错峰上市果更俏
今年2月22至24日,《果香华夏之东坡春桔》连续三天在香港卫视播出;2月27日,2019中国晚熟柑桔文化节暨东坡柑桔产销对接会在东坡区隆重开幕;2月28日,央视二套《第一时间》播出“四川眉山,错峰上市,柑桔卖出好价钱”……从“种好”到“卖好”,再到“品牌建设”,东坡晚熟柑桔一直在路上。
一个个柑桔挂满枝头,四周是果农的忙碌身影。这是近日记者走进三苏源家庭农场看到的一幕。今年,农场500多亩晚熟柑桔进入挂果期,估计产值在800万元。
世界柑桔主要分布在北纬35°以南的区域,性喜温暖湿润。据了解,二十多年前,东坡区就曾是中国脐橙之乡,柑桔产业历史悠久。但是随着市场品种的丰富与消费水平的升级,脐橙之乡风光不再,市场上晚熟柑桔的热度迅速增长。东坡区地处北纬30°区域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霜雪少见,为晚熟柑桔提供了生长的“温床”,也为晚熟柑桔产业蓬勃发展奠定了优越的自然基础。
“众所周知,市场遵循‘物以稀为贵’准则,晚熟柑桔之所以这么受欢迎,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弥补了柑桔采摘‘空窗期’,上市时间填补了市场空白,在市场很畅销,收益也高。”东坡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全国晚熟柑桔生产的优势区、核心区,东坡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抢抓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根据商品市场需求,探索柑桔换代升级“双晚”工程,推广晚熟品种和晚熟化栽培技术,重点发展春见、不知火、沃柑等晚熟柑桔品种,倾力打造全国晚熟柑桔生产基地。目前,东坡区万亩晚熟柑桔标准园已基本建成,园区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按放线、起垄、施肥、苗木、肥水、基础设施6个高标准统一规划建设,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年节水节肥率达到40%,带动柑桔产业提档升级。正是有了标准的引领,全区晚熟柑桔达25万亩,产值36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7200元,晚熟柑桔种植规模和效益均居全省区县第一。
为推进晚熟柑桔产业优化升级,加快转变晚熟柑桔生产培育方式,提高东坡晚熟柑桔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区委、区政府积极适应、把握和引领晚熟柑桔发展新常态,着力打好政策扶持、标准示范、绿色生态、品牌战略、产业融合、人才建设、风险防控“七张牌”,助推东坡晚熟柑桔产业提标升级。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东坡区先后荣获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中国脐橙之乡、中国黄金蜜柚之乡、中国晚熟柑桔之乡、全国柑桔产业30强区县等荣誉称号,被中国蜂产品协会授予“中国柑桔蜜之乡”,“东坡春见”也被正式确定为全区晚熟柑桔区域公用品牌。
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东坡区将围绕“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现代化”目标,以晚熟柑桔为依托,做大基地、做优品质、做响品牌、做强产业,并引领示范老果园改造,力争到2020年,建成优质晚熟柑桔种植标准化基地30万亩,收益达50亿元以上;规划建立西南片区最大的冷链物流电商一体化晚熟柑桔交易中心,实现加工升级,构筑三产融合发展,延伸产业价值链,将东坡晚熟柑桔“推向全国、销往全球”;引导一批有规模、有实力的果品企业注册商标,申报绿色食品认证,让东坡春见区域品牌享誉全国,让东坡柑桔成为东坡区又一张响亮的名片。
发展特色养殖 渔业产业可持续
“一江四河”为东坡区水产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水产健康养殖始终要从“养”上找出路。东坡区整合传统养殖技术,消化、吸收先进的科技成果,不断探索创新,经过试验、示范,总结了一些切实可行的高效生态水产养殖模式,规避了养殖风险,提高了土地、水面和产出率,为渔业增效、渔(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稻田养鱼,如今已不稀奇,但您见过鱼塘种稻吗?近日,记者到眉山伟继水产参观,不远处,鱼塘水面上种植的水稻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好一幅乡村美景。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从在鱼塘上利用生物浮床栽种了水稻,塘水清亮多了,秧苗不施肥也长得青枝绿叶的,真是一举多得。”
记者了解到,这种鱼稻(菜)共生模式是东坡区探索出的3种先进水产养殖模式之一,该模式有机结合了水产养殖与蔬菜种植这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实现科学的协同共生,养殖尾水减排效果显著,实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化肥,从而节约水资源、土地资源,减少农业污染。目前,该模式正在全面推广普及。此外,东坡区首创的“高低位池塘间生态循环水养殖”新模式,为小面积水产养殖尾水净化处理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得到了省、市主管部门的认可和养殖户的自觉推广,今年已发展到50多套;封闭式循环水育苗取得了初步成功,为反季节培育规格鱼种提供了保障,增强了东坡区水产种业的后劲。
当然,模式只是敲门砖,干水产还得靠科技。2018年2月,东坡区启动了“眉山水产科技示范园”项目,在2018年和2019年东坡区均把眉山水产科技示范园作为全区十大农业工程项目予以重点打造。“示范园内先后建成了工厂化鱼种生产线6条、高低位池塘间循环水养殖系统2套、陆基推水式集装箱15套和受控式集装箱2套等先进设施设备,引领东坡区现代水产业快速发展。”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东坡区是全省渔业生产重点县和水产产业化示范县,特别是名优水产苗种繁育居西部地区领先地位。其中,黄颡鱼苗种繁育数量居全国第一位,斑点叉尾鮰、长吻鮠苗种繁育数量居全国第二位。2018年全区水产养殖面积4.71万亩,水产品产量4.07万吨,繁育黄颡鱼、斑点叉尾鮰、长吻鮠等名优水产品苗种84.4亿尾,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为有效促进水产良种覆盖率的大幅提升和养殖渔民的增收,近年来,东坡区重点开展了斑点叉尾鮰“江丰1号”、大口黑鲈“优鲈3号”、杂交黄颡“黄优1号”等生长速度快、饲料高效利用、生长规格整齐、免疫力强、养殖成本低的名优新品种的繁育推广。下一步,东坡区将立足水产种业发展优势,加快现代种业工程建设步伐;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专合社或家庭农场,打造名优水产企业品牌;进一步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不断推进渔业绿色发展步伐;持续推动东坡区水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情系“甜蜜事业” 迎来“甜蜜生活”
