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3 10:30 浏览量:20904 来源: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 赵语涵
几张大桃靓照,配一句“我家大桃熟了”,金海湖镇马屯村村民郭立兵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按培训课上讲师说的样子发了一条朋友圈。几秒钟的工夫,两张订单找上门来,六箱大桃卖出去了!
近年来,冷链物流的发展让越来越多农产品搭上互联网销售快车。农产品触网红利让农民眼热,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电商销售的需求,“授之以渔”的农民电商培训师应运而生,把最接地气儿的电商培训课送到农民身边。
电商培训催生卖桃“明星”
有人抱着不到一岁的婴儿,有人牵着玩滑板车的幼童,一堂电商培训课即将开讲,赶来的村民把马屯村村委会活动室坐得满满当当。
看着一屋子“老的老、小的小”的农民学员,讲师王丹非但不反感,反而觉得亲切:“这就是我们农民的课堂,他们承担着家庭的重担,又不想错过学习和增收的机会。我们想做的,就是给他们打开一扇窗。”
培训课开始,王丹并没急着讲操作知识,而是先给村民们放了一段视频。视频里,通过电商培训成功卖出大桃的农民学员们一个个“现身说法”,讲述自己触网之后的改变。
“大家一定要相信自己,网上营销咱都能玩得转!”王丹的培训课这才开讲,从最初级的微信营销,到抖音、快手等视频营销,内容由易至难,农民们听得入神。
两年课讲下来,很多农民学员的认真劲儿让王丹感动。王辛庄镇许家务村有位农妇王淑华,已经64岁。由于基础薄弱,她跟着王丹学了7节课,才终于自己发出第一条朋友圈。通过不断学习,今年王大姐已经变身抖音、快手达人。就在前两天,她通过快手直播一次性卖出了96箱大桃,成为了村里的卖桃“明星”。
铁杆粉丝追着金牌讲师走
在不少平谷农民眼里,王丹是他们的“金牌培训讲师”,拥有一大批铁杆粉丝,不少农民追着她的课走,几乎场场不落。但对于转型当培训师,王丹却说自己压根儿“没想到”。
王丹是土生土长的平谷人,大学毕业后曾经在城区从事设计工作,后来因为父亲身体不好回到了家乡。回平谷后,由于没有合适的工作机会,她萌生了创业想法,自创品牌开起了网店。经过几年打拼,2017年,她家网店销售额达到了500余万元。
也正是2017年,平谷区相关部门找到了王丹,想让她给农民讲讲怎么利用互联网卖大桃。“此前商务部门也请过专业老师来培训,效果不太好。于是他们就想找本土的电商创业者来试试。”没有讲课经验的王丹心里也没底,但抱着回馈家乡的心思,她还是答应下来。
第一堂课是在刘家店镇,精心准备的王丹讲了足足8个小时,农民学员们如饥似渴的学习热情让她震惊。“因为怕他们一堂课消化不了那么多知识,我就组了一个微信群,没想到此后课堂就延伸到了群里。”王丹告诉记者,每天晚上9点到12点,都是她的微信课堂时段,还有细心的农民会把微信答疑的内容整理成文档,共享给其他学员。
在这股求知热情的推动下,王丹的课一堂堂讲了下去,从一个乡镇渐渐走遍了平谷。
农民讲师团一年开课近300场
2017年,通过王丹的培训,110位平谷农民电商销售了15.4万斤大桃,销售额161万元,增收89万元。初尝胜果,平谷区商务部门希望王丹继续给更多农民开课。为了更好授课,王丹不断完善课程内容,还考取了中国电子商务协会认证的高级讲师资格证,真正把培训讲师当成了自己的“新职业”。
与此同时,平谷区的“互联网+”大桃工程也在不断深化。政府请来物流企业,帮桃农打通触网通道。农民触网意愿越发强烈,王丹一个人忙不过来了。
她萌生了组建讲师团的想法,而讲师团的目标成员正是那些曾在微信群里积极求教的农民学员。“身为桃农,她们有着最真切的感受,也更明白农民需要什么样的培训。”王丹说。
于是,“互联网+”工程不仅让农民触网卖桃,也让果园里诞生出了“农民讲师”。经过筛选,王丹的“新农人讲师团”里有了8位成员。
这些讲师个个是土生土长的平谷桃农。尽管不少人家里还有农活儿要忙,有老人要照顾,可她们还是对当讲师这个“新工作”乐此不疲。“做梦也没想到能站到讲台上,冲这份成就感,再累也值当!”讲师王静笑着说。
讲师团有多受欢迎?通过一组数字可见一斑。2018年,讲师团开课近300场,培训农民8000余人次。今年截至目前,已开展培训366场,培训农民11000余人次。
讲师团不断更新和规范的课程也吸引了来自平谷之外的关注。不久前,王丹受邀前往外地,对当地的草莓种植户进行电商运营授课。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2305亿元,同比增长33.8%。电商正成为脱贫攻坚、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王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相比农民过去把大桃一股脑儿卖给桃贩子,大桃分级并通过互联网、商超、市场等多渠道销售,可为农民增收至少1.5倍以上。
上一篇:汞超标1万倍的化妆品“美白”了谁
下一篇:“轻食”餐饮成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