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食品行业门户网站,宣传食品安全发展,服务品牌创建品牌传播。食品行业影响力融媒体整合传播推广平台。
服务消费经济 诚邀各大品牌合作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农牧 > 正文

协同赋能:农信担保“浙里担”模式解剖

2019-10-24 09:36   浏览量:17601     来源:农民日报

  农业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老大难”问题。近年来,情况虽有所好转,但如果额度稍大,结果仍不容乐观。但在浙江,这种情况基本已成“老黄历”。

  只要经营良好、额度适宜,无需抵押,无需找人担保,无需见面签字,甚至无需直接提供各种证件,短短三五天,你就能在银行一个部门完成贷款流程。关键是,融资不仅便捷,而且综合成本远低于市场标准。

  浙江农信担保公司董事长李建斌说:“通过制度供给,金融支农的生态圈在浙江已经悄然形成。”

  走协同之路,小公司也能办大事业

  解决农业融资困局,还得从政策性担保破题。

  浙江“三农”实情是:农民收入高,但农业比重低;地域小,且交通便利;农民信用程度高;信息产业高度发达等等。这就决定了浙江不能走抵押担保的传统老路,也不必走层层建分支机构的重资产老路,而必须以创新为驱动,走出一条抱团合作、相互赋能的“农担新路子”。

  浙江认为,农村金融本身就是个巨大市场,在乡村振兴这一大背景下,无论出于政策考量,还是市场驱动,相关机构都希望有所作为。“关键在于找到各方需求,通过赋能,激发其金融支农的积极性。”

  2016年9月,浙江农担公司组建成立,注册资金不大,只有9亿元。公司内部只设了综合、业务、风控、财务4个部门,也没有大范围去设机构、铺摊子,专职人员只有17个,数量为全国最少。

  有人说,这么几个人、“几杆枪”,能办什么事、顶什么用?但李建斌却信心满满,他的路径设计十分清晰,那就是充分发挥政策性担保的政治优势,进行相互协同、共同赋能,形成金融支农生态圈。“如果单打独斗、单兵作战,农担公司纵有三头六臂,也是无能为力”。

  银担协同,激发“金融支农”积极性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银行渴望有所作为,但由于业务成本高、效率低、对行业不熟悉、风险不可测,因此常常无计可施、望而却步。

  对此,农担公司首先与银行建立起责任共担机制,以降低其在风险上的后顾之忧。原来,银行信贷支农的风险是独家承担,只要一笔贷款出现风险,整个工作业绩都将受到严重影响。跟农担公司形成协同后,双方按照比例各自承担责任,这就大大解除了银行的风险顾虑。

  简化贷款手续,提高业务效率,也是银担协同的重要内容:传统担保贷款,必须由银担双方独立开展调研、独立进行审批和面签后才能完成,不仅环节多、耗时长、效率低,还增加了贷款主体的负担,客户需要在银行和担保机构之间来回跑、多次跑。

  银担双方协同后,对担保贷款的对象、范围、额度和准入标准都事先作出约定,双方的业务流程也进行了有效整合和创新再造。小额担保项目由银行审批通过后即先行放款,农担公司事后予以审核确认;大额项目也只要由银行向农担公司提交电子调查资料,农担公司进行书面审核或现场抽查后即可放款。这一银担双方间的协同,让业务环节减少一半以上、审批时间缩短一半以上,业务效率由此得以大大提高。

  政担协同,弥补市场短板

  “协同的关键是要解决各方受益问题,但这个受益不一定是经济利益,也可能是公益的。如果是平台,也有可能是为了增强黏性。”

  农合联是浙江首创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系统完备,在省、市、县、乡四级均设有机构,共有6万多家会员。农合联组建的目的,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服务。但农合联组织本身又不具备金融属性,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必须借助其它金融机构来完成。

  另一方面,作为金融机构,无论是农行,还是农信社,或者是邮储银行,尽管都知道农业经营主体迫切需要融资服务,但面对量大面广的经营主体,却并不能锁定具体的对象,更不清楚这个对象的信用是否可靠。

  农合联和银行,原是两个独立的组织体系,在农担公司协同下,走到了一起。

  农担公司与省农合联先行开展协同,将农担公司办事处的牌子挂到了各个地方农合联,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网络体系,发挥农合联,尤其是产业农合联熟悉农民、了解主体的优势,进村入户开展摸排,将主体的融资需求收集起来,批量推送给银行。不仅提高了银行业务的精准性,同时大大降低了银行的业务成本。

  如果说与农合联的协同,是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开拓业务板块,那么,与政府部门的协同,则是借大数据“东风”,创建了新的风控模式。

  浙江是数字经济先行区,能否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手段,来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担保服务?农担公司通过农业农村部金融支农试点项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与省级政府部门协同,将海量的农业数据、政务数据、第三方数据汇聚到一起,建立起庞大的农业主体数据库及基于农业大数据的农业主体信用评价体系和风控模型,开发了宋小菜、庆渔塘、惠多利、小额农贷、农家乐贷等一批数字化业务产品。

  “只要你提出贷款申请,我们就可以通过大数据给你画像,共涉及到主体的40个标签。比银行审核的维度还要全面、详细。比如个人基本情况、生产情况、资产负债等等,有没有黄赌毒,有没有交通违章,我们都可以进行交叉验证。”李建斌说。

  担担协同,解决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

  浙江虽然面积小、交通方便,但仅仅凭借农担公司的力量,要满足全省数以万计的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也只能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如何解决人手不足的难题?农担公司想到了另一支队伍。

  前些年,浙江曾陆续建成了一批地方农信担保机构,但大部分资本金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弱。特别是近年来,银行不断收紧地方担保机构准入,不仅设定了资本金的最低门槛,还要求全额承担风险责任、交纳保证金等,对其业务发展造成了较大影响。最后,800家农担机构只剩下不到400家。

  这支队伍尽管谈不上特别专业,但对农担业务也算比较熟悉。为此,农担公司选择了一批“主业突出、实力较强、运营规范、风险可控”的地方农担公司,推出联合担保模式。即,由省农担公司联合地方农担公司共同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地方农担机构潜力,进一步发挥省级农担的平台作用。

  担担协同,好处多多:

  一是为地方农担机构分险。对联合担保项目,除合作银行需承担20%风险责任外,双方各按50%承担风险责任,地方农担公司风险责任由合作前的100%直降至40%。

  二是为地方农担机构增信。采用联合担保,双方主要在省农担与合作银行签订的协议项下开展业务,地方农担公司不仅不再需要经过合作银行的准入和授信,还能与省农担同等享受责任分担、不存保证金等银担合作优惠政策。

  抱团发展、相互赋能,让只有17个专职人员的农担公司创造出诸多令人惊奇的业绩:截至今年6月底,浙江农担在保余额32.91亿元,业务范围覆盖全省,让浙江诸多进入不了商业银行信贷视野的农业经营主体,得到了渴盼已久的金融服务。其中政策性担保业务占比达98%,比国家规定高28%。担保项目的综合融资成本为年6.42%,其中担保费率1.08%,远远低于市场水平。尤其是担保放大倍数3.32倍,是全国平均数的2倍;人均业务额1.76亿,更是高居榜首,比全国平均数高出8倍多。

分享到:

上一篇:植绿筑景 引商成势 产业聚人 ——成都“西控”战略下的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探索
下一篇:河南省上蔡县:孝亲之花结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