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2 14:31 浏览量:29025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对于水产养殖业来说,今年堪称政策利好最大、转型动能最强的一年。今年1月,经国务院同意,十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水产养殖业发展历程中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政策利好。如今全国水产养殖布局形成了“稳定池塘、拓展远海、控制污染、修复环境”的新格局。
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全世界每三条鱼就有两条来自中国,中国每四条鱼有三条是养殖的。不同于其他主要渔业国,我国水产品主要来自水产养殖业,是世界上唯一养殖水产品总量超过捕捞总量的主要渔业国。在“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下,水产养殖业发展成绩斐然。2018年,我国养殖水产品总量4991万吨,占我国水产品总产量的77%以上,占世界养殖水产品总量60%以上。养殖捕捞比由1978年的26∶74提高到2018年的77∶23。
水产养殖业高速发展有两大因素。一是得益于渔业科技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在水产育种、疫病防控、营养饲料、养殖装备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科技贡献率达60%以上。二是政策和改革因素。在我国大农业中,渔业是最早引入市场化改革的产业。“放开渔业经营管理体制”“放宽水产品购销政策”两项改革充分发挥了市场主导作用,极大调动了养殖者积极性。
不断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对水产养殖业累计投入超过16亿元,实施了菜篮子产品生产扶持和深水抗风网箱推广等重大项目。现代水产种业体系、水生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平稳推进,累计投资9.7亿元,支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育种创新、制(繁)种项目建设。各地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加大支持力度,省级及省级以下地方财政累计投入249.3亿元支持水产养殖设施提升。
不过,水产养殖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专家分析指出,一是产业大而不强。水产养殖生产总体规模很大,但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不高,传统养殖方式占主导地位,技术、装备相对落后。二是产品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水产养殖品种繁多,但优质水产品供给不足,进口水产品销量不断攀升,国内大宗产品占比较高,优质特色品种供不应求。三是产地环境不优。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养殖布局不合理、养殖密度过高、局部地区养殖污染环境等问题。
更加注重养殖环境保护
做强做优产业离不开健康养殖理念。深秋时节,江西赣州定南县天九镇东山村稻虾种养基地,一片片格子状稻田依着清澈溪流分布,稻田里一只只小龙虾窜动着。目前,基地的110亩水稻已经收完,150亩小龙虾正陆续收获。基地负责人李先配说,稻虾共生能降低水稻病虫害,小龙虾粪便又成为天然肥料,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巡视员龙宇闻说,目前,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130万亩,亩均增效1600元以上,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30%以上。
如何突破养殖污染这一瓶颈?2011年以来,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了稻田综合种养和水产养殖节能减排技术示范,将养殖尾水作为有用的资源循环利用。2016年起,开展洞庭湖区水产养殖污染治理试点,连续3年在沿湖4个主产县开展尾水整治试点。如今,水产养殖基础设施建设已从提高产能产量,转变为提升污染防控能力上来。各地开展了尾水处理、循环用水等环保设施升级改造,实施环保型养殖渔排、环保浮球替代传统养殖设施行动,推广了污染防控新技术新模式。
“山东省加快科技创新,推进绿色养殖从离岸走向深海。”据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郭鹏介绍,截至目前,山东省创建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项目89处,其中32处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占全国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总数的37%。在全国率先建设海洋牧场观测网,建成21处海底观测站,有效提高了水域环境质量状况掌控能力。目前,单次养殖产量达1500吨的大型智能深水网箱“深蓝1号”,已开赴黄海冷水团水域开展高价值冷水鱼类养殖。
推进升级使改造规范化
从世界渔业发展趋势看,天然渔业资源大部分已呈现充分利用或过度利用状态,而随着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未来水产品供应将主要依靠水产养殖业。有关专家指出,如今我国已经有了良好的产业和技术基础,还有适宜养殖的广阔海洋、稻田和盐碱荒水资源,发展前景广阔。应当以减量增收、提质增效为着力点,加快构建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让水产养殖业在农业领域率先全面实现绿色发展,推动我国由水产养殖业大国向水产养殖业强国转变。
随着养殖生产布局全面调优,产业发展明确了正确方向。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制度得到各地的重视,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三区”划定工作积极推进,截至目前,水产养殖主产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基本完成,1427个县级人民政府发布规划。各地严格实施规划管控措施,控制限养区养殖规模,转移禁养区内水产养殖,共撤出网箱网围21.9万亩。全国水产养殖布局形成了“稳定池塘、拓展远海、控制污染、修复环境”的新格局。
福建宁德是全国大黄鱼和鲈鱼之乡,但以往无序无度的海上养殖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压力。福建省海洋和渔业局副局长钟声说,2017年起,宁德打响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攻坚战。宁德创立全塑胶渔排设施升级改造模式,推动升级改造规范化开展。引进新材料生产企业42家,保障新型养殖设施供应。截至目前,清退禁养区渔排14.8万口、藻类2.4万亩;升级改造养殖区和限养区渔排24.9万口、藻类34.1万亩。通过整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在当地绝迹多年的中华白海豚重新回归频繁活动。
湖北省启动水产养殖减量用药行动,生产方式不断转绿。“持续针对抗生素及禁用物残留、投入品、重点品种及休药期等环节开展专项整治。”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林伟华说,目前全省共有55个县(市、区)先后建设了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920个示范基地和31个流通企业已纳入追溯管理。在养殖池塘水域建立水质监测点,选择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水体开展水质监测,加强数据采集和分析对比,已覆盖湖北主要水产养殖品种。(乔金亮)
上一篇:冷水鱼产业成为未来渔业发展新亮点
下一篇:美好酸味的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