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9 14:19 浏览量:20886 来源:科技日报
应对世界粮食危机,小麦育种很关键
——第一届国际小麦大会侧记
世界农业种植已占用了全球约40%的土地面积,并产生人类约四分之一的温室气体排放,然而,全球72亿人口中,仍有8.2亿人口生活在饥饿边缘。
“预计全球人口将在2050年增长至98亿,粮食需求将增加56%;相应的耕地需求将增加5.93亿公顷,相当于两个印度的面积;而由农业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将增至150亿吨,远高出《巴黎协定》目标下的20亿吨。”7月22日—26日,第一届国际小麦大会在加拿大萨斯卡通举行,普林斯顿大学、世界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蒂莫西·瑟金格在大会主旨报告中指出。
如何在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引发气候灾难的情况下,满足新增粮食需求,养活新增的数十亿人口?瑟金格认为,在改变饮食习惯、减少粮食浪费的同时,必须在全球农业生产方面实现重大转变,对生产技术迅速进行改进,培育新的作物品种,快速适应气候变化的挑战。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满足了人类20%的卡路里和蛋白质需求,是全球89个国家25亿人口的重要主粮。小麦在可持续粮食供应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小麦也面临着气候变化、极端天气、病虫害等多方面的威胁。
“小麦在养活更多人口的同时,需要减少土地使用,实现可持续耕种。未来30年,预计对小麦的需求将增加60%,而气候变化给小麦产量带来了难以预测的影响,我们必须解决这一复杂难题。”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主任马丁·克罗普夫强调。
从本次大会可以发现,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正通过多种方法来应对上述诸多挑战。除了与实际应用直接相关的新品种、新性状研究之外,也有科研团队专注于小麦基因组测序和染色体精细图谱绘制,从而为解析小麦基因组进化和驯化提供高质量的基因组信息,加速栽培小麦的遗传改良和分子设计育种。
“科学家们正携手通过全球合作、种质交换及创新方法等解决这些问题。比如,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小麦的温度回应机制,通过综合使用遥感、基因图谱、生物信息等技术,使小麦更耐高温、更抗旱。”克罗普夫介绍。
瑟金格认为,除了通过育种改良提供合适的种子外,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之处还在于机械化与适当监管两个因素。其中,适当监管尤其重要,比如基因编辑技术在作物育种方面具有非常大的潜力,但要实现实际应用,需要政府选择正确的监管路径。
“粮食安全涉及育种科学家、农民、政府决策者、经济学家、专业传播人士等方方面面,绝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瑟金格说,要实现零饥饿,需要全社会各方面一起努力。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国际小麦大会由国际小麦遗传大会和国际小麦会议两个历史悠久的会议合并而来,目的是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交流。此次大会有来自世界各知名研究机构的900余名科学家共聚一堂。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与消费国,小麦是中国除水稻、玉米之外的第三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高达2400万公顷,年产量超过1.3亿吨。据悉,中国目前在小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组、抗病虫害、抗旱、营养等方面,除了本土自主创新外,国际合作对于相关研究的突破也具有重要价值。此次大会共有来自中国农科院、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华中农业大学等的50余名代表参会。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种植国家,在小麦研发方面成绩突出,在促进南南合作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期待未来我们能与中国推进实质性合作。”克罗普夫说。他同时透露,第二届国际小麦大会将于2021年在北京举行。
上一篇:西安市市场监管局:2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下一篇:无益健康 中国人食盐摄入量偏高