东坡区养蜂历史悠久。在上世纪70年代,东坡区引进西蜂养殖,正式形成一个产业发展,东坡蜂农便开始了追花迁徙辛苦而甜蜜采蜜之旅,蜂产品数量大量提升,从寻常百姓家走向了市场。
40年来,东坡蜂农世代相承,蜂一代、蜂二代、蜂三代始终秉承一颗“初心”得一业操守到老。蜜蜂养殖已成为东坡区农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农民增收的新亮点,被誉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翅膀”。记者了解到,2018年,全区蜂业产值8.5亿元,蜂群总数32.6万群(2018年12月分乡镇统计数据),90%以上都是西蜂规模养殖,蜂农1300余户,年产蜂蜜12000吨,蜂王浆413吨,花粉1215吨。东坡蜂群数量和蜂蜜产量稳居全省第一,全国前茅。2018全国蜂业大会暨中国(眉山)蜂产品博览会在眉山东坡区开幕。开幕式上,眉山市东坡区被中国蜂产品协会正式授予“中国蜂蜜之乡”称号。
然而,发展蜂产业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眉山市东坡区养蜂生产主要是家庭式养蜂,养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机械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偏低;东坡区逐步城市化,使原有蜜源植物大量减少,导致东坡区内蜜源植物不足以持续供中蜂养殖基地的蜜蜂采集,维持生命;养蜂业以西蜂养殖为主,产出蜂蜜均为原料蜜,缺乏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对产品包装、加工,市场竞争力较差。”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坦言,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蜂业发展,为做大做强东坡区蜂业,实现现代养蜂产业的更大突破,东坡区将蜜蜂养殖列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3+2“产业中的特色产业,决定在未来三年,将率先在全省建成现代蜜蜂产业园区。为此,东坡区结合实情制定了《眉山市东坡区蜜蜂产业园规划建设方案》,按照“有基础、上规模、高标准”的原则,在布局上明确以养蜂户较集中的尚义镇为核心区,多悦、悦兴、思蒙三镇为重点区,示范带动全区蜜蜂产业高质量发展,稳定蜂群存箱量30余万群,实现蜂业产值10亿元左右。据介绍,蜜蜂产业园项目规划从2019年起建设标准化中蜂养殖基地4个,2019年底前引进签约蜂产品加工企业3家,启动建设蜂产品展示展销一条街。到2021年,建成覆盖高端蜂产品加工、先进蜂机具生产、健康食品研发、蜂文化体验、旅游观光等现代蜜蜂产业园。蜂蜜产业将成为东坡区打造“东坡味道”千亿产业和促进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的又一重要引擎。
优化产业布局 擦亮生猪金招牌
猪肉占据肉类消费主导地位,现如今的生猪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从规模分散、效率低下、环境污染向更集约、更环保、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浪潮之下,一方面是规模猪场的崛起,另一方面是众多养殖户、家庭猪场的淘汰。
东坡区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四川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近年来,东坡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乡村振兴战略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基本形成了以生猪等为亮点的现代畜牧业体系。
“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东坡区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不断促进现代生猪业发展,带动养殖农户增收。”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种源性龙头企业眉山万家好种猪繁育有限公司是国家生猪联合育种成员单位、四川省首批畜禽核心育种场,现存栏种猪8000头。全区有部省级生猪标准化养殖场2个,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43.6%;2019年,引进畜牧产业龙头企业——德康集团在东坡建设优质生猪生产基地,开展自繁自养生猪养殖模式,新建自繁自养代养场320个,年新增出栏生猪达到40万头。该项目的实施有力促进了生猪产业提档升级高质量发展,擦亮了东坡优质生猪金字招牌。长期以来,在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养殖户也在不断转变畜牧发展方式。东坡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育种、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将农民纳入到公司产业链条、共建共享体系中,让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户增收有机衔接。据介绍,温氏、万家好、新农牧业等龙头企业积极推行“公司+农户”合作养殖模式,实行统一饲料、统一猪苗、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五统一”标准化管理,实现了公司和农户的“双赢”,建立了农民养殖增收长效机制。目前,全区有万家好、万丰等种源性龙头企业发展代养户近百户,户均年获纯利6.5万元以上。
鱼稻(菜)共生模式
柑橘丰收
蜂农采蜜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