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4 15:32 浏览量:29604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在这里看不到基因组学、动物实验,能看到的只是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亲切互动……近日,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举办期间,别开生面的第十二届研究生论坛让各大高校的研究生与导师面对面展开畅谈。有学生将这场拉近师生距离,对研究生期间许多切实问题给予解答钥匙的论坛,称为一场滋润式的“心灵鸡汤”。
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近200名师生踊跃参与这一论坛。论坛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赵黎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委会副秘书长、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教授张娜主持,其中开场环节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范大明与一名学生代表共同主持。
不同于其他分论坛,研究生论坛通过“问导师”“问学生”“你问我猜”“分享讲座”等多种形式,让研究生与导师之间更加融洽,以更好的姿态共同前行。来自福州大学、四川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渤海大学、江苏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昌大学及暨南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学生、老师参与活动互动。
在分享环节,西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宇昊自诩为“一个不算成功的研究生导师”,他以自已在研究生阶段的亲身经历为切入点,将“如何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娓娓道来,引发学生们的共鸣。
第一次认真写的综述被全盘否定;8点开始实验,晚上很晚才能休息;第一次写研究性论文被批数据分析有问题,自己去修改……张宇昊列举了自已在学生生涯中同样经历过的诸多困惑。他从“我是保姆”“我是家长”“我是老师”“我是导师”“我是团队带头人”自己所经历的五个研究生导师阶段,来与学生分享——好导师是如何练成的。他说,在“我是团队带头人”这一阶段的理念是,优秀的学生造就优秀的团队。做法是:全面开展团队建设;将年轻教师分方向指导学生;论文做到极致再给我;开始学习我的导师;规定来实验室的时间;创造机会让学生外出交流,开始分配额外任务给学生,要求学生必须写综述,逐步引导学生梳理框架。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学生的科研素质明显提升,团队合作意识明显加强,有发现问题和把握前沿的能力,有了更好的交流沟通能力;明白了规定时间,让学生做更多额外事情的意义。
“也正由此,明白了自己在研究生阶段导师让自己思考,做更多事情的意义;也正由此,自己的科研思维能力得到了系统的锻炼,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张宇昊说。谈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张宇昊认为,专业能力是基础。了解研究现状与前沿,凝练现存问题,明确实验目的,制定解决方案,挖掘与综合数据信息,凝练与表达成果,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有着10年导师经历的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教授王蓓在“走向成年——我和我的研究生”的报告中,以腾讯实习生用漫画自述“悲惨”实习经历为例,指出了目前学生面临的一些问题。同时,她谈到了现代研究生应具备“成年精神特点”,即知道自己前往的方向、愿意付出任何努力、愿意接受任何挑战。
“这个实验太难,完成不了;英文文献看不懂,我只能这样……”“这个实验太难,我可以问导师、问师姐、查文献;英文文献看不懂,我可以每天坚持看一点儿、跟导师讨论;实验室缺少相关仪器,可以找到替代的方法,也可以去别的学校做实验。”王蓓对比了两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她表示,在实验研究阶段,大家持什么样的态度很关键。积极、主动的态度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此次研究生论坛中,除了导师们分享实践经验外“,文献检索最佳实践”的报告,也为研究生们在实验研究中找到了提高文献检索效率的蹊径。据FSTA相关负责人介绍,FSTA为来自数千家出版商的以29种语言出版的期刊、评论、书籍、报告、专利和标准提供索引。目前,可通过EBSCO、WebofScience和Ovid三个平台进行访问,其跨学科的主题收录范围,并且每项记录都与食品和饮料有关。可以通过FSTA来追踪中国食品科学的研究趋势,如鱼类及海产品、包装等。
“全球已发表研究论文的数量增长迅速,为该领域的学生和研究人员带来挑战和机会。”FSTA负责人认为,如果没有很好地搜索文献,你可能会浪费宝贵时间。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12.5%的生物医学研究是不必要的,因为它已经做过了。同时,也有可能把自己的研究建立在不可靠的结果上,如研究成果发表在掠夺性期刊上。“选好科学的工具和路径,可以为研究提供背景并证明研究的合理性。”
论坛结束之后,第二届“食品发展驱动力的寻找与探究”学生竞赛正式启动,主办方对参赛学生进行了现场分组并安排与导师的见面,本次竞赛将结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的相关报告内容,围绕四个主题开展学生竞